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現手段是語篇中詞匯銜接的一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篇的連貫程度。本文以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中高級班越南留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年齡相當的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大一學生為對比對象,選取兩篇完整的比較典型的作文,一篇中國學生作文,一篇越南留學生的作文,借鑒侯儀(Hoey)重復矩陣的分析方法,從整體上考察越南留學生使用復現手段的情況,通過對比,總結出他們在語篇中使用復現手段的特點。
一、復現矩陣分析
侯儀基于對詞匯銜接的研究,描述了篇章中的詞匯重復聯結模式,這一模式表現出篇章中句子的關聯性,可以觀察以詞匯組織篇章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語言存儲和處理方式的新觀點。重復矩陣是研究詞匯重復聯結模式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帶有句子編號作為參項的矩陣,能夠精確描述連接的非線性復雜性,把連接數目及詞項間確認的連接性質記錄下來,可以追溯篇章中每一個句子與另一個句子的每一連接點,使我們確認詞匯鏈發生的情況。這里,我們借鑒侯儀重復矩陣的方法,目的是把句與句之間連接點的情況清楚地描述下來,便于分析。
在復現手段的分類上,我們采用比較通行的韓禮德和哈桑的觀點,即:原詞復現,同近義語詞復現,上下義詞復現,概括詞復現和其它形式。在語料的分析上,我們選擇開放的實詞類作為復現手段分析的對象,以詞語或詞組所表示的語義為參照;以詞為基本單位,同時也考慮成分的復現;在統計同、近義語詞復現的時候,不考慮詞性的不同,求同存異,關注其銜接性。由于語篇中的小句較多,我們在進行復現矩陣分析的時候以句子為單位。每一個句子前面都用一個序號來表示。一次復現就成為一個連接點,為了記錄連接點的標準統一,一個詞項若與另一個句子中的兩個或多個詞項構成復現關系,只記為一個連接點。如中國學生作文中,句4中的“車”與句3中的“車”“車子”都有復現關系,但我們在記錄的時候只記錄一個連接點。兩句間至少有3個詞項分別構成復現連接點,才構成有意義聯結即我們所說的復現聯結。侯儀認為如果兩句間的連接點低于3個也視為有意義的聯結的話,事實上幾乎每個句子都可以與其它句子聯結,這樣的研究就沒什么意義了。我們先對中國學生作文進行復現矩陣分析。
【中國學生作文例文】
1.一天,張先生開著新買的小轎車在郊外的公路上兜風。2.正在開頭之時,忽然發現前方出現了一只正準備過馬路的小狗。3.他急忙剎車,但車子還是在撞倒小狗之后才停下。4.這時,路旁的樹叢后出現了一個小男孩,飛快地朝小狗沖去,與此同時,張先生也下車去看個究竟。5.但是,小狗雙眼緊閉,渾身僵硬,好像真的已經死了。6.小男孩大哭起來,邊哭邊對張先生喊:“你撞死了我的小狗!你賠我小狗!”7.張先生很害怕,他既怕小男孩報警,又怕被其他過路的人看到,于是就想用錢來寧人息事。8.他掏出錢包,從里面抽出了幾張大鈔,對小男孩說:“這些錢算是我對撞死你的小狗的賠償,但是請你千萬不要報警,也不要對別人說起這事。可以嗎?”9.小男孩收下了錢,而且也答應了張先生的條件。10.張先生見小男孩答應了,急忙跳上車,開跑了。11.留下了還在抱著小狗傷心痛哭的小男孩。12.又過了一會,看見張先生的車開遠了。13.小男孩和小狗又回到了樹叢后,賊頭賊腦地往路上張望。14.原來,小狗沒有死,它只是裝死而已,這樣,就可以讓小男孩敲詐到許多賠償金。15.這還真是一只“會賺錢”的小狗呢!
我們列出的是句1與句2-15的連接點、聯結的情況。
句1
與句2 張先生(零形式);公路,馬路;(2個連接點,無聯結)
與句3 小轎車,車/車子;(1個連接點,無聯結)
與句4 公路,路;張先生;小轎車,車;(3個連接點,有聯結)
與句5(0)
與句6 張先生;(1個連接點,無聯結)
與句7 張先生;公路,路;(2個連接點,無聯結)
與句8(0)
與句9 張先生;(1個連接點,無聯結)
與句10 張先生;小轎車,車;開;(3個連接點,有聯結)
與句11(0)
與句12 張先生;小轎車,車;開;(3個連接點,有聯結)
與句13 公路,路;(1個連接點,無聯結)
與句14(0)
與句15(0)
同樣,句2與句3-15,句3與句4-15等的分析方式也是如此,鑒于篇幅的關系,我們在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所有的連接點數量我們將在復現矩陣中展現出來。矩陣中的①-⒂代表句子的序號。縱欄和橫欄都標有句子的序號,我們可以通過句子序號查到語篇中任意兩個句子的連接點的情況。如中國學生復現矩陣中,如果想知道句1和句4的復現情況,我們在縱欄中找到④,再由橫欄即按照左右的順序找到①,兩序號垂直交叉的那個相格或稱“矩”中,便是句1和句4的連接情況:有3個連接點,即“公路,路;張先生;小轎車,車;”。如果想查看句7和其他各句的連接點情況,我們可以找到橫欄中的⑦,從右往左看是句7和句1-6的連接點情況,從⑦往下看是句7和句8-15的連接點情況,一目了然。留學生作文例文如下,我們就不再一一分析了。
【留學生作文例文】:
1.這個故事發生在路上,離我的家不太遠的地方。2.我不是一個中間人,而是我是一個證件人。3.那時我正在去散步,突然我看見一只小狗。4.我很注意那只小狗,我很注意它因為它很可愛,它正在過路,它過路很慢。5.忽然有一輛汽車出現在那只狗的前面。6.司機開車也不太快,那只狗也看見那輛汽車快撞到它了,但它也不想跑。7.終于那只狗被汽車撞受傷了,好象那只小狗已經死了。8.看見那只狗被車撞我想來看一看。9.但從路旁邊出現一個小孩又哭又跑到那只小狗,他抱那只小狗哭了很大。10.司機認為他已經撞死那只小狗了,所以他很怕。11.他怕這件事如果警察知道是不太好了。12.他從錢包里拿出錢,然后給那個小孩,看見錢,那個小孩子哭很小聲。13.司機給那個小孩子錢后,就開車跑掉了。14.那個小孩子看見司機已經走了,他不哭了,那只小狗也醒來,然后那個小孩和那只狗又準備再來一次。
下面是中國學生和留學生作文的復現矩陣。數字加陰影邊框的地方為連接點在三個或三個以上構成聯結的地方。

