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是以案例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為導向,以探究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方法。它的引入,為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但是,如何有效實施案例教學,使其充分體現新課程所倡導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統一呢?
首先,實施案例教學應遵循三個原則:1、能力原則。傳統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一定的知識,而實踐教學的著眼點則主要是讓人們知道如何行動。案例教學正是二者的最佳結合,而且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能力,是案例教學的出發點和立足點,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以及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2、實踐原則。在案例教學中,學生一定要面對現實,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作出分析,作出判斷,而不是在做不切實際的空想。擺在面前的案例,有血有肉,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使學生完全處于一種實踐之中。而且,案例教學的目的并不是給學生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培養學生學會在實踐中解決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
3、參與原則。高度參與是案例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只有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參與,才可能成功。
其次,實施案例教學要把握三個基本環節:1、案例引入。教學中所用的案例,無外乎兩類:一類是自己編寫的案例,另一類是他人編寫的案例。對前者,教師可介紹一些有關寫作案例的感受、趣聞、軼事,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對后者,教師可運用其他一些手段來提醒學生予以注意的必要性。
2、案例討論。典型的案例討論一般總是與下列問題的探討聯系在起的:案例中的疑難問題是什么?哪些信息至關重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作出決策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決策是最適宜的?應制定怎樣的實施計劃?什么時候將計劃付諸行動以及如何付諸?如何進行整體評價?
3、概括總結。這個階段屬于過渡階段,它通過從案例討論中引申出一定的結論,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提供準備。在這個階段,可以讓學生總結,也可以教師自己總結,講明案例中的關鍵點,以及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和長處。在總結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論,強化以前討論的內容,提示后續案例,給學生以鼓舞。
第三,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四個問題。案例教學方式的引入,為課堂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與活力。但是,由于我們對案例教學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膚淺性和片面性,在運用案例教學時,常常陷入一些誤區。
1、排斥傳統的教學手段,忽視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講授。
采用案例教學,對于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確實大有裨益。于是,一些教師從一兩次案例教學中嘗到甜頭之后,便產生了某種片面的認識,以為在課堂上只要不斷給學生提供案例,就能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自覺不自覺地排斥傳統的教學手段,片面夸大案例討論的作用,而忽視了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講授,從而陷入認識上的誤區。
案例教學不能孤立存在,它的運行需要以一定的理論為基礎。學生必須在掌握一定的基礎概念和基礎理論前提下才能充分地展開案例分析與討論。運用案例教學,要處理好具體的案例學習和系統的原理掌握的關系。避免就事論事、以偏概全、以現象解釋代替原理探索,防止使完整系統的知識學習演變成零碎繁瑣的事例展示,確保案例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同時,又要通過案例分析、討論來加深對原理、方法的理解與掌握。以原理和方法指引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論闡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使案例教學發揮最佳功效。因此,提倡案例教學,并不意味著否定、排斥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2、案例選擇的隨意性強,難易失當。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核心,案例選編是一項重要工作。案例的類型、內容和特點,決定了后續教學是什么類型,該如何進行,達到什么要求,合理地選編案例也就成為案例教學的成敗基礎。案例,就是與教學有關的事例、實例,選擇案例時,要避免隨意性。
究竟選擇什么樣的案例才是好案例呢?一般來說,一個好的案例有以下幾個特點: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真實的故事;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相關;有充分的與決策有關的資料和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語;引人深思,有爭論余地;充分體現了解決問題所需的理論與技能的實用價值。
3、準備不足,案例分析就事論事。
運用案例教學,教師是不是就從繁重的教學活動中脫身了呢?顯然不是。實際上,越是在課堂上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在課下就越需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運用案例教學,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一個完整的案例必然會涉及多方面的知識,這實際是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管減少了理論教學,但要求教師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運用理論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和理解,這種走下講臺的講課遠比照本宣科難。教師在課前必須熟悉案例內容并進行深入研究,還要準備好案例討論可能涉及到的有關知識。如果準備不充分,很容易陷入案例教學就事論事的誤區。
選擇好案例后,教師有必要對案例作細致而全面的教學法分析。首先,要著重分析案例本身的內容結構分析出案例包涵的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間的聯系,把握案例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其次,要確定與案例相關的基本原理,明了本案例涉及到哪些理論觀點,思考需要引進什么理論展開深入的討論,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另外,還需對學生分析案例可能遇到的障礙做到“心中有數”,大致預料學生在討論中可能提出的一些問題。必要時,還應該把上課需用的案例提前發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去查資料和就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以便對問題作深入而細致的思考。
4、或放任自流或越俎代庖或橫斷是非,教師的角色意識不強。案例教學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導演”,教師要負責提供教學案例材料,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案例教學效果的好壞與“導演”水平的高低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然而,在運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又極有可能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角色誤區: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后便撒手不管,任學生自己去討論、爭論,或者越俎代庖,擔當“演說員”的角色,從頭至尾只顧發表見解。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必須有非常明確的角色意識,尤其要注意自己在案例討論過程中的角色。教師在整個案例討論過程中要善于當三導角色——導航、“導游”、“導演”。即既要善于傾聽學生發言,又要適時地誘導學生,或給予提示、發問,或故設疑團,或充當爭論反角,使案例討論的發言始終圍繞題目中心順利進行,不發生偏題或跑題,同時也使討論中的爭論能深入開展下去,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對知識理解的深化。在案例分析討論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創造出一個有利于學習的氛圍,負責引導和組織學生的討論。教師要避免自己成為討論的中心,要善于控制案例討論過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保證討論范圍不偏離主題,鼓勵“百家爭鳴”。對于學生的發言,教師可作簡短的評論,但一般不直接進行判斷,最好沒有導向性。教師要盡量避免作出肯定的觀點或答案,除非只有惟一正確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待案例討論全部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案例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結合學生對案例分析和交流的情況,概括幾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思路和對策,明確其依據,著重說明在討論中出現的爭論焦點,并運用相關原理和學生已有的認識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釋,給學生提供參考。總之,作為“總導演”的教師一定要有正確的角色意識。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和其他教學方法一樣,有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有效地實施案例教學,使其在新課程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