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國家將在本科學院全面實行學分制。彈性學分制有助于學生拓展學習空間,修滿學分,可以提前畢業,未修滿學分也可以提前就業或延期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后再進入校園繼續學習。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也符合這一年齡層的“人”體現自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心理要求。職業技術教育有其自身的本質特點,它的辦學指導思想、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學生能力的測試和鑒定等有別于普通本科院校。推行“技能制”是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改革。
一、“技能制”的優點及在職業技術院校推行的合理性
“技能制”類同于本科院校中的學分制。學生經過技能鑒定達到專業規定技術等級或具備專業規定的技術能力就可準予畢業。學生不一定非要在校學習兩年或三年。技能制有什么優點?職業技術院校推行技能制的合理性在哪兒呢?
首先, 技能制有利于學生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刺激學生學習技術的欲望,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進入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一般文化基礎普遍較差,思想素質不高,惰性大,不愿鉆研純理論的知識,對純理論的學習往往有一定的厭學心理。如若能讓學生在簡單了解專業基礎知識后,進行實踐、操作,在實踐、操作中培訓其技術水平,取得資格證,上崗頂崗,然后再進行必要的理論學習,相信學生會更有信心,更認真地去理解、掌握是什么、為什么了。即所謂的“先上車、后買票”。
其次,推行“技能制”符合當前技能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就是服務于現實社會,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教育。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世界制造業、加工業向中國的匯集,將需要大批的技能型的勞動者參與進來。職業技術院校承擔著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艱巨任務,責任重大,關系到我國是否能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歷史證明,沒有工業化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而工業化的興旺發展,就必須依賴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素質的職業技術院校推行勞動者。推行“技能制”可以加快技能人才的培養,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機械加工專業,一般情況下學生要通過2 ~ 3年的學習,畢業時才能取得一個綜合的上崗證,學生必須在學校或實習基地完成學習,無法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推行“技能制”后同樣是機械加工專業,在車、銑、刨等工種,學生只要有一個工種能達到相應技術規格要求,取得資格,就可進入相應的技術崗位就業,不一定非要等到學完所有技能畢業后就業,經過一段社會實踐后,可再回到學校進行其他工種課業的學習培訓,直到完成并取得規定的所有的工種技術資格證,同時也就獲得相應畢業證。對于駕駛修理專業技能制這一方法更可取。
第三,推行“技能制”有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建立、發展,有利于全社會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高。隨著社會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不斷產生,企業急需掌握現代新技術的勞動者做補充,進一步更新產品和提高質量。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新行業的開辟,新工種的產生,也使得企業急需培訓在職員工的技術,提升企業整體技術水準。在企業員工中,中高級資格證持有者,技術學校畢業證持有者等往往代表著企業技術和文化的水準。“技能制”更有利于在職員工技能資格的取得和畢業證書的獲得。不論年齡大小,經過連續或間斷性的專業技能學習,達到崗位要求的資格,同時就可獲得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證書。這既滿足了勞動者掌握新知識、新技能,適應企業崗位要求的愿望,也很好地解決了企業由于技術、設備的更新改造而無人能上崗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技能制”將學校辦到了企業,實現職業教育開放辦學。校企互動,產教一體化運作,實現勞動預備役教育與生產勞動者教育同步發展,分層提高,為實現工業化創造了良好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
二、推行“技能制”必須改革的幾個方面
一是辦學模式的改革。目前我國許多職業學校的辦學模式仍然沿用普通教育的公式化的模式。即學生必須按照一定的教學科目,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習、考試,取得畢業證。辦學周期太長,不適于職業技術教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推行“技能制”就有了一定的彈性,學生進校有的可能需要首先掌握一種實際操作技能再進入相關技術的學習,或直接進入工廠上崗。這樣,同一專業的學生不一定是同一個培養模式。這就要求改革教學程序,進行分類組合,實行申報制,同時也需要改革目前的技能鑒定程序。
二是考試制度的改革。由于學生的學籍實行彈性制,教學程序的改變,學生的分類組合,就不可能是每學期的期中、期末見“真情”了。技能考試應是經常性的,著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考試中心可根據職業準入資格考核要求,對所有專業(工種)設置相應的技術模塊。當學員完成一定數量模塊的學習,經考評合格即可授予該工種的技能分和相應的資格證書。對于已在崗的學生或工人,可以實際產品和操作技能水平作為考評的依據,當然這還需要政府部門和行業的認可。
三是評價體系的改革。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學校、企業把人才的開發、培養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來抓,但社會在對人才的評價上存在不同的認識。大多數人認為學歷高的就是人才,學歷低的就不是人才,因此也就出現了“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兩個完全不同的用人標準。這對人的潛在能力的開發形成一定的限制,同時對人就業的選擇產生一定的誤導。所以能否正確評價人才,對“技能制”的推行有一定的影響。按照日本企業培訓專家的說法,誰能給企業創造利潤,誰就是企業的人才。我國許多家族企業的創始者并沒有高的學歷,可企業發展天天變樣,成為行業的先鋒。這難道不是人才?許多一線工人憑著多年的認真鉆研、勤奮工作,在本崗位上取得了技術革新成果,降低了產品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難道他們不是人才?學歷固然重要,但學歷不等于能力。因此全社會都要改變原有的人才觀念,以崗位能力來評價人才,樹立新的人才觀念,為推行“技能制”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者單位:新疆昌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