前天:一帆風順的職場之旅
從小就特別具有語言天賦的李丹紅,在南開大學一口氣拿下了英語學士和碩士學位。1995 年,李丹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留校任教。對于李丹紅來說,當一名教師,站在講壇上充滿激情地給學生們講課,是她從小的夢想。李丹紅留在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任教,主講英語翻譯、閱讀、寫作、口語等課程。因為很喜歡,也因為仿佛天生自己就是當老師的,每次一走進教室,李丹紅都覺得渾身充滿了激情和創造力。通過教學,李丹紅引導學生享受學習,熱愛生活,面對學生對自己的認可和喜歡,李丹紅內心充滿了成就感,對工作充滿了熱愛和激情。
在長達10 年的教學工作中,李丹紅曾發表了英文譯文多篇,主編了英語口語課程專業教材《英語口語教程》和《綜合英語》等南開大學重點教材英語專業教材,連續三年被評為南開大學優秀教師,并在南開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競賽中獲優秀獎。業余時間,李丹紅還曾在天津寶潔有限公司作做短期英語培訓工作,在天津電視臺《英語新聞》節目做兼職翻譯和播音,擔任過中國天津國際體操錦標賽高級翻譯、天津市政府有關外事活動和會議的翻譯工作等。2002 年,李丹紅晉升為副教授,成為當時南開大學外語學院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
昨天:職業困惑初起時
李丹紅的職業困惑始于2000 年,高校開始實施崗位考核和崗位津貼,一下子把對高校教師的考核更多地偏向了科研成果。李丹紅很喜歡教學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但是對于每年必須面對的科研壓力卻漸漸感到離自己當初選擇教師職業的預想越來越遠。她開始想像自己將來十幾年的生活,可能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跟現在完全相同的工作軌跡,教學本身能帶來的快樂和激情更多地會被相對枯燥、刻板的科研壓力所沖淡;這種能一眼看到終了的職業展望給李丹紅帶來的是一種很深的悲哀。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李丹紅發覺自己想讓英語成為自己的一個優勢而不是唯一專業方向的念頭越來越重。李丹紅的內心開始有了掙扎,雖然有了轉行尋求新發展的念頭,但因為當時還是在讀的博士研究生,所以她想等博士念完了再說。可是內心深處另一個尋求新的方向、新的發展、新的自我的聲音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今天:轉行是最大的挑戰和成就
2005 年,在博士第五年的時候,幾位做獵頭的朋友給李丹紅推薦了一家總部在新加坡,并在天津設有分公司的企業咨詢公司。當時這家進入中國已經十年的外資公司第一次在中國招聘本土培訓師。當年李丹紅已經36 歲了,作為一名中年職場女性,要放棄一份很穩定的工作轉入全新的行業,顯然充滿了挑戰和危機。轉行,對于當時的李丹紅來說,意味著:失去鐵飯碗,失去當時在讀的英語專業的博士學位,并要付給學校一定的賠償費。而且在大多數人看來,李丹紅工作上一直一帆風順,是年輕的副教授,過幾年就有可能晉升為教授。但是李丹紅卻選擇了更忠實自己內心的渴望:“一個人要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對于我來說,一個博士學位所能帶來的名聲和地位遠不如一個全新領域所展現在我面前的挑戰,學習機會和成長空間所能帶來的快樂要大。”
李丹紅仔細分析了自己從教師到培訓師的轉行的可能性。二者雖然是不同的領域,但是自己還是具備可以互補和可遷移的技能的。加上幾個認識的朋友都在這個公司工作,對于該公司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自己平時就有所接觸且很是認同。公司又是首次招聘本土培訓師,機會很難得,左右思量,李丹紅決定把握這個機會。
經過公司嚴格的面試后,李丹紅如愿以償成為該公司的職員。按照公司的慣例,公司的培訓師和咨詢顧問要從熟悉公司培訓課程,做基礎的客戶服務工作開始。所以李丹紅轉行后的第一個工作職位是擔任公司的客戶經理,負責培訓和咨詢項目的銷售。這個工作使她很快熟悉了公司的各項咨詢服務、培訓課程,了解客戶的情況,并建立了與一些企業用戶的聯系。在新崗位上,李丹紅也快速展示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優勢。因為公司的很多課程直接從國外引進,內容需要漢化,李丹紅在積極替公司做培訓課程漢化的過程中,也迅速吸收了大量的新專業知識。
