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7日晚,一場大型現代眉戶劇《好人米祥仁》在金城蘭州首演。米祥仁何許人也?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柳湖鄉供電所所長,一名極其普通的回族漢子。投身電力事業、立足基層崗位34年,他以半生心血、一顆愛心換回了轄區五萬百姓的真情信賴和衷心愛戴,贏得了“電把式”、“電黃牛”、“電保姆”等許多飽含百姓真情的民間稱號,收到了用戶表達信任和感激之情的錦旗牌匾583幅;親手創建并擔任所長14年。他所領導的柳湖供電所創造了無一起安全事故、無一起用戶投訴的行業奇跡,被命名為“米祥仁供電所”;他本人先后被評為“甘肅省職業道德十佳標兵”、“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
一
“米祥仁供電所”所在的柳湖鄉地處城鄉接合部,是平涼市最大的一個鄉鎮,管轄范圍繞城一周,方圓上百公里,轄區用戶近五萬人,少數民族聚集,流動人口眾多,供電管理工作相當艱難繁重。過去,由于特殊的地域環境和歷史原因,在由村社自行管電之前,當地電網運行和管理質量問題重重,“鐵絲做電線,棍棒當電桿”是當時電網情況的真實寫照,隨意拉接的電線像蜘蛛網般凌亂,幾百公里長的線路老化破敗,線損嚴重;“遇風就閃泡,進村先繞道”,不但隨時停電,還常常事故頻發,給群眾財產、生命造成巨大損失;幾乎所有的變壓器都是安裝在田邊地埂的滲油、漏油的“油疙瘩”,落后的電力設施嚴重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各類供用電矛盾在全市最為突出,當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1991年柳湖供電所正式成立,米祥仁被調到這里擔任所長。當時,所里只有六名職工,米所長領著大伙,不分晝夜地苦干,對用電設施進行拉網式的全面整改。“新官”上任的米祥仁似乎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他整天背著工具包,騎著自行車,在崆峒區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變壓器壞了修變壓器,線路斷了接線路,叫改線路就改線路,叫換電表就換電表,只要用戶一聲召喚,他就有求必應,比使喚自家人還靈驗。米所長干活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到現場,不寒暄,不打岔,二話不說,直奔主題,先把故障排除了再說;活一干完,抽身就走,頂多喝一口水,說兩句話,不給用戶添麻煩。久而久之,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電黃牛”。
地處城區邊緣的土壩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貧窮落后的原因就是供電用電“卡脖子”,因為窮,電力設施無法得到改造,就連全村200多元的電費也拖欠了一年又一年;因為電力供應落后,生產經營缺乏后勁,村子變得一年比一年更窮。1992年春季,一個村民趕著騾子耕地,騾子不小心撞倒了用木棒撐起的臨時電線桿,當場就讓電打死了。望著這一頭全家人所有的生活指望躺在地上一動不動,這家人的心碎了,哭得呼天搶地,當家的悄悄出去買了十包老鼠藥,回頭抱住死騾子,把藥全部吞下去了。要不是鄉親們搶救及時,一個大男人就活生生地跟著這頭騾子走了。剛剛上任只有26天的米所長聽到這件事,急急忙忙趕到現場。看到當時的情景后,他撇下自行車,一把抱住那位當家人,先說了好多安慰的話,說完了掏出20元錢硬塞到他的手中,然后轉向大家,抹了一把眼淚,一字一句地說:“我真的沒有想到這里的電網爛成這個樣子,這是我們的失職。我老米對不起大家,我老米真的對不起你們呀!”說完,他對著圍觀的群眾深深地鞠了一躬,當時把人們都弄愣了,一個一個不知道如何是好。
