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詞的研究是一個新的課題,系聯“詞族”特別是核心詞的詞族,對于我們探討漢語以及民族語言的歷史及進行歷史比較有很大的作用。近年來,核心詞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門,學者們從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對核心詞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漢語詞匯史的建設及漢藏歷史比較語言學方面成果斐然。在研究方法上,黃樹先先生另辟蹊徑,采用“語義場——詞族——詞”三級比較法,以此來檢驗親屬語言的關系。即先根據核心詞的語義建立一個語義場,在這個語義場之下再系聯同族詞。①用一個語義場以及一系列同族詞和親屬語言進行比較,就能使語言之間的比較更科學。
“五色”之“黃”是語言中最核心的詞之一。在斯瓦德什的《百詞表》中“黃”居89位,在鄭張尚芳300詞表中“黃”居274位,且為100最核心的詞之一。張永言先生在《論上古漢語的“五色之名”》一文中將上古漢語和“黑白赤黃青”五色有關的詞系聯到一起,并將其和民族語文對照,對顏色類核心詞進行了系統深入地探討,做法值得推崇,但仍有個別詞例未能收入。②
1.1“黃”系列
本系列包括:黃*gwaa、璜*gwaa、皇*gwaa、騜*gwaa
(1)黃*gwaa:《說文》:“黃,地之色也。從田,從炗,炗亦聲。”郭沫若《金文叢考》:“黃即佩玉……復假為黃白字,卒至假借義行而本義廢,乃造珩若璜以代之,或更假用衡字。”《易·坤》:“天玄而地黃。”孔穎達疏:“天色玄,地色黃。”
金理新先生(2001:24)拿漢語的“黃”和緬語進行比較,“緬語wa:,漢語‘黃’,《綠衣》:‘綠衣黃里。’”與“黃”相關的親屬語言材料:貝特語oi“黃”(藏-緬語*m-sow),克倫語ba~b“黃”。③黃樹先先生(2003:86)認為漢語的“黃*gwaa” 和緬文的“wa3(果實熟時)發黃”(緬漢詞典,P937);“waa2 黃色的”(緬漢詞典,P925)對應。《詩經·綠衣》:“綠衣黃里。”西田龍雄(1976)、H.Luce(1981)、Bodman(1980#98)等都拿漢語的“黃”和緬文進行比較。
(2)璜*gwaa:黃色石。《正字通·玉部》:“黃石曰璜。海虞有璜涇,涇底有石而黃,以石名水,以水名地。”
(3)皇*gwaa:黃白色。《詩·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毛傳:“黃白曰皇。”又指胯間毛色黃白的驪馬。《詩·魯頌·駉》:“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毛傳:“驪馬白跨(胯)曰驈,黃白曰皇。”
(4)騜*gwaa:《爾雅·釋畜》:“(駵)黃白,騜。”郭璞注:“《詩》曰:‘騜駁其馬。’”郝懿行義疏:“黃色兼有白者名騜。騜。《詩》作‘皇’。毛傳:‘黃白曰皇。’”
1.2“黊”系列
本系列包括:黊*gwee、蘳*gwraa、華*qhwraal
(1)黊*gwee:《說文》:“黊,鮮明黃也。從黃,圭聲。”段玉裁注本依《玉篇》、《廣韻》作“鮮明黃色也”。徐灝注箋:“黊者,形容黃色之鮮明,如今人言黃瀓瀓也。”
(2)蘳:《說文》:“蘳,黃華。”徐鍇繋傳:“謂草木之黃華者也。”
另外,“蘳”的上古音也可做*qhwe,據此,下一條可能也屬于這個子類:
(3)華*qhwraal:黃色。《禮記·玉藻》:“大夫大帶四寸,雜帶,君朱綠,大夫玄華,士緇辟。”鄭玄注:“外以玄,內以華。華,黃色也。”④
1.3“絞”系列
本系列包括:絞*kreew、鳭*k穕eew、蔈*pew
(1)絞*kreew:《集韻·爻韻》:“絞,蒼黃色。”《禮記·玉藻》:“麛裘青豻褒,絞衣以裼之。”鄭玄注:“絞,蒼黃之色也。”
(2)鳭*k穕eew:[鳭]黃鳥。《玉篇·鳥部》:“,鳭,黃鳥也。”
下一條可能也屬于該系列:
(3)蔈*pew:《說文》:“苕之黃華也。”《爾雅·釋草》:“苕、陵苕。黃華,蔈;白華,茇。”郭璞注:“苕,華色異,名亦不同。”
