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密歇根州立大學Food Bank開放的日子。Food Bank該怎么翻譯?在去Food Bank的路上,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譯過來是“食物銀行”。“食物銀行”是個什么東西?是救濟、賑災還是粥場?我的一個韓國同學,帶著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來上學,上次一下就從“食物銀行”領走了一車免費食品。反正有免費的東西吃,粥場就粥場,我認了!
我深吸一口氣,推開了“食物銀行”的門。來申請免費食物的人還真不少!當地人居然比外國人還多!每個人看上去都很坦然。這樣比較好,比較不容易讓人臉紅。
先填申請表:姓名、年齡、學號、性別……咦?性別那一欄怎么有3個選項?除了Male(男)、Female(女),還有Transgender,大概就是傳說中的“變性人”吧。
填完表,要檢查學生證。還好,我帶了。什么?還要出示課程表?要這個干什么?難道,不同專業的學生,得到的免費食品不一樣?農學院的同學能得到綠色食品,西班牙語和法語系的學生能得到字母餅干,藝術系的學生能得到毛筆,想吃什么自己畫……難道美國人也知道神筆馬良的故事?那么城市規劃和建筑系的學生呢,難道只能吃磚頭嗎?
排隊等著交申請表時,我就這樣胡亂猜測著。交表時,工作人員解釋說,要求出示課程表是因為,從課程表上可以看出,申請者這學期是不是選了課程。大學的學制很靈活,你可以一個學期選修80門課程,也可以一門都不選。
哈哈!原來是為了防止有人白吃干糧不上課。
交了表之后,還要面試。在等待面試的過程中,我看了看“食物銀行”的宣傳冊,上面說,我們學校的“食物銀行”是美國大學中最有名的,已經有13年的歷史了。“食物銀行”每年都能獲得25000美元的捐款。在美國紅十字會的幫助下,“食物銀行”能以平均0.18美元一磅(約為0.45公斤)的優惠價格購買食品。要知道,在這里,最便宜的香蕉也要0.69美元一磅呢。
如果申請獲得批準,我們每兩周就能領一次免費食物。看來,這種慈善活動叫“食物銀行”還真貼切,有人存才能有人取,存進食物和愛,取走感激。
終于,一個黑皮膚的MM叫我去面試。她把我帶到一張桌子前,桌子上擺滿了食物。本來以為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必需品,沒想到,各式各樣、花花綠綠的盒子堆了一桌子:大米、豆子、麥片、西紅柿醬、水果罐頭、意大利面、花生醬、金槍魚罐頭、微波爐爆米花、彩色橡皮糖,甚至還有紙巾……東西多得足夠開個雜貨鋪。
那個黑MM指著每一樣東西為我介紹,碰到我不知道的東西,她還會跟我討論這種食物的烹調方法,然后告訴我可以拿走多少。此后,她把我的申請表交給志愿者,讓他們按照表格上填寫的數量給我拿食物。
面包是不限量的,想拿多少就拿多少。可面包太硬了,我只拿了兩塊。
去了一兩次之后,我有了挑選食物的經驗:墨西哥人愛吃的那種豆子,看著就沒胃口。還有一種黃色的醬,不僅顏色容易讓人產生不好的聯想,味道也怪怪的。我以后不會再要這種醬了,還是留給喜歡它的人吧。
從“食物銀行”出來時,我看見幾個教工模樣的人開著大馬力的車,裝滿了食物,揚長而去。我不禁埋怨他們“與窮學生搶食品”,可看著自己手里沉甸甸的食物,心情又漸漸好起來。
從不相信天上會掉餡餅,可這一次,我真的被“餡餅”砸中了。
(童曉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