沒過三天,米祥仁帶著人就從村里的變壓器開始,一截一截線路地進行了仔細檢查,然后親自找到村委會,拿出一套已經經過上級部門批準的線路整改方案,和大家協商電網改造施工事宜。當時,有一部分村民讓以前的“電老虎”整害怕了,開始都抱著冷眼旁觀的態度,還有一些人非常抵觸。但是,米所長和供電所的工作人員什么話也不說,他們從早晨天不亮就背著、拉著設備和材料進村,自己動手挖坑,一直干到晚上八點多才收工,中午坐在路邊吃自帶的干糧,喝他們用大桶子抬來的白開水……
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施工,土壩社的九公里線路全部整改結束。看著那一根根橫成排、豎成行,整整齊齊的電桿立在村子里,家家戶戶安全、規范的布網結構,用電價格大幅度降低……人們都從用電環境的改變中看到了發家致富的盼頭,人人憋足一股勁,裝電磨、開油坊,社風村貌好像一夜之間就變了個樣。
柳湖鄉土壩村鄭家溝社有一位一級傷殘退伍軍人,名叫張志榮,患糖尿病多年,雙目失明,妻子是個聾啞人,母親年邁體衰、臥病在床,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難。米祥仁聽說后,立即主動上門為其改造線路。張志榮起初很不情愿:“連鹽都吃不起,還改什么線!”老米說:“不收你的錢。”張志榮說:“那也不行,我管不起飯。”米祥仁說:“飯也不吃。”說話間,便動手拆線、立桿、開挖埋線溝。張家沒有勞力,米祥仁掏錢雇人來干;沒錢買電線、開關、電表,米祥仁自己掏錢買來;看到老張家的土房里冬天還生不起火,一個正在上學的女兒臉上布滿了凍瘡,米祥仁當天回到站上,就把自己值班室里床上鋪的電褥子拉下來,給她送過去;張志榮的女兒上學繳學費有困難,米祥仁帶頭并動員職工一起捐款資助,一直幫著她上完了平涼衛校……張志榮感激得直掉眼淚,此后逢人就說:“老米是個好人。”父女倆還特意送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雷鋒精神化真情,幫教育才獻愛心。”
幾十年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積重難返,類似土壩社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面對困難和障礙,米祥仁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推諉坐觀,而是迎難而上、奮起直追,帶領著一班人馬一個基桿一個基桿地挪,一臺變壓器一臺變壓器地修,一條線一條線地改……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整個轄區的電網狀況得到根本改觀。所有的變壓器都修好了,蜘蛛網似的線路都理順了。老百姓用電順暢了,安全了,也舒心了。鄉親們說:“幾十年都沒有解決的老問題,老米一年多就解決了,沒有老黃牛的精神,根本做不到。”
1993年,平涼城區實施“兩通兩達”的舊城改造工程,米祥仁及時總結管戶經驗,率先在全省范圍內實施了農村用電“一表一戶制”和“延伸服務到燈頭”活動,讓電力服務率先走在了城市改造建設的前列,有力地配合了舊城改造工程,也讓供電所的形象和威信又一次得到提升。
舊城改造工程中,供電所承擔的電力桿線整改和架設工作任務極重、難度極大,米祥仁帶領所有職工為此項工程義務投工投勞,沒黑沒明地投入工作之中。當道路拓寬到自己家門口需要拆掉祖傳的房子時,親戚和家人都紛紛勸他找熟人保留祖宅,或者借此機會向拆遷辦多索要些賠償。當時拆遷工作正面臨種種阻力,好多群眾對拆遷工作不予配合。米祥仁心想,作為一個平涼人,為城市改造添磚添瓦是義不容辭的事情;作為一個共產黨員,在公和私利益的矛盾沖突中,自己更應該顧全大局,主動帶頭拆遷。他不但說服了家人,還將政府給的12萬元拆遷費捐給了“兩通兩達”工程,為此,平涼市人民政府專門授予他“光榮市民”稱號。
二
練就扎實的業務功力,樹立堅定的服務意識,具備強烈的奉獻精神。這是米祥仁堅守一生的行業作風和崗位理念。