1.4“雚”系列
本系列包括:權*gron、蠸*gron、騝*gr鉵
(1)權*gron:黃色。王國維《<爾雅>草木蟲魚鳥獸釋例下》:“權及權輿皆本黃色之名。《釋草》‘權,黃華’《釋木》‘權,黃英’其證也。《(釋)蟲》:‘權輿父’注以為瓜中黃甲小蟲,是凡黃色者謂之權,長言之則為權輿矣。余疑權即之初字,《說文》:‘,黃黑色也。’《廣雅》:‘,黃也。’今驗草木之萌芽,無不黃黑者。故蒹葭之萌,謂之俞,引申之則為凡草木之始……始之義行而黃之義廢矣。”清·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五色之名”:“黃色之名,則有若權、若蠸、若華。”
(2)蠸*gron:《爾雅·釋蟲》:“蠸輿父,守瓜。”郭璞注:“今瓜中黃甲小蟲。”《列子·天瑞》:“九猷生乎瞀芮,瞀芮生乎腐蠸。”張湛注:“謂瓜中黃甲蟲也。”
下一條可能也屬于該類:
(3)騝*gr鉵:黃脊的騮馬。《爾雅·釋畜》:“駵馬黃脊,騝。”《廣韻·仙韻》:“騝,騮馬黃脊。”
1.5 “顑”系列
本系列包括以下三個子類:
①顑*khoom、頷*glwwm、頜*gloom、顲*b穜wm、燣*b穜wwm
②黅*krwm、金*krwm
③黇*kh穕eem
(1)顑*khoom[顑頷]食不飽而面黃肌瘦。也單用作“顑”。《說文》:“顑,飯不飽面黃起行也。”《楚辭·離騷》:“苛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洪興祖補注:“顑頷,食不飽,面黃貌。”
(2)頷*glwwm:面黃。《說文·頁部》:“頷,面黃也。”
(3)頜*glwwm:同“頷”。臉色發黃。《集韻·覃韻》:“頷,面黃也。或作頜。”
(4)顲*b穜wm:[顑顲]面黃肌瘦貌。也單用作“顲”。《說文·頁部》:“顲,面顑顲貌。”按:小徐本作“面顑顲貌。”此條雖語音與以上各詞差異較大,但從意義上來考慮卻非常接近,也歸入該子類。
(5)燣*b穜wwm:焦黃色。《玉篇·火部》:“燣,黃色也。”《集韻·感韻》:“燣,焦黃色。” 這一條語音與“顲”甚為接近,也歸入這個子類。
(6)黅*krwm:黃色。《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其谷玄黅。”王冰注:“黅,黃也。”明·楊慎《丹鉛續錄·間色名》:“青別為蒼,赤別為朱。……黃別為黅,白別為縞,黑別為玄。此正色之別名也。”
(7)金*krwm:《說文·金部》:“金,五色金也,黃為之長。”《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會同有繹”鄭玄箋:“金舄,黃朱色也。”“金”當是得名于黃色。張永言先生(1992:注72)用親屬語言的材料說明了“黃”與“金”的密切關系:“阿細彝語a(黃/金),撒尼彝語(黃/金);藏語ser-po(黃)/gser(金),嘉絨語k’sr-po(黃)/k’sr(金)。”白保羅(1972:217)也為此提供了證據,“藏語ser‘黃’,gser‘金子’。”
下一條可能也屬于“顑”系列:
(8)黇*kh穕eem:淺黃色。《說文·黃部》:“黇,白黃色也。”段玉裁注:“黇,白色之敝而黃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黇,淺黃色。”
1.6“蕓”系列
本系列包括:蕓*Gun、曛*qhun、麴*khu
(1)蕓*Gun:花草枯黃貌。《集韻·焮韻》:“蕓,艸木落之色。”《詩·小雅·苕之華》:“苕之華,蕓其黃矣。”毛傳:“將落則黃。”孔穎達疏:“蕓為極黃之貌。”
(2)曛*qhun:赤黃色。《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少陰所至為高明燄為曛。”王冰注:“曛,赤黃色也。”
(3)麴*khu:酒曲上所生菌,因色淡黃如塵,亦用以指淡黃色。也作“鞠”。《周禮·天官·內司服》:“鞠衣、展衣”鄭玄注:“鞠衣,黃桑服也,色如鞠塵,象桑葉始生”唐·賈公彥疏:“鞠塵不為麴字者,古通用。”
1.7 “黈”系列
本系列包括:黈*thoo、斢*thoo