二、留學生語篇中復現手段的使用特點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中高級越南留學生的復現手段在整個語篇中的使用有如下特點:
第一,直觀地看,留學生連接點的數量和構成聯結的數量沒有中國學生多。兩句之間,中國學生連接點的數量最多可達7個,整個語篇構成了20個聯結;而留學生連接點的數量最多是5個,并且也只構成了9個聯結。這種情況就說明,留學生語篇中,每一句構成詞匯銜接的語義信息少,銜接力不強,因而與其它句子的連貫程度較弱。
第二,留學生語篇中的復現密度不均勻。我們所謂的復現密度是指語篇中復現聯結在各句中的分布情況,聯結在語篇中分布得比較均勻就是復現密度均勻,分布得比較集中就是復現密度集中。中國學生語篇構成了20個復現聯結,只有句3和句15沒有構成聯結,其它各句都有聯結,分布很均勻,并且,所有的句子都有兩個以上的連接點。而越南留學生有9個復現聯結,句1到句5,句11,共有六句沒有聯結,并且,句2沒有構成任何連接點,句1和句11每句也只有兩個連接點。復現密度不均勻說明留學生語篇中各句的銜接力不均勻,有的銜接力較強,有的較弱,幾乎沒有銜接力,整個語篇不能構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第三,留學生復現鏈具有單一性,而中國學生的復現鏈則具有交錯性。這一特點從復現矩陣中看不出來,在我們對復現連接點的具體分析中,我們注意到,中國學生語篇中每一個句子與其它各句復現至少有兩個不同的詞語,其中,使用不同復現詞語最少的是句5,只靠兩個詞語“小狗”和“死”銜接,其它各句都有至少三個不同的詞語銜接。而越南留學生一個句子中能進入復現的不同詞語很少。如句1和其它13句的連接點有兩個,只有一個詞語“路”來實現句1和句4、句9的銜接;句2與其它句子沒有任何連接點;句4與其它句子構成的10個連接點中,只用了“路,小狗”兩個詞語來復現;句11只和句10構成兩個連接點,復現詞語只有兩個。這就說明,中國學生語篇中復現鏈不單一,具有交錯性,就一個句子而言,他們能夠很好地把各種復現鏈融入一個句子中。而越南留學生的語篇中復現鏈就具有明顯的單一性,只靠為數很少的幾個詞語復現,來連貫語篇。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這也可能是留學生語篇中原詞復現率高的一個原因。
三、教學啟示
留學生這些復現手段的使用特點對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首先,從整體的語篇教學來說,應有意識地引進語篇銜接的概念,在詞匯銜接方面應該提及漢語語篇詞匯銜接的一些特點,讓學生對漢語語篇的情況有所了解,這樣他們才能在學習和模仿的時候有所依據。如果說孩童學語言潛意識地認識到語言的各種功能,那么面對成年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我們應從理論上引導他們盡可能地實現語篇的銜接功能。其次,從具體的教學方面來說,如閱讀教學方面,應該教會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掌握詞匯銜接。微觀是指利用詞匯的銜接關系把握語篇的微觀語義。比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生詞,有些生詞可以直接跳過,不影響對文章的理解,但是有些關鍵性的詞語則需要弄清楚意思,才能通讀全文,這時候我們可以教留學生通過詞匯的銜接關系,找出文中的同義詞、近義詞或者上下義詞等來判斷生詞的意思,這就把握了語篇的微觀語義。宏觀指的是利用詞匯的銜接關系找出核心的詞匯鏈,進而找出語篇的核心句,從整體上把握語篇的結構及語義。再如,在寫作教學方面,指導學生運用復現手段構成聯結,增強文章的連貫性,運用多個詞語構成復現,而不是單一的主題詞把文章串連起來。這樣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既能夠有意識地運用這些銜接手段,又能夠運用銜接手段的理論去檢查自己作文中的問題,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廖秋忠.篇章與語用和句法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4).
[4]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羅青松.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6]馬燕華.中級漢語水平日本留學生漢語語段銜接調查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1,(4).
[7]彭望蘅.詞匯模式理論及語篇信息處理[J].外國語,1996,(103).
[8]邱蔚.詞匯銜接模式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J].福建外語,1997,(4).
[9]王瑤.從指稱類型考察中高級階段越南留學生的語篇連貫性問題[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10]楊翼.從排序看漢語學習者的局部連貫障礙[J].世界漢語教學,2000,(1).
[11]姚鴻琨.詞匯銜接手段與猜測詞義[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1,(4).
[12]張德祿,劉汝山.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展及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13]張德祿.論銜接[J].外國語,2001,(2).
[14]張述娟.漢語篇章中主要的銜接方式及留學生偏誤考察[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15]朱其智.語篇分析技巧在漢語精讀課中的運用[J].漢語學習,2001,(4).
[16]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孫西瑾,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