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即口頭語言。這是一種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際工具,經常地負擔起人們社會交際的效率甚至成敗的重任。當今社會,人們學習文化、學習科學技術、交流工作經驗、研究成果乃至自由擇業、競爭上崗、開展多樣文化生活等,具有非常廣闊的空間、更多的渠道與機會,社會交際活動空前廣泛、活躍,而口語交際能力就在這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口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呢?思維科學原理告訴我們,人的語言是與思維活動緊密相連的,二者之間表現為一種相互依賴且相輔相成的關系。口語表述與思維活動之間原則上也應呈現為一種同步發展的關系,即口語表述水平低,其思維能力一般也差;思維水平不高,其口語水平也絕不可能高到哪里去。所以,我們在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時,決不應該忽視思維的訓練,努力使自己的思維向著立體思維的模式轉變,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 。
立體思維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過逆向思維、多向思維、縱深思維三個主要方面來完成。
逆向思維不但可以使我們看待問題更全面、完善,而且可以使我們的話語表達新意迭出。
逆向思維是和正向思維相對應的一種思維方式,如果說正向思維是指常規的思維方式,逆向思維則是指與常規思維反向的一種思維方式,它是從一般人認為是正確的觀點、現象中發現謬誤、不足之處,或從傳統認為是錯誤的觀點、現象中發現真理的成分,往往表現出對傳統的批判精神。我國古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逆向思維的案例。孩子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按照常規思維救人是讓人離開水,但缸太高,伙伴們無法把孩子從缸里拉出來,這時,司馬光來個逆向思維:難道就不能讓水離開人嗎?于是他砸了缸,救了人。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妨多多使用逆向思維,如果思維狀態中缺少逆向思維的模式,那么在判斷、解決事物時就會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對一些事物的認識——春蠶:大多數人在認可、贊揚春蠶的無私奉獻精神時,很容易忘了它還會“作繭自縛”;天平:人們在歌頌它公正無私時,又往往忽視了“誰多給它一點,它就傾向誰”的毛病。這樣看來,逆向思維不但可以使我們看待問題全面、完善,更可以使我們的話語表達新意迭出。
多向思維能主動靈活地轉換思考方式,從多個角度對話題展開立體分析。
多向思維的思維過程是一個多向發展的思維軌跡,它能使我們主動靈活地轉換問題思考的方式,從多個角度對話題展開立體分析。多向思維能力的訓練主要通過延展思維和發散思維來完成。具體操作我們可以用“散點連綴”串聯詞語的方法來完成。所謂“散點”即互不相關或關連不大的詞,“連綴”即串聯在一起,形成一段話。例如,把“梧桐樹”“思念”“朋友”串在一段話中,然后再不停地轉換話題的角度來表述,以此達到延展和發散思維的功效。這樣的訓練方法最大的好處是使我們在思考問題時,能夠擺脫傳統思維定勢的約束,在論證命題的過程中,當別人以單一角度立論時,我們能以多種角度立論,在諸多立論角度中,我們會選擇最佳角度立論,無形中這也提高了我們的口語表達。
縱深思維既摒棄就事論事,也摒棄上綱上線,是從不被注意的細節中,發現更深一層的被現象掩蓋著的事物本質。
縱深思維表現出向縱深發展的特點,它能從一般人認為不值得一談的小事或無須作進一步探討的定論中,發現更深一層的被現象掩蓋著的事物本質。這種思維摒棄那種“就事論事”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淺層思維,也絕不是不著邊際、上綱上線。它是真正的“洞穿了”事物的本質。這種縱深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養成“深入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良好思維習慣,而且對不求甚解、敷衍了事、以至“似是而非”的懶惰學風也有一定的沖擊作用,不僅如此,縱深思維能力的鍛煉培養更是能夠在語言表述中發揮巨大的作用,正如有人說的“說話人只有不斷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養,深刻認識自己所要講的事物的本質,才能最大限度的克服‘語言的痛苦’。”
比如《父親的手》這樣一個簡單的說話題目,學生通常能夠演說的,就是父親的手外觀怎樣(比如布滿老繭)——表明了什么(比如辛勞)——舉例說明同時闡述感動(比如父親深夜堅持勞作,我偶然看見,深受感動)。這幾乎已經是我們日常說話訓練的常規思維模式。當換作一個習慣于縱深思維的人來進行這個說話題目,那么,局面至少將會在三處出現小小變化:其一,外觀上的老繭,除了辛勞之外,還可以有其他內涵解說;其二,舉例說明同時闡述感動這一環節,可以在父子(女)雙向的理解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其三,單純地描述父親的手之外,可以對比描述其他相關人(如“我”)的手。
總之,立體思維模式的訓練和培養是當今具有重大意義的課題,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口語交際能力成為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要求的同時,也帶動了人們對思維訓練的重視。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狀態,要求自己有更高的思維品質,這也給思維訓練提供了巨大的舞臺。
參考文獻:
[1]教師口語訓練手冊[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程麗紅,河北省唐山師范學院灤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