“人要有本事,人更是要有精神。”米祥仁憑著精湛的技術和熱情的服務,獲得了多項全國、省市的榮譽稱號,也在當地老百姓中贏得了“電黃牛”、“電保姆”等許許多多的雅號,但其中最有意思的還是鄉親們按照當地方言習慣把他稱作“電把”(電把式)。從曾經的“電霸”到今天的“電把”,一字之易,卻反映出米祥仁和他的同事們走過了一條多么艱難曲折的奮斗之路。天門村村民祁貴材說:“老米是個好‘把式’,再難辦的事,在他手里,沒有解決不了的。”天門賓館史經理說:“有老米這樣的‘電把式’把守用電關,咱們用電放心,用得安心。”因拆遷搬走的隴東木材市場臨走時給米祥仁送來一幅大匾,匾上用樸素而詼諧的順口溜道出了人們對米祥仁的敬慕之情:“敬贈米祥仁:誰說你電霸,真想把他罵。一只老鼠掉湯鍋,坑苦一大家。說你是‘電把’,豎指把你夸。把好用電關,服務千萬家。稱你‘電巴巴’,不是奉承話……等我下海掙了錢,為你建‘電吧’。”
柳湖鄉涇灘三社安置區有一個姓舍的復轉軍人,此人曾為就業安置多次上訪,在當地辦事處及信訪辦無人不曉。下放回城,雖然政府給他修了房子、發放了安置費,但由于沒有固定職業,一家人生活依然沒有著落。1998年,當得知有一門做鐵活手藝的老舍想辦電焊加工修理部,正為接動力電源的事犯愁時,米祥仁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既解決了個人的生計問題,又給政府解了憂。米祥仁帶頭集資了1000多元墊繳材料費,義務投工為他接通了三相動力電。如今,老舍一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成為一個遵紀守法、造福社會的個體戶。
1995年10月15日,一場在平涼歷史上罕見的暴風雪從天而降,把胳膊粗的大樹都攔腰折斷了,土壩社里的電桿電線也大部分受損,造成全村停電,給村民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米祥仁接到報修電話以后,頂風冒雪,當時就帶著幾名職工趕到村子,二話不說,立即展開搶修工作。他們冒著嚴寒,從早晨一直干到晚上,一口水也來不及喝,一根電桿一根電桿地重新埋設,一截電線一截電線地重新架設……由于受災情況太嚴重,直到天黑得啥也看不見了,搶修工作還在緊張進行之中。人心都是肉長的,看著他們疲乏交困的樣子,村民們心里實在過意不去了,都勸米所長回去休息,明天再干。但是米祥仁執意不肯,他說,像這樣受災的村社還有幾處,必須盡快恢復。他一方面安排大家準備拖拉機,用柴油機的燈光照明,一方面推辭了好幾家村民為他們準備的飯菜,和大家吃了一些自己帶來的餅子,就在村民自愿開來的拖拉機燈光的照射下,繼續工作。到了后半夜,西北風像刀子一樣刺得臉上生疼生疼的,冷得人渾身汗毛直豎,村民穿著大衣都頂不住,然而他們卻只能穿著單衣服爬在六米多高的桿子上串線緊線,直到手腳凍得不聽使喚了,才下來換個人上去,從桿上下來,腳凍得粘在膠鞋上拔不出來。由于時間太長,米所長的手和電桿凍在一起,用力一扯,連皮都撕下了一塊,血糊糊的,人們都不忍心看。土壩社里的老人們都說,活了這么多年,沒有見過這么樣干活不要命的人,他們都是鐵打的漢子呀!就這樣整整干了三天三夜,讓土壩村恢復生機的電燈亮了,電磨子又轉起來了。家家戶戶都宰雞宰羊,拿出最好的東西準備好好款待他們一番,但是,米祥仁卻帶領著供電所的職工們,悄悄地回去了。
2001年9月,平涼市第四中學的教學大樓建成,請求供電所裝配、改造線路,并且要求趕在國慶節剪彩之前完成任務。眼看離剪彩只有七八天了,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再加上秋雨連綿,施工困難,施工壓力很大。米祥仁帶領職工們頂風冒雨,迎難而上,一邊是現場勘察、繪制圖紙,一邊是組織材料、做好準備,挖坑、立桿、敷線、安裝,緊鑼密鼓,加班加點,連節假日都不休息,每天要干十幾個小時。學校的領導和老師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都深受感動。國慶節的前兩天,米祥仁和同事們終于敷設完最后一段線路。當時已是晚上九點多鐘了,就在他們準備離開學校的時候,被校長和學校老師攔住了:“這些天,你們冒雨給我們送電,干得很辛苦。今天不管怎么說,也要在我們這里吃一頓飯。”米祥仁說:“你們的心意我們領了,飯無論如何都不能吃。給學校送電,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對社會有承諾,不給用戶添麻煩。如果你們支持我們的工作,就讓我們走。”校長見他們執意要走,就叫門衛把大門鎖了,硬是擋住汽車不讓走。米祥仁一看,就給職工遞了個眼色。職工們心領神會,紛紛跳下車從側門走出去。校長看實在留不住,只好叫門房開了大門。當米祥仁和職工們走出學校大門,回望燈火通明的教學大樓,還有校長和老師們依依送別的目光,他心里感到無限欣慰和滿足。
