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用菌,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生長在朽木或其他基質里面,是黑木耳的營養器官,也是人們看不到的部分。子實體則側生在木材或培養料的表面,是它的繁殖器官,也是人們的食用部分。子實體初生時像一個小環,在不斷地生長發育中,舒展成波浪狀的個體,正面凹而光滑并有脈絡組織,背面凸起,邊緣稍上卷,整個外形頗似人耳,故此得名。它的別名也很多,因為味道有如雞肉般鮮美,故又名樹雞、木機(古南楚人謂雞為機);重瓣的木耳在樹上互相鑲嵌,宛如片片浮云,又有云耳之稱。
人體的“清道夫”
人們經常食用的木耳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腹面平滑、色黑,而背面多毛呈灰色或灰褐色的毛木耳;另一種是兩面光滑、黑褐色、半透明的光木耳,就是我們所說的黑木耳。黑木耳質地肥嫩,味道鮮美,有“山珍”之稱。
黑木耳沒有葉綠素,自己不會制造食物,要依靠其他生物體里的有機物質作為它的養料,并且必須在已死亡的生物體上才能生長發育,它的菌絲對生物體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的分解能力很強,能使寄生的生物體最后粉碎。
黑木耳新鮮時,呈膠質狀、半透明、深褐色,富有彈性。干燥后收縮成角質,正面平滑漆黑色,硬而疏,背面暗淡色,有短絨毛,吸水后仍可恢復原狀。
黑木耳是一種藥食兩用的菌類植物,我國早在隋唐年間就開始了人工培植并將它列為可藥用的植物。據《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木耳能治痔瘡、崩漏帶下、痢疾、牙痛、月經不調等。木耳中鐵的平均含量是肉類的10倍,可促進人體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生成,因而木耳可以作為貧血病人的食療原料。
木耳能夠清除腸胃中的存留食物,對無意吃下的難以消化的頭發、谷殼、木渣、沙子、金屬碎屑等異物也具有清除作用,因此,黑木耳可以防止和治療各種異物造成的胃腸不適。同時,黑木耳還含有許多礦物質,能與各種結石產生化學反應,剝脫、分化、浸蝕結石,使結石縮小,排出。常吃黑木耳,還能預防血栓等癥的發生。故而,黑木耳又被稱為人體“清道夫”。
黑木耳歷來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常作為烹調各種中西名菜佳肴的配料,或和紅棗、蓮子加糖燉熟,為四季皆宜的點心,不僅清脆鮮美,而且滑嫩爽喉。黑木耳的食用方法也很有講究,理想的吃法是將黑木耳洗凈后,水發24小時,去除雜質。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文火耐心燒煮4小時左右。當黑木耳發酥,湯變濃,用筷子或湯匙舀起時,其湯可呈線狀流下為佳。然后加入紅棗適量,待紅棗煮熟后,冷卻食用。最好不放糖,每天1小碗,不宜多吃。
多食并非多益
木耳營養豐富,易于制作,是人們公認的美味佳肴。但是,并非多食多益。據《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木耳多生濕地之朽木,味甘、性平、有小毒,生槐瀉樹、桑樹者為上品,生楓樹者不可食。赤色仰生者有毒,采回變色、夜視有光、爛不生蟲者亦有毒。”中醫認為,由于木耳得陰濕之氣,由朽木所生,故有衰精、腎之害。現代研究發現,它除了可能引起紅細胞病變外,還含有多量的鉛,因此,木耳不可不吃,但也不可多吃,尤其是孕婦不宜多吃,感冒發熱者也不宜吃。
另外,鮮木耳中含有一種叫“卟啉”的光感物質,食用后若被太陽照射可引起皮膚瘙癢、水腫,嚴重的可導致皮膚壞死。若水腫出現在咽喉黏膜,會出現呼吸困難。而干木耳是經曝曬處理的成品,在曝曬過程中會分解大部分卟啉,在食用前又經過水反復浸泡,其中含有的剩余毒素會溶于水,從而變得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