(1)黈*thoo:《集韻·韻》:“黈,黃色。”《谷梁傳·莊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宮楹。禮:天子諸侯〔之楹〕黝堊,大夫倉(蒼),士黈。丹楹,非禮也。”范寧注:“黈,黃色。”
(2)斢*thoo:黃色。《廣雅·釋器》:“斢,黃也。”《集韻·韻》:“黈,黃色。通作斢。”
1.8 “緗”系列
本系列包括:緗*sqa、纕*sna、
(1)緗*sqa:《說文新附》:“緗,帛淺黃色也。從糸,相聲。”《後漢書·輿服志下》:“賈人(嫁娶),緗縹而已。”又淺黃色。《釋名·釋采帛》:“緗,桑也,如桑葉初生之色也。”《急就篇》第二章:“郁金半見緗白。”顏師古注:“緗,淺黃也。”
(2)纕*sna:同“”。《集韻·唐韻》:“,緗,淺黃也。或從襄。”
(3):淺黃色。《廣韻·唐韻》:“,淺黃。”
1.9 其他
漢語中有些詞,與“黃”有關,但是音義關系復雜。存疑備考:
(1)柘*kljaks:柘黃,赤黃色。自唐以來為帝王服色。唐 王建《宮中三臺》:“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紅鵉扇遮。”
(2)蠟*raap:淡黃如蠟的顏色。宋·范成大《梅譜》:“蠟梅本非梅類,以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蠟梅。”
(3)羳*ban:《說文》:“羳,黃腹羊。”《爾雅·釋畜》:“羳,羊黃腹。”郭璞注:“腹下黃。”
從以上對“黃”族詞的分類考察中可以看出,漢語顏色詞“黃”這個概念總是依附于一定的實體而存在的,除了依附于土地、玉石、絲織物、動物、植物外,還和人的“面色”有關,這也是人類對“黃色”的特殊認知方式的體現。通過分類考察和相關民族語方面的比較研究,我們對漢語中“黃”的整體面貌將有一個較為系統的了解。
注釋:
①如說“膝”[J].古漢語研究,2003 (3);說“手”[J].語言研究,2004(3)等文章。
②本文對有關漢語詞上古音值的構擬依據鄭張尚芳、潘悟云的擬音體系。
③以上親屬語言的語料來自于P.K.本尼迪克特《漢藏語言概論》漢譯本,P69、P143.
④而俞樾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華”乃是“赤色也”,他說“華之訓黃,未詳其義。晉羊舌赤字伯華,孔子弟子公西赤字子華。古人名字相配,然則華非黃色,乃赤色也。郭璞注《穆天子傳》曰:‘華騮色如華而赤,今名馬標赤者為棗騮。’此古人謂赤為華之證,鄭因其與元(玄)對文,定為黃色,殆失之矣。”
參考文獻:
[1]白保羅.Sino-Tibetan:A Conspectu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漢藏語言概論”,樂賽月、羅美珍譯,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1984.
——再論漢藏語系 樂賽月、羅美珍譯,“漢藏語言概論”附錄,1976.
[2]黃布凡主編.藏緬語族語言詞匯[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
[3]黃樹先.漢緬語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
[4]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張永言.上古漢語的“五色之名”[A].張永言語文學論集[C].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6]鄭張尚芳.上古音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緬漢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8]L.Sagart.關于邢公畹教授對拙作《漢語南島語同源論的評述》[J].民族語文,1992,(5).
(龍丹,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