平涼市新民北路有個叫“涇一巷”的小巷,巷內地勢內低外高,一下雨就洪水倒灌,積水多日不退,害苦了住在里面的36戶居民。2001年8月,一場大雨又把涇一巷淹了,積水沒過膝蓋。居民們在巷子里挖了個集水池,想用抽水機往外排除積水,急需敷設用電線路。那天早上,涇一巷的居民冒雨到供電所來找米祥仁求助。米祥仁一聽,連忙挽起褲管、拄上木棍,領著兩個職工往外走。來人沒想到他做事這么干脆利落,根本沒有什么“研究研究”的推托之詞,有點遲疑地說:“米所長,等雨停了再走吧?”米祥仁說:“我們等雨不等啊,快走!群眾的安危要緊。”趕到現場,米祥仁和同事們踩著泥水,迅速布線、裝表、接電……很快,抽水機便隆隆地轉動起來。看著積水一寸一寸地降下來,米祥仁比巷子里的居民還要高興。
在供電所轄區內,武警部隊駐平涼某師的用電量很大,為了保障部隊安全用電,無論是部隊正常用電還是有重大行動,供電所職工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隨叫隨到。2000年9月1日是該師建師60周年大慶的日子,為了保證這一重大活動順利進行,部隊要對駐地營房線路及用電設施進行大規模的整修。米祥仁聞訊后主動與部隊取得聯系,他自始至終跟班作業,營房駐地擴修到哪里線路設施就改建到哪里,軍事設施轉移到哪里就把電源接通到哪里,整修現場延伸到哪里米祥仁就出現在哪里。在整修過程中,米祥仁發現有300多米10千伏線路老化嚴重,存在安全隱患,就立即幫助部隊進行徹底整改。白天因為部隊有任務不能停止運行高壓電源,整改工作只能晚上12點后至早上八點前進行,在那寒氣侵骨的五個不眠之夜,米祥仁和職工們終于完成了各項整改工作。部隊官兵深受感動,部隊政委劉春灝還親自來到供電所送上一面寫有“魚水友誼,電業情深,軍民團結,國泰民安”的錦旗。
一根小小電線,一頭連著企業和政府,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百姓。在為用戶送去光明和力量的同時,也把企業和政府的溫暖與愛心送到每一位用戶的心中。34年來,米祥仁時刻堅持把為客戶提供盡善盡美的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一切從客戶的需求出發,急客戶所急、想客戶所想,用真心、誠心、愛心和智慧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服務。
三
“柳湖供電所有一多,錦旗牌匾沒處擱。”在平涼市崆峒區流傳著這么一句順口溜。
米祥仁擔任所長14年,用戶贈他錦旗牌匾583面。583面錦旗牌匾記錄著583個動人故事,583面錦旗牌匾代表著用戶對供電所和他本人工作的583份肯定與褒獎。然而,在米祥仁的眼里,“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什么也比不上鄉親們一聲信任與熱愛的“老米”讓他心里更感到溫暖和欣慰。