半年以后,為了整合資源,公司總部決定把天津分公司合并到上海分公司。對于非常顧家的李丹紅來說,離開自己的丈夫和女兒去上海工作是她最不愿意的。于是在朋友的推薦下,又去了當地的一家美國IT 咨詢公司擔任市場部總監,工作職能是幫助公司發展業務,開拓市場,爭取企業客戶,薪酬非常豐厚。進入這家公司后,李丹紅才發現,雖然該企業是美國獨資企業,但是在公司整體框架下并沒有一個本土化的、成熟的市場策略,資源不到位,發展方向不確定,管理制度不健全。李丹紅花了很長時間去幫助公司進行了市場發展道路的構建和整理,試圖幫助總裁、員工與當地機構做溝通,但還是覺得困難重重,公司當時的發展狀態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4 個月以后,李丹紅離開了這家公司。正好此時已經經過重新整合的新加坡的咨詢公司開始重新招募本地培訓師,已經對公司課程非常了解的李丹紅正好向公司提出了成為公司本地培訓師的申請,公司很快就批準了她的申請。就這樣在經歷了一些風雨和波折之后,李丹紅終于實現了從大學教師到企業培訓師的轉換。
明天:愛己所做,做己所愛
今天的李丹紅熟悉了培訓和咨詢行業最前沿的管理和培訓理念,已經成為公司培訓課程本土化的主力,參與公司一些新培訓課程的設計和開發,并參與一些跨國集團公司的大型咨詢項目。在企業管理咨詢和培訓這個充滿挑戰的新領域里,李丹紅如饑似渴地吸收著新的知識,新的理念,新的營養。 而且,目前該公司給李丹紅提供了非常寬松的工作環境,讓李丹紅能事業,家庭兩兼顧。
回顧自己的轉行故事,李丹紅告訴記者,自己最大的成就就是能夠在很多未確定因素條件下,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愿意放棄一些自己并不真正重要的東西,勇于嘗試并尋找自己新的可能性。
轉行六問:如何做到越轉越精彩
未來職場,主動選擇轉行的人,會越來越多。除了行業消失等被迫轉行情況外,轉行大都是為了更有利于發揮個人優勢,實現個人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李丹紅,作為中年女性轉行的大贏家,向本刊獨家坦露了心底的感受。
職業:你轉行時已經36 歲,你如何面對高齡給女性轉行帶來的風險?
李丹紅:這要看選擇的行業,在有的行業,年齡和經驗是一種優勢,比如我選擇的咨詢行業,年齡大一些反而是一個優勢,因為咨詢行業需要閱歷和經驗。所以中年女性選擇轉行,要更慎重對待,知道如何揚長避短。
職業:轉行前,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得與失?
李丹紅:想過得與失。得到的是新的挑戰、機遇、全新的環境、學習成長的機會、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失去的會是穩定的工作、已經建立起來的地位、博士學位。我當時還比較顧慮父母是否能理解我,能否支持我順利實現職業轉換。
職業:當時轉行有沒有做過最壞的打算?
李丹紅:做過最壞打算。我喜歡“Prepare for theworst but work for the best”( 做最壞打算,往最好努力)。最壞的可能性就是會什么都沒有了:失業、失去地位、名聲、收入。但之前的職業,我已經做得很好了,我想嘗試新的事情,新的職業,哪怕未來做得不是很成功,我也愿意從零開始。我做好了這種打算。
職業:你當時轉行是否有過不適應的階段?
李丹紅:我說過我是一個喜歡做最壞打算的人。在轉行之前,我就給了自己一個兩年的適應、成長時間。因此,在此期間所有的不適應都應該是一個學習的機會。比如說,學校的上班時間不那么刻板,而公司必須朝九晚五,最初的半年,我的時間差一直沒有倒過來,一到下午就犯困;原來學校的壓力是無形的精神壓力,而公司更多的是具體的壓力,比如需要開發潛在客戶,維持現有客戶,挖掘更多的客戶資源等。但是新的工作環境里,團隊合作是完成工作的基礎,同事之間經常展開的頭腦風暴等新的工作方式,讓我覺得非常受用,收益很大。
職業:有沒有后悔過自己的轉行?
李丹紅:從未后悔。從小池塘躍到了大海,一下子海闊天空,有了新的視野,新的挑戰,新的選擇,新的體驗。很爽!
職業:您的轉行經歷給您帶來的最大感悟、最大的財富、最大的損失、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李丹紅:最大的感悟是人生必須有所舍才能有所得。最大的財富是人生新體驗。人真正的價值不在于學位,不在于一個終身飯碗,而是自己能不斷有新的追求,新的進步,新的空間,新的色彩。最大的損失可能是博士學位的放棄。最大的影響是忠實于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被很多物化的東西如(學位,地位,名聲等)束縛,追求自由心靈的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