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市委、市政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本市特點,緊扣“二十字”方針,堅持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統攬新農村建設工作全局,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推進農業產業化、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建設小康家園為核心,科學示范、抓點示范、創新機制、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初見成效。
一、深入調查研究,強化工作措施。圍繞新農村建設工作,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全市新農村建設工作。市上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深入各縣(區)進行專題調研,在調查研究、吃透市情的基礎上,召開了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專門研究部署了全市新農村建設工作,確定了全市新農村建設總體思路、具體步驟和工作重點。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市直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召開了市委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會、新農村建設輔導報告會和新農村建設工作會,專項研究部署了全市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制定、試點示范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下發了《中共慶陽市委、慶陽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統一了思想,明確了任務,理清了發展思路,形成了全市上下一盤棋的良好態勢。在深化市情認識的基礎上,制定了《慶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確定了走好“四條路子”、做好“四篇文章”、實施“六個突破”的新農村建設總體思路。市上在整合傾斜各類項目資金的基礎上,專項列支700萬元投資新農村建設。市財政局、民政局、水務局、公路局、建設局、組織部、文化局等市直聯系試點示范村單位和縣(區)聯系單位投資捐物近500萬元,幫助示范村開展工作,確保了全市新農村建設良好開局。
二、落實惠農政策,解決群眾困難。一是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市財政安排小康專項支農資金500萬元,縣級財政配套200萬元,2007年市財政計劃再安排10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支持新農村建設。二是全面落實免除農業稅政策。全市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減負30元左右。三是認真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免一補”政策,共落實補助資金5163.3萬元,其中中央、省上補助4438萬元,市級財政配套305.3萬元,縣(區)配套420萬元。共有44.99萬名中小學生享受這一政策,學生人均減免100多元。四是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大型農機具購置補助資金5574萬元,全部兌現到農民手里。
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與農村社會事業相結合,著力建設適應新農村的科技服務、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四個體系,使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一是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應用,扎實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和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全市引進新技術285項、新品種530多種,選派科技特派員218名,實施科技入戶項目1.8萬個。二是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103所中小學建立完善了圖書室和實驗室,在師范類大中專畢業生中公開招考教師2000名,新建了10個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改擴建了270個村級文化室。三是加快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改造擴建鄉鎮衛生院32個,建成標準化村級衛生所112所,擴大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全市三縣區共覆蓋農民60.1萬人,醫療參合率達到86.35%,18.62萬農民受惠981.75萬元,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所緩解。四是順利開展農村醫療救助試點工作,農村養老保險特別是五保戶供養政策全面落實,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三、認真編制規劃,開展試點示范。在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中,遵循自然、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分類指導、分層推進的原則,并與過去制定的小康發展規劃、扶貧攻堅規劃和“十一五”發展規劃相結合,注重從當前經濟實力、區位優勢、土地利用、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實際狀況出發,綜合考查經濟、自然、歷史、民俗等多種因素,充分體現地方特點,分層分類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規劃。一是制定總體規劃。全市的總體規劃數易其稿,8次征求意見和建議,2006年底正式出臺實施。二是編制行業規劃。市縣各農口部門、基礎產業部門和公共服務部門都根據各單位的工作職責,參照市縣兩級規劃,編制了各自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行業規劃,提出行業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措施和工作目標。三是編制村鎮建設規劃。市財政安排專項經費,由市縣兩級建設部門具體負責全市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去年,全市確定的100個試點示范村的村莊建設規劃已全部完成,其他各村的規劃將在年內全部完成。四是推進試點示范。在縣區調查篩選、全市考察論證的基礎上,全市共確定2個縣區、20個鄉鎮、100個村為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上報確定了1縣9村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在試點示范工作中,我們把相關部門的職責、任務、投入和建設項目進行細化和分解,把水、電、路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項目建設進行整合,重點整合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農村小康建設項目、農村水電路等項目,實現了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去年全市示范村通過項目整合、財政支持、部門幫扶、銀行貸款、農民自籌等渠道,共完成投資11020.45萬元,實施各類建設項目309個。正寧縣完成投資2155萬元,該縣中巷村小康建設二期工程啟動民間資金550萬元,建成小康農宅60戶。
