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住在法國偏僻鄉村的老人,過著安寧的生活。一天,來了一位手提皮箱的男子,面容充滿憔悴和疲憊。老人觀察良久,然后走上去對那男子說:“先生,你是否愿意幫我把柵欄里的木頭扛到那邊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動了。”男子眼睛一亮,連聲答應,很賣力地把木頭扛過去并擺放得整整齊齊。當天晚上客人心情愉快地在飯廳里與主人共進晚餐,熱烈交談。鄉村的夜晚多么寧靜,兩個男人的說笑聲在晚風里播散得很遠。第二天,吃飽睡足的男子又踏上他漂泊的旅程。二戰期間,餓肚子的逃難者很多,老人家總是熱情地為這些陌生的客人提供免費住宿。其實,老人家的那堆木頭擺在院子的哪頭都是一樣的,老人之所以要那些逃難者搬木頭,正是為了“順理成章”地在家里招待他們。
貧窮的山村里,有戶農家的女主人叫王嫂,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微薄的收入僅供一家八口吃飯。王嫂的鄰居叫梅鳳,由于梅鳳的男人長年病癱在床,因而經濟狀況比王嫂更差。鄉里鄉親的,王嫂經常接濟梅鳳家。有一次,梅鳳端著一碗剛熬好的湯藥在院子里和王嫂相遇。梅鳳說她的男人生病在床,吃不起西藥,就每天給他熬這種奇苦無比的偏方藥湯。時間一長,苦味把她男人的舌根都苦硬了。“想往湯藥里加點糖,可糖太貴了,咱買不起啊!”梅鳳咂巴著嘴嘆著氣正要往自己家走,王嫂攔住了她,笑著說:“是呀,白糖哪能是咱窮人消費得起的呢?不過,我前幾天碰巧買了些便宜白糖,就挖給你一點吧。”那年代,糖在農村是金貴之物,王嫂挖了兩大匙白糖,喜得梅鳳忙說夠了夠了。末了,王嫂看中了套在梅鳳手指上的頂針,說正在做針線活,能否借用幾天。梅鳳聽說王嫂要借她的頂針,非常高興地就把頂針摘了下來。其實,王嫂家并非缺頂針,她之所以要借用梅鳳的頂針,是為了制造平等,保護梅鳳那顆敏感而自尊的心。
助人者擁有一顆仁慈而平等的心,不剝去受助者自尊心靈的外衣,這種高尚的助人方式應該得到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