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快樂是養生的惟一秘訣。”他說自己有3個醫生:第一是安靜,第二是快樂,第三是節食。快樂與健康是天然相連的。快樂必然促進健康,因為它能給人以心理上的愉悅和舒適,是“心理上的享受”。
快樂在于有所作為
人在各年齡階段的快樂是不一樣的。老年人快樂是指健康,經濟有安全感,被社會接受,不感到寂寞,覺得自己還有用,有信仰,感到滿足。
有研究指出,人們在玩笑和娛樂中也有快樂感,朋友的聚會或家人的團聚可以得到快樂以調劑生活。其實,真正的快樂是在從事有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取得成績增強了信心,獲得了自我滿足時產生的。
人的情緒和社會相聯。一個人參加了有意義的社會活動或為社會、為他人做出了某些貢獻,他就會獲得滿足、榮譽感,感到生活充實,就會有積極、振奮的精神。如果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和個人的需要,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個人的需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一般來說,青年人重理想,中年人重事業,老年人重社會的尊重,即社會和家人對他的一生成就的承認。因此,老人要得到真正的快樂,就要參與社會或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活動。
快樂靠自己
老人要快樂,就要調整自己的認識與態度。快樂的老人善于適應困境,能在黑暗中尋求光明。不僅心胸開朗,想得開,對生活也要充滿信心。
老年人要使自己快樂,必須心胸開闊,以現實的眼光看待一切。不封閉自己,正確評價自己,能自知、自信、知足。順應自然,自己能力達不到的事不去強求。
排除不良情緒
人到老年,由于生理、心理和生活環境的變化,會出現消極的心理狀態,感到孤獨、寂寞、空虛、失落、憂心忡忡、焦慮不安等等,這些都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要把悶在心里的憂慮或者想不通的心思傾訴給別人。因為一個人自我解脫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時就需要他人的幫助,或許別人僅僅幾句鼓勵的話就夠了。要在消極情緒剛萌芽的時候,就主動、及時地尋求幫助,不要等消極情緒幾乎要壓倒自己的時候才去求助。
另外,老年人還可以利用多年積累的經驗,創造條件,開辟工作的新天地。做喜歡做的事情,提高技能,使自己勝任社會工作,從而體驗快樂。
牢牢把握現在
老年人不要懊惱過去,也不要擔憂未來,要牢牢把握現在,享受人生。日本專家研究了老年人的生死觀后,得出一個結論——為今天而生。這就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準則。
過好每個今天,才能使生命更有朝氣,更有力量,更有成果,更幸福,更安全,更快樂。
“秋夜漸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這是南宋大詩人陸游對山藥的評價。山藥是一種古老的植物,在我國的食用歷史很長,其間幾易其名。山藥原名薯蕷,因唐代宗名“豫”,為了避其名諱,改名為“薯藥”,到了宋代,又因宋英宗名“曙”,再次避諱,薯藥最終變成了山藥。
關于山藥的命名,還有一個傳說,古代兩國混戰時.一隊人馬被強敵圍困在深山中,只能坐以待斃。絕糧困頓之際,在山溝處發現了一種藤本植物,不但可以吃,還有甜味。士兵吃后精神振作,大舉反攻,取得勝利。因此.他們把這種在山里遇到的救命的植物叫做“山遇”。后來人們發現這種植物的薯塊不僅可以做糧食,還有藥用價值,就將其改名為“山藥”。
山藥是薯蕷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薯蕷的塊根。中醫認為其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緩和,不寒不熱,既能補氣養陰,又能益肺固腎,補而不滯,滋而不膩。主治脾虛氣弱所致的身體虛弱、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腹瀉、肺虛喘咳、腎虛尿頻、遺精盜汗、腰膝酸困無力、婦女白帶過多、消渴及夜尿頻多等癥。《神農本草經》云:“薯蕷(山藥)氣味甘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聰明。輕身不饑延年。”《本草綱目》言其:“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潤皮毛。”自古以來,山藥就是中醫沿用的一味健脾補氣的良藥,如馳名中外的“六味地黃丸”,就是山藥佐以地黃為主要成分制成的。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山藥所含的主要成分有皂苷、糖蛋白、甘聚多糖、植物尿囊素、山藥素等,能增強小腸的吸收功能,有降血脂,降血糖,增強免疫功能和抗衰老的作用。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藥有收斂的作用,大便燥結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