四、加快生產發展,強化產業支撐。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和關鍵環節。一是加快結構調整,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市農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全市圍繞“草畜、果品、瓜菜”三大主導產業,集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全市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62.38萬頭和229.06萬只;紫花苜蓿留床面積463萬畝;栽植蘋果樹30.43萬畝,累計達到89.2萬畝;蔬菜面積發展到114.3萬畝,特色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二是大力興辦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堅持走“圍繞資源上項目,結合區域扶大戶,抓住骨干搞擴張,壯大龍頭建基地”的路子,促使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全市共建成各類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71戶,其中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5戶,千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20戶。三是加強勞務培訓和輸轉,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把勞務輸轉作為農民增收的一項重大產業來抓,積極整合區域內各類辦學機構,認真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項目,拓展勞務基地,擴大組織輸出,打造特色勞務品牌,努力增加農民非農產業的收入。去年,全市輸出勞動力59.14萬人(次),其中通過引導性培訓和技能性培訓27.0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6.93億元,增長35.1%。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79元,較上年增長8%。
五、強化基礎建設,改善農村環境。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在全力抓好農村安全飲水、大型水利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重大項目的同時,從人民群眾最關切、最迫切及最容易見效的事情入手,主要開展了一項活動,實施了兩項工程,進行了三個建設,使廣大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實惠。一項活動,即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動。從去年6月開始,全市利用兩年時間,以公路沿線鄉、村和試點示范鄉村為重點,大力開展以“三改四化五通”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動,集中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差、基礎設施差、村鎮面貌差的突出問題。截至去年底,共清理垃圾1.6萬噸,硬化村莊道路982公里,安裝照明路燈740座,完成“三改”1243處,復墾廢舊莊基890處,建成兩室一場184處,有效地改善了村莊人居環境。兩項工程。一是把解決環縣人畜飲水困難問題作為干旱山區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實施環縣集雨蓄水場窖工程。在爭取落實揚黃人飲工程項目、加快建設集中供水工程、積極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啟動總投資7000多萬元的集雨蓄水場窖配套工程,其中動員省、市、縣各級各類單位捐資1000多萬元,已建成水泥蓄水窖13798眼,集流場11319處。切實解決了環縣北部邊遠山區13萬多人的飲用水問題。二是實施以“一個突破、四個重點”為主要內容的綠色生態和諧家園建設工程。去年春季,全市以干線公路為突破口,以縣城、機關、學校、村鎮為重點,實施了綠色和諧家園建設工程,完成造林10.22萬畝,綠化道路1461.92公里,栽植各類樹木197.03萬棵。三個建設。一是穩步推進小康農宅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分年實施、因地制宜、農民自愿”的原則,積極推行城郊經營型、原區生產實用型、山區“145”工程型等小康農宅建設模式,采取建新退舊、公用地兌換、復墾廢舊莊基等辦法解決建設用地,市、縣以獎代補給予資金扶持,使小康農宅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全市當年新建成小康農宅127處1961戶,新建沼氣池5010座,有146個村實現了總體小康。二是大力開展鄉村道路建設。采取群眾投工投勞和項目扶持的辦法,新建和改建鄉村道路145條2160公里,完成投資4611萬元。三是大力推進農村電網建設。以實施無電村通電工程為重點,加大農網改造力度,投資1.59億元,新建變電站18個,農戶通電率達到95.6%,首次實現了全市村村通電的目標。
六、加強農民培訓,造就新型農民。全市各級政府和勞務部門把加大勞務培訓輸轉、培育新型農民、增加農民收入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主要工作來抓,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大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工程項目,對農民進行規范化、專業化、推進化培訓。按照先培訓、后輸轉的原則,對有組織輸轉的27.05萬人(次)的勞務工全部進行了引導性培訓和技能性培訓,提高了務工人員素質,提升了勞動力價值。去年,全市輸轉剩余勞動力59.14萬人(次),勞務收入16.93億元,創歷史最高。同時,先后在北京、深圳、蘭州、西安等地設立了勞務工作管理站。至去年底,全市新建勞務基地320個,協助農民簽訂合同10萬多份,為農民工辦理各種保險5萬多份,處理各種勞務糾紛、工傷事故30多起,形成了省內外暢通,市、縣、鄉聯動的信息網絡,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七、發展社會事業,建立保障機制。我市從抓項目、搞投入、構建經費保障機制入手,積極實施農村教育“兩基”達標工程和遠程教育工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和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工程,農村社會醫療救助工程和“兩保”救助工程。據統計,全市8縣(區)全部實現了“兩基”達標。市教育局撥付教育附加費180萬元,縣(區)配套420萬元,為全市103所中小學建立充實了圖書室和實驗室,并完成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安裝調試。市財政投資配套924萬元,新建了10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改擴建270個村級文化室。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共完成投資200余萬元,建成農村衛生標準化村所112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參與農民達到60萬人,籌集合作醫療資金2453.04萬元,為18.62萬農民報銷醫療費981.75萬元。籌集農村醫療救助資金675.8萬元,救助1685人;落實“五保”戶供養經費477.48萬元,供養5581戶6244人;農村低保工作按照省上會議精神已完成了實施意見的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