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二土”,這是近代一位四川學者對遠涉湖廣善于遠程經營的明清秦商的評價。“一大”是說明秦商的資本雄厚,生意規模大。而“土”則涉及到秦商的觀念和形象:他們在穿戴裝扮和生活方面要求并不高,總是棉布衣、瓜皮帽的行頭。
這種傳統的“土氣”似乎并不影響秦商從事遠程貿易,因為今天從事傳統物流運輸貿易的商人們,也是比較土氣的。
然而在一些競爭激烈的大眾消費行業,“土氣”的傳統如果內化為一種“不講究”的觀念被繼承下來,卻是可怕的,它既可能導致業務流程上不注重細節效率,也導致對一種產品的設計、制造、包裝、銷售和市場推廣中的不注重效率和品質,更可能導致一個企業團隊的整體反應遲緩,舉止失措。
陜西商人市場應變遲緩,競爭手段和能力的滯后在白酒等酒類消費行業的喪城失地頗能說明問題。
陜西是一個巨大的白酒消費市場。
3700多萬陜西人,每年消費15萬噸左右的白酒。
如此大的消費市場就在自己的身邊放著,但是陜西白酒企業產能只有5萬噸左右,約占全省消費市場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陜西從來都是外地白酒的天下。
陜西擁有唯一的國家名酒——西鳳酒,一個國家優質酒——太白酒。然而多少年來,陜西白酒一直進不了中國酒企業排名前十名。
陜西白酒曾經有過很好的發展機遇。早在1952年,中國首屆評酒會評出了四大名酒,陜西白酒名列其中,它們分別是:茅(茅臺)、瀘(瀘州老窖)、汾(汾酒)和鳳(西鳳酒)。
這次評酒,基本原則是以四種具有代表性的香型,茅是醬香型、瀘州老窖是濃香型、西鳳酒由于是清香型的一個分支,但味道截然不同,因此特別評定為“鳳香型”
現在,茅臺已經成為國酒,穩居中國高端白酒的第一品牌。瀘州老窖在強手如林的四川,一直排名在中國前十,中國一共17種名酒,四川就有6種。
再說汾酒,曾經多年來穩居中國銷售第一,被譽之為“汾老大”,雖然遭受了假酒案重創,但是經過幾年元氣恢復,再次卷土重來、橫掃大江南北。
而西鳳酒多少年來一直在為保住陜西市場,苦苦掙扎。在陜西境外,西鳳酒完全淪為三流品牌,甚至在現在年輕人中鮮為人知。
在陜西市場,多年來遭受川酒、貴州酒、甚至安徽酒、新疆酒的打擊,其中最著名的幾個侵略者就是四川的全興、安徽的口子窖、新疆的伊力特。
可是陜西呢,除了西鳳酒之外,還有全國知名的太白酒和杜康酒啊。
在白酒方面是祖傳的招牌守不住,做不大。在其他酒類中,則是自己創造的勝利果實被異地企業據為己有,這算是好的,更差的連名字也聽不到了。
陜西的寶雞啤酒曾名列中國十大啤酒企業之一,雄踞中國北方市場的西安漢斯啤酒飲料總廠在本地也是響當當的品牌。
但是在若干年之前,漢斯早已被青啤收購,青啤用漢斯打敗寶啤,在寶啤雪上加霜的時候,被青啤租賃,而后以極低的價格將其收購。
更有名的是中國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之一——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故鄉——丹鳳葡萄酒,現在已難覓其蹤。
還有中國極其稀有的洋縣朱鹮牌黑米酒,曾風靡中國大江南北。現在的米酒市場,一片繁榮,唯獨不見黑米酒的蹤影。
酒類飲品與保健品不同,它既可以是價格低廉的一般消費品,也可以是非常昂貴的奢侈品,整個產業的上升空間非常大。因此,酒類市場(不包括保健酒)的首先是產品品質的競爭、其次是營銷手段的競爭,最后是文化的競爭。
在這個市場,誰能把產量做大,誰能把概念做好,誰能營銷做強,誰就是老大。四川盆地的氣候天生適合釀造白酒,這當然是陜西白酒無法在產量上與其爭鋒,但這不足以成為陜西白酒落敗的理由,因為湖南白酒在產量上同樣無法和四川較勁,但金六福照樣賣得紅火。
陜西的酒業商人們為什么干不過自己的同行們,只要把陜西酒和外地酒的包裝比較一下,就知道了。后者在包裝的土氣和營銷上的粗疏是令人無法容忍的。而土氣的背后是不注重細節,不注重品質感的習慣,是服務觀念的滯后,文化理念的缺失。
一個不諳醫道的人做不好醫藥生意可以原諒,而一個強悍善飲的商人作不好祖傳的品牌,只能說他根本不懂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