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春秋航空在上海一濟南一上海的航線上,首次推出1元機票,數量約占總票數的十分之一。
毋庸置疑,這種做法的實際目的在于品牌傳播和營銷造勢,吸引更多的眼球關注春秋航空,從而達到促銷的目的——賣出更多的機票。結果也是不負眾望,“一元機票”賣得很火,只用了三天就被搶購一空。2006年11月30日,春秋航空濟南一上海的首航客座率達到80%,之后幾天內直逼95%。

當然,“賣得很火”并非春秋航空的主要目的,也并非整個事件的關鍵。2006年12月14日,春秋航空接到了濟南市物價局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處罰書里稱,擬對濟南春秋航空罰款15萬元,原因是其以低于政府指導價銷售機票,違反了價格法的相關規定。對此,濟南春秋航空公司已經申請處罰聽證,并積極準備陳述申辯。濟南市物價局也表示,將擇日召開處罰聽證會。
可見,這張15萬元的行政處罰單,才是一元機票事件的“焦點”。
事實上,不管最終罰不罰15萬元,可以斷定的是,這張行政處罰單對于春秋航空來說,都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因為,正是這張行政處罰單,刺激了眾多媒體的“神經”,調動了人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順水推舟般的把春秋航空推至媒體的“鎂光燈”。下,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營航空公司,一個只有三架飛機的相對“弱勢群體”,迅速成為人民關注的焦點,不是“一夜成名”,也至少是“一戰成名”。
例如,媒體報道稱,春秋航空推出一元機票,與該航班時間定在晚上11時20分密切相關。很顯然,飛機起飛時間過晚,給乘客造成諸多不便,極易造成航班乘坐率低,運力資源浪費也在所難免。基于此,春秋航空推出“一元”特低票價,有助于吸引客源,大幅提高航班的乘坐率,因而也有利于運力資源的節約。這與國家與社會倡導的節約理念相符合,這種厲行節約的做法理應得到包括政府部門在內各界的肯定才是。這種報道將春秋航空的做法上升到了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國家高度,非常有利于春秋航空的品牌塑造,而且大多是不費一兵一卒的免費正面傳播,實為超低成本傳播品牌的“佳作”。
媒體還報道稱,從開飛以來,春秋航空就仿效國外廉價航空的做法,屢推特價機票吸引客源,相繼推出過99元、199元、299元特價機票。目前,99元超低票已占春秋航空總票價的15%~25%,平均票價也比行業價低36%。這段報道中,春秋航空的操作策略一目了然,品牌特征也展現得十分清晰,春秋航空公司自然樂在其中。
此前,炒作一元空調、一元手機的廠商大多獲益匪淺,“一元炒作”也因此被很多廠商追捧,成為司空見慣的炒作手法,盡管個中利弊兼而有之。既然如此,為什么春秋航空的“一元炒作”仍舊掀起如此巨大的波瀾呢?這與中國航空業存在的“二元困境”有關。
其一是“價格困境”。國家發改委和民航總局在2004年4月20日出臺《國內民航機票價格改革方案》,明確規定國內航線機票價格在規定的基準價基礎上,上浮不得超過25%,下浮不得超過45%,即最低票價不得低于基準價5.5折。但是,這樣的限價令從未被國內航空公司徹底執行過。在此之前,春秋航空上海一濟南的99元和299元低價票,明顯低于政府指導價的最低限,卻仍在正常銷售。再如,海南航空大張旗鼓地在全國范圍推出一折起的“超值票”,三大航空集團低于5 5折的機票更是家常便飯。不難看出,機票價格正處于一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尷尬困境。
其二是“營銷困境”。春秋航空等民營航空公司的進入,預示著民航壟斷的漸漸“破冰”,各類航空公司之間的市場競爭也就不可避免。因此,特價促銷作為一種正常的營銷手段,不應該成為“眾矢之的”。但是,民航市場的實質性壟斷格局并未真正破除,真正的市場競爭暫時是行不通的,營銷也就成了一種帶著重重枷鎖的舞蹈,只有打破枷鎖才能走出困境。正由于此,春秋航空“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一元壯舉”才會博得各路媒體關注,讓品牌憑借超低成本迅速提高了知名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譽度。
當然,春秋航空應該是對此早有預謀,其必然是看清了社會發展趨勢和民航市場的發展大勢,抓住了機票這一特殊產品的特征,把握了大眾的興趣需求,著實是明智之舉,值得其它企業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