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弓米是粥字的拆寫,這緣起《清異錄》上一段趣說:“時人恥言貧,嘗有所親訪之,留食糜,慚于正名,但云啜少許雙弓……”真是“窮則思變”, 文人幽默!
粥,古謂之糜——“黃帝初教作糜。”(《說文》)《禮記·月令》亦云:“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粥原料豐富,凡六谷皆可為粥。足見粥歷史悠久,是獨特的傳統美食。
食粥由來,我以為有三種說法:省糧;紀念;養生。省糧是過去時;紀念便是永久時;養生才是現在時。
先說省糧,過去由于天時不利或兵荒馬亂,窮困食粥,荒年吃粥,農閑喝粥;食粥是為了省糧度日。明代詩人張方賢有詩調侃:“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細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薄少滋味,澹泊之中滋味長。”自古以來,粥就是窮家的恩物,多少窮人在窘境中頻嘗粥水。“臘八粥”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據說戰亂連年的南北朝時,有一農夫時值年關臘八這天又冷又餓,便搜盡家中所有雜糧剩底兒五六樣,加水煮了一鍋粥。因柴微火慢,水多糧少,故熬多時方好。誰知竟五味調和,噴香撲鼻,黏稠軟爛,喝到肚里脾順胃和,好不舒服。農夫銘記于心,后來他出家理佛,想起當年臘八熬粥之事,便以此法臘八熬粥濟貧。《夢梁錄》有云:“十二月初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乃至后來民間爭相效仿,“今朝佛粥更相饋,便覺江村節物新”,與時俱進,形成各種不同風味。今天,臘八粥已被商家榮升為“八寶粥”!
說起紀念,“寒食粥”和“太守粥”等,都與歷史人物事件有關。
“寒食粥”源于春秋晉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節(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天)。節日期間,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需備麥粥等冷食,借此紀念。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相近,后來人們便融成一個節令,衍化為清明祭祖掃墓的風俗而流傳下來。
“太守粥”是為了紀念南北朝義興太守任。他為官清廉愛民,時值大旱之年,饑民逃荒遍野,乃將年俸盡買白豆煮粥賑濟災民,安撫一方。至今當地仍有食白豆粥的習俗。
今天人們食粥的理念發生了質變,大多是為了養生健體。尤其是“天增歲月人增壽”的老年人,多數開始牙齒松動或脫落,腎衰胃虛,消化液減少;飲食上力求松軟,以食粥為好。“粥能益人,老人尤宜”(《粥譜》);《老老恒言》有云:“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計頓,饑則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詩壇壽星陸游更賦詩贊曰:“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日前。我得‘宛立’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可知粥是養生益壽的美食。
粥利于吸收,原料豐富,配伍靈活。若制成藥粥,對防治老年病、增強中老年體質,有著獨特的作用。藥粥食療也是祖國醫學的傳承瑰寶。古籍書中藥粥驗方眾多,不能一一摘錄,只好將《粥療歌》(有多種版本取其一種)錄于后以饗諸君: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
心虛氣不足,米粥煨桂圓;
保養皮膚好,糯米煮紅棗;
氣短體虛弱,熱粥熬山藥;
便秘補中氣,藕粥最相宜;
腸胃要緩瀉,核桃燉糯米;
血壓高頭暈,胡蘿卜粥靈;
利肝雙目明,薺菜粥能行。
荷葉粥最美,雙降又減肥;
生姜桂皮粥,溫中健脾胃;
百合粥是寶,潤肺調中好;
粥里獼猴桃,止渴去煩躁;
煮粥添蘆根,清退高熱癥;
米熬赤豆粥,利尿又清腫;
芡實糯米粥,益氣固精妙;
茯苓粥真好,強身抗衰老。
當嚴冬風狂雪虐之時,“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此補不細,又報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宋人張來《粥記》)誠然,飲食與生活息息相關,且只求溫飽,但知“醫食同源”,養生健體為本。我有一聯抒懷奉贈:
綠蔬蛋乳雜糧粥,合理攝養,養生求壽權歸我;
八卦太極五禽戲,盡情修身,所樂所為術在人。
讀者諸君,老年朋友:“以古為鑒”,我們不妨學學“文人幽默”,多食一點“雙弓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