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板] 一句話惱得我火燃雙鬢。
[原板] 王大人且慎言,莫亂猜我忠良之心。自楊家火塘寨把大宋歸順,為江山稱得起忠烈一門。恨遼邦打戰表興兵犯境,楊家將請長纓慷慨出征。眾兒郎齊奮勇[流水]沖鋒陷陣,老令公(他)提金刀勇冠三軍。父子們忠心赤膽為國效命,金沙灘拼死戰鬼泣神驚。眾兒郎壯志未酬疆場飲恨,灑碧血,染黃沙,浩氣長存。兩狼山被遼兵層層圍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哪一陣不傷我楊家將,哪一陣不死我父子兵!可嘆我三代傷亡盡,單留宗保一條根。到如今宗保三關又喪命,才落得老老少少,冷冷清清,孤寡一門,我也未曾灰心。楊家報仇我報不盡,(白)大人[散板] 哪一陣不為江山,不為黎民?
京劇《楊門女將》是改編自揚劇《百歲掛帥》的新編歷史劇。劇情講楊門第三代楊宗保在抵抗西夏入侵時深入絕谷,不幸陣亡。朝廷震動,意欲求和。佘太君力抑悲痛,指斥主和派的謬論。當時楊門,文廣年幼,已乏青壯男將可以上陣。佘太君毅然以百歲老齡請命掛帥,率領合府女將出征御敵。
佘太君的這一段唱詞,正是針對主和派大臣王強所提出的“經國大事,非同兒戲,不能只為楊家報仇而不計國家利害”的議論,所作的義正詞嚴的申述和駁斥。劇作者以這段慷慨激昂的言辭(唱詞),抒發出人物滿懷忠烈的愛國熱情,表露百歲老人的忠肝義膽,從而刻畫佘太君及楊家一門精忠的愛國主義英雄形象。

京劇中的長篇唱詞,往往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這里,佘太君聲淚俱下所敘述的,正是楊門自歸順大宋之后,抗擊遼邦進犯,忠義報國、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楊家將請長纓慷慨出征,眾兒郎齊奮勇沖鋒陷陣”,凝練的描述,充滿了凜然正氣和堅定決心。作為全家之主的領軍人物,“老令公提金刀勇冠三軍”,而父子們身先士卒,奮勇抗戰,無不“忠心赤膽為國效命”。抗遼的主要戰役——金沙灘之戰,是楊家犧牲慘烈的一役,也是最足以顯示楊門一家精誠報國、赤膽忠心的一役。在傳統的楊家將劇目中,有多處對金沙灘之戰的敘述,除了“血流成河,尸骨堆山”的形容之外,總是列數楊家將壯烈殉難的事跡,如“如金沙灘雙龍會一陣敗了,只殺得血成河鬼哭神號。我的大郎兒替宋王把忠盡了,二郎兒短劍下命赴陰曹,楊三郎被馬踏尸首不曉。四八郎落番營無有下梢,楊五郎在五臺削發修道,七郎兒被潘洪箭射芭蕉”。(《托兆·碰碑》)這樣的敘述往往以渲染其悲壯慘烈為主。但在《楊門女將》中,佘太君請命出征,她強調的是“金沙灘拼死戰鬼泣神驚”,眾兒郎雖“壯志未酬,疆場飲恨”,但“灑碧血,染黃沙,浩氣長存”。唱詞突出佘太君和楊家將的凌云壯志和貫日豪氣。“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和“哪一陣不傷我楊家將,哪一陣不死我父子兵”的豪言,表露的不是凄愴,不是悲切,而是凜然的正氣,赫赫的壯氣,傲岸的豪氣!
縱然,這位百歲老人面臨的是“可嘆我三代傷亡盡,單留宗保一條根。到如今宗保三關又喪命”這樣的不幸遭際;縱然,楊家現在是“老老少少,冷冷清清,孤寡一門”;然而,堅強剛烈的佘太君“也未曾灰心”,報國豪情沒有稍挫,抗敵決心沒有稍餒。盡管“楊家報仇我報不盡”,但更成為其勇往直前,敵愾同仇的動力,乃是赤熱的愛國愛民之心。“哪一陣不為江山,不為黎民?”這是佘太君對王強及主和派讕言的駁斥,也是代表楊門全家的嚴正宣言,同時也是劇作家歌頌楊家將、塑造佘太君英雄形象,為全劇題旨所作的點睛之筆。唱句并不用肯定式的表述,而用提問式的反詰,更顯出其理直氣壯,堅韌自信。
京劇《楊門女將》編演于“樣板戲”出現之前。因此,在劇本、表演、唱腔等方面的傳統味較濃,不像后來有些新編京劇多少帶些“樣板腔”。傳統的老旦唱腔,都較高亢。佘太君的這段唱詞,更為演員發揮唱腔的高亢激越的特點提供了基礎。當年孫花滿唱來,聲情并茂,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近世袁慧琴的演唱,激情充沛,恣肆奔放,使老旦角色顯出英雄氣概,剛勁氣魄,令聽者擊節動容。
書法/張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