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責任?責任有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來區分。由于“責任”問題比較抽象,所以需要讓學生對責任心、責任感、責任意識有明確認識,使學生在承擔責任中成長。
一、責任無處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個崗位
父母養兒育女,兒女孝敬父母,教師教書育人,醫生救死扶傷,軍人保家衛國,人在社會生存,就必然要對自己、對家族、對集體、對國家、對社會并履行一定的責任。作為學生就應尊師好學,我承擔,我無悔,成長并快樂著,成長比成績更重要。這就是學生的責任。責任是一種客觀需要,也是一種主觀追求,是自律,也是他律。一切追求文明和進步的人們,應該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自覺自愿地履行責任,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獻。無論是道德責任,還是法律責任,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不履行道德責任,會受到道德遺責和良心的拷問,不履行法定責任,會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懲罰。
二、責任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四有都與責任相聯系。中華民族是勇于承擔責任的民族,勇于承擔責任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林則徐銘志“茍得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徐本禹自發自愿做一些有益的事。從中我們感受到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一種品格,一種境界,這就是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鮮明地體現在60年前那場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在面臨亡國滅種威脅的危難關頭,四萬萬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都是“妻子送郎上戰場,母親送兒打東洋”:“五洲四海,異國他鄉,到處都有華僑華人御外侮,挽危亡,為后盾”。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新的長城,贏得了近代以來反對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也為全世界打敗法西斯侵略,挽救人類文明承擔起巨大責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天下興亡,我的責任”。這話是臺灣忠信高級工商學院商霍震東先生講的。他說:“我們每個學生人人都說:學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責任,國家不強,是我的責任,人人都主動地承擔責任,天下哪有不興盛的國家,哪有不團結的集體,所以說,每個學生都應該把責任拉到自己身上來,而不是推出去。”能夠把責任主動拉在自己身上的肯定是受歡迎的。在臺灣各大報紙招聘廣告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字樣:只招忠信畢業生。經過這么多年,臺灣民眾已經知道忠信學校培養的學生
都有責任心。與此相反,那些在21世紀工作上處處碰壁,總不順心的人,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在別人眼中,我是不是一個缺乏責任心的人?一個人,一個學生只要他用一種負責任的心態去學習,去生活,他對自己的要求就高,他自然就會滿腔熱情,一絲不茍,也就更自然容易學有所成,更容易干出成就,更容易受人尊重,更容易受人器重。可以說許多成功人士,杰出人士,他們就是這樣走向成功,走向杰出的,而那些喜歡把責任往外推的人呢?他們也更容易走向平庸,走向失敗。每個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責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每個人只有在推動社會的進步中,才能實現個性的豐富和完美。
三、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就應該認真踐行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基本的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奉獻,正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知榮明恥。一位身患重病的老師,掙扎著從醫院趕回學校為學生上課,當講完“人在自然界的位置”這一課時,他倒在講臺上,兩天后,便病逝了。當學生含淚整理遺物時,看到她那天講課的講義上,醒目地寫著一段話:“人可以放棄一切,但惟一難以舍棄的是責任,也許這是最后一次上課,我要堅持,堅持……”這位老師論述責任的遺言是履行責任的實踐,給他的學生上了很深刻的一課。
責任建設,教育為先,責任教育要講“大道理”,著眼于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融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中,著眼于服務與奉獻,引導學生服務他人,服務集體,奉獻社會。責任教育要從學生抓起,因為一個人小時候的經歷和形成和基本素質往往會影響其一生。責任是高尚的,責任是美好的。讓我們在全社會共同營造這樣一種風氣和氛圍:負責任光榮,不負責任可恥。
一位哲人說:“強大的責任感能戰勝一切。”因此,讓學生在承擔責任中成長,可以磨煉他們的鋼鐵般的意志,塑造青松般的性格,養成鐘表般的習慣。勇敢地擔當自己的責任,你就能深深地體驗到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