在平涼市景家溝遠離村落的偏僻塬上,居住著一位曾經參加過西藏平叛戰斗的老八路田龍,老人原來住在福利院,成家后在景家溝的半塬上挖了窯洞,獨自開山造林。由于是個外來戶,家離村子遠,一直拉不上電。由于生活困難,他自己也從來沒有申請過用電。2002年,米祥仁聽說以后,不相信還有這樣的事,他冒著大雪推上自行車,順那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磕磕絆絆爬了兩個多小時,才來到田龍家。一進門,就看到老兩口在雪地里挖洋芋,兩雙手上凍得都是一道一道的血口子……米祥仁流著淚留下了一句話:“你是咱們革命的功臣,我就是豁出一條命,也要讓你用上電!”說完就又冒著大雪回去了。第二天天不亮,米祥仁就領著兩名職工趕過來,從附近的電源點專門拉了一條線路,使孤獨而殘疾的老兩口從此結束了十多年夜晚摸黑的生活。臨走前,米祥仁又掏出身上僅有的120塊錢硬塞到田龍手中。眼看著他們馬不停蹄地忙活了多半天時間,連一口水都沒喝,褲腿在雪地里都漿成了冰泥疙瘩,田龍老人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拉住老米的手失聲痛哭,斷斷續續地說:“打土匪時,條件那么艱苦,我都沒有掉過一滴眼淚;來到這里,遭受了多少人的白眼,我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但是,今天我給你米所長跪、跪下了……”說著就雙膝跪倒在了雪地上,人們拉也拉不起。
那還是米祥仁剛到柳湖供電所的時候,聽說柳湖開發區的木材市場附近有一位叫單淑珍的用戶長期拖欠電費,已經被勒令停電了。米祥仁心想這事肯定有原委。他利用晚上下班時間,騎上那輛走街串戶不離身的破自行車,親自來到單淑珍家。他看到戶主單淑珍是一位老年婦女,長期疾病纏身,只有一個女兒和她相依為命,家里破敗不堪,一床棉被已經爛成了布條兒。在昏暗的煤油燈映照下,母女倆都睜著驚恐的眼睛看著他。米祥仁當時鼻子就酸了,他悄悄抹了一把眼淚,轉身跑回家,硬是從老伴手中把放在箱子里的一床緞面被子要出來,又回頭送到單淑珍家,用他那雙大手親自鋪在炕上。為這事,老伴還和他鬧了一段時間別扭,因為這條被子是老伴和他結婚時的嫁妝,他們自己幾十年舍得蓋過一次。第二天米祥仁又替單大娘繳清了陳欠電費,給她家重新接上了電。從此以后,每月發了工資,他都記著首先給單大娘繳電費,這一繳就是十多年。我們拿出電費清單算了一下,這些年老米已經墊進去了近2000元。
水條溝有一位回族老人,也是個外來戶,由于人生地不熟,一直拉不上電,照明用的是煤油燈。他出于生活困難,也一直沒有申請過用電。米祥仁聽說后,就與解放路營業站聯系,借農網改造的機會解決了他家的用電困難,想方設法為他接上了電。還專門抽空前去看望了這家人,臨走前,又給他家留下了五十塊錢。
……
這樣的故事,在米祥仁30多年的供電生涯中早已成了家常便飯。這些年來,他先后救助了26位家境貧寒的人,其中有12名是失學兒童。如今,12名失學兒童中有一人已經上了大學、六人還在讀小學,他們每年都和老米叔叔保持著聯系。此外,他還帶頭并動員全所職工,以結對子的形式,與轄區80多戶困難用戶建立了重點幫扶關系,常年為他們解決用電難題。
在工作中,米祥仁的心里不但牽掛著那些殘疾孤寡的老人和家庭生活困難的失學兒童,悄悄地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們,他更思考著如何做好供電服務,利用電力資源增加當地社區的生產后勁,幫助更多的鄉親們發展經營,發家致富。
2001年8月的一天,柳湖鄉供電所二樓會議室,職工會議剛剛開到一半,靜悄悄的院子里突然響起一陣清脆的爆竹聲,一群村民燃放著鞭炮走進會議室,為首的人把一條大紅綬帶套在了米祥仁的脖子上。原來,在前不久崆峒區柳湖工貿開發區實施的柳湖村北大街、西寺街拓寬硬化工程中,米祥仁帶領全所職工義務參戰,挪電桿、改電源……無論白天、晚上,都是隨叫隨到;就連土建施工中遇上有人不理解找茬兒等“磕磕絆絆”的事,別人處理不了,可只要米祥仁出面調解,立刻便會風平浪靜,百事百通。工程竣工后,柳湖開發區舉行通車典禮,對有功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特邀請米祥仁參加。沒想到開會那天,領獎臺上惟獨不見米祥仁,大家打電話找——關機,派人上門找——沒人。最后,柳湖開發區副主任郭新民親自帶領村民燃放鞭炮,追趕到供電所為米祥仁披紅戴花。
2002年5月初,涇灘一社旱情嚴重,鄉親們打了一眼機井,但因供不上電而焦急萬分。告急電話打來后,米祥仁二話沒說,馬上到附近的地毯廠銜接,接通了電源,解決了群眾的燃眉之急。后來,鄉親們敲鑼打鼓、提著錦旗、放著鞭炮,趕到崆峒區電力局為老米請功。
