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態勢語的實質
教師在運用口頭有聲語言授課傳遞信息的同時,為了彌補單一口頭講授的不足,而伴之以與口頭講授相適應的并恰到好處的手勢、眼神、面部表情、軀體動作等無聲的語言形式來傳遞信息,使信息的傳遞產生有聲與無聲的“合聲”效應,人們通常稱這種與有聲語言傳遞信息緊密配合的無聲語言形式為教學態勢語,或稱教學體態語。教學態勢語區別于表演態勢語和運動態勢語,但又從它們兩者之中汲取了有益的營養,使之獨具風姿而神韻于講壇。在實際操作中,教學態勢語與教師的口頭語言雙管齊下,其實質是整個教學語言母系統中極具教學藝術魅力的無聲語言子系統(注:文字、符號、教師的板書也屬無聲語言),是一種富有教育教學價值的教學資源,是教師力求更好地駕馭課堂而必須掌握的一種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
二、教學態勢語的功能
布羅斯納安在《中國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比較》一書的緒論中說:“人類交際一般分為書面、口頭和身姿三個部分。由于文化教育的偏見,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往往認為書面語最重要,口語次之。至于身姿動作,是名列最后的。然而,無論是從不斷進化的整個人類,還是從個人角度看,這些機能的習得次序、出現頻率及其平常提供的信息量,都表明三者之間的重要地位正好相反。”態勢語和人類如影相隨,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容置疑。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思曾通過許多實驗得出這樣一個信息效果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我們姑且勿論這個公式所列百分比的精確度如何,但它至少可以啟發我們結合教學實踐得出這樣一個令人信服的判斷,即包括面部表情在內的整個教學態勢語系統,在傳遞教學信息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施教助說功能
所謂態勢語之說,其本義就是以姿勢助說話的濃縮。教學態勢語的施教助說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當教師運用有聲語言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時,其聲音給學生的聽覺剌激是一瞬即逝,不可能像文字那樣可以反反復復地看,因而不能讓學生對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彌補有聲語言表達轉瞬即逝的不足,教師就運用以姿勢助說話的教學機智,使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和加工處理置于“視聽”同步的情境之中,而學生在視聽并駕齊驅的心理情境中能較快較好地掌握學習信息。
(二)學習暗示功能
很多深奧抽象的教學信息,有時是難以言表的,為了使信息化深奧為易懂,化抽象為形象,教師就會在口頭講解的同時,巧借態勢語或狀其形,或顯其意,強烈地暗示學生對所學信息的琢磨和理解,學生就會立即心領神會地接受教師的強烈暗示而認真琢磨和理解。這種對學生學習上的暗示,既優化了教學過程,又優化了學生對教學信息的掌握。國外學者研究表明,課堂教學效果的82%是通過教師的表情、舉止等非語言手段來實現的,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過語言行為來達到的,可見態勢語對課堂教學的重要影響,教師善于運用態勢語則會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情感交流功能
教學過程既是信息的傳輸和信息的接受處理過程,同時還是師生情感的雙向交流過程。形成雙向交流中的動力不能只依靠干巴巴的口頭說教,而必須有賴于教師多因素的態勢語來發動、來維持、來深化,并持久地推波助瀾。課堂上,作為信息發出者的教師,一邊向學生傳達信息,一邊從學生的目光、表情等態勢語中來獲得信息反饋,了解學生的接受程度,觀察學生的內心變化,以調節教學信息的濃度和節奏。教師如果學會如何在課堂上更有效地運用態勢語,師生間的關系會得到改善,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效率也會提高。正因為如此,教師在口頭講授的同時,適時運用教學態勢語的教學藝術,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感共鳴中既掌握了知識信息,又培養了情感素質。
(四)效果強化功能
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效果,無論是知識信息方面的效果,還是心智發展方面的效果,還是情感意志方面的效果,都需要教師加以及時有效的強化,否則就會有如竹籃打水。為此,教師在用口頭語言對學生強化的同時,更要運用教學態勢語對學生強化。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學生在教師用聽得見的口頭語言和看得清的態勢語的雙重作用下,可以鞏固自己的學習所得。據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半球接受語言和邏輯信號,而右半球接受非語言即形象信號。那么,只聽不看,就只有大腦左半球工作,而聽看同步,則是左右兩個半球同時協調工作,效果自然就更好。
三、教學態勢語的運用
為了使教學態勢語能更好地發揮其多種功能,在教學中產生積極的表達作用,我們在具體運用教學態勢語的時侯,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三戒”原則
“三戒”特指的是戒“亂”、戒“濫”、戒“俗”。之所以要“三戒”是因為:
1.教學態勢語使用混亂。教師在課堂上經常出現一些對有聲語言沒有輔助作用、不包含“有語義信息”的態勢。如有的老師講課時,習慣在講臺上來回不停地走動,這只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還有的老師上課喜歡望著天花板或窗外,眼睛缺乏與學生的交流,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態勢語非但不能補充、豐富和強化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相反還弱化和阻礙教學信息的傳遞。
2.教學態勢語使用泛濫。即態勢語使用頻率過高,喧賓奪主,給人手舞足蹈,眼花繚亂之感。如有的老師講課時雙手習慣在胸前劃來劃去,身體不停地晃動;有的老師喜歡搔首弄姿,如同演戲,讓人感覺別扭。過多過濫的態勢語顯然是不利于學生思索與信息的反饋。
3.教學態勢語使用粗俗。像有的老師喜歡用手指點著同學示意學生回答問題,這些有損教師形象的粗俗的態勢語,不但難登大雅之堂,而且還會使教學態勢語蒙上負面影響的陰影。
(二)“三要”原則
經驗豐富的老師總是會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自然、恰當地運用手勢、表情、目光等來輔助有聲語言,既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教學態勢語的運用,應符合下面“三要”的要求:
一是要自然大方。態勢語應該是基于教師內在情感表達的需要,是隨情所致,是內容、情感的自然表達,是個人風格的自然體現。教師一舉手、一投足、一顧一盼之間,都要不失穩重,高雅的儀態,它們與有聲語言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使有聲語言的表達錦上添花,而絕非畫蛇添足。
二是要得體。態勢語的運用應該與語言環境、身份、年齡、性別等相適宜,應與教師的形象相適宜。教師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是要適度。教師運用態勢語必須適度,當用則用,用得恰如其分,才能有效發揮態勢語的作用。三尺講臺畢竟不是舞臺,受有聲語言、語境等因素的制約,教師態勢語的幅度不宜過大,使用頻率不宜過快,應從有助于口語表達的需要來設計適度的態勢語。
參考文獻:
[1]毛可敏.師生口才的訓練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2]熊征宇.體態語和禮儀[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滕 麗,湘南學院公共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