2003年9月,柳湖鄉十里鋪村二社在發展奶牛規模養殖過程中,由于鍘草機、粉碎機等機械的增多致使電力不足,又苦于缺少資金改換線路和增加設備,養殖戶們對發展產業感到心灰意冷。米祥仁得知此事后,帶領著一班人馬主動上門改換高壓線路。時值雨季,米祥仁和職工一起冒雨架設線路,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幫助該社完成了線路改造。村主任馬繼宗動情地說:“以前村民的燈泡不如油燈亮,碟機轉不動的現象現在沒有了,米所長幫助我們180多戶農民徹底解決了‘掐’了我們脖子20多年的用電難題。”該村四社是一個果樹專業村,去年4月該社機井設施被盜,當時正是果樹澆灌的大忙時節,67戶果農心急如焚。接到求助電話后,米祥仁帶人立即前往查看,并于當日勘察設計線路,采取工作量較大但相對安全的地下埋線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全部線路進行徹底改造。家住南山半山坡的青年寡婦賈金萍養了五頭奶牛,由于她家遠離供電主線路,用電問題成了難悵事。米祥仁從別人那里得知了此事,就帶人僅用兩天時間給她家架設了一條專線。電燈亮了,機器響了,孤兒寡母的生活充滿了希望……看到這些,米祥仁的內心感到了無比欣慰。
米祥仁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精神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1999年3月,平涼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專門為米祥仁供電所贈送了一面寫著“排憂解難,公仆情懷”的錦旗。
多年來,米祥仁幾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供電所里,放在工作上,放在了用戶身上,惟獨忽略了自己和家人。在他的日程表上,沒有周末,沒有節假日。擔任所長14年來,米祥仁的所有春節和開齋節都是在所里度過的。2002年大年三十,天麻124分支線路發生故障,造成50多戶用戶停電。接到電話,老米立即帶著值班員攔了一輛出租車奔向現場。天寒地凍,風雪彌漫,他們沿途一段一段地檢查線路,終于在20公里開外的地方發現了問題……待到故障排除、回到所里,已是凌晨一點多鐘了。每逢爾德節,他的老母親總要念叨:“啥時候才能跟我這娃一起好好過個年……”米祥仁的老伴有時跟他發牢騷:“干脆把你賣給供電所算了!你自己扳著指頭算算,一年365天,你在家里睡囫圇覺還不到一個禮拜。娃娃們睡得早起得晚,兩頭就見不到你。小三嚷嚷著要你看他的獎狀,好多回都熬不住夜,趴在炕沿睡著了。到供電所十多年,你加起來在家里還沒有呆上一個月……”
1999年,米祥仁的兩個兒子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上學時,學校要求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老米就安排他們在供電所外勤班。兄弟倆本想靠父親找個舒服安逸的活兒應付學院的任務,沒想到老米每天分配給他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人一樣,裝表、拉線、爬桿……哪里有故障,哪里需要出勤,就安排他們與工人們一起去現場。如今兄弟倆已出色地完成學業,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崗位,早巳領悟了父親的苦心。
天下本無難事,甘為易者必能克其難;生命原無巨細,愿作細者終將成其大!米祥仁是一個普通人,所為者亦普通事,他卻用細小的行為堆砌出了高尚的品格,以普通的生命譜寫出了一個大寫的“人”字,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樹立起了“好人”的標尺和模范。
責任編輯 張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