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下面兩個例子:
(1)這自然說明劇作家在選材和人物塑造上慧眼獨具,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觀劇者,另一方面何嘗不在無時無刻昭示人們:官員素質是多么重要!《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09月03日 第7版)
(2)這是我自己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心理上難免有些緊張,不過我要說的是,高崚無時無刻都在傳遞經驗給我,我要說一聲:“謝謝她。”《江南時報》(2004年8月22日 第15版)
這兩句話中的“無時無刻”都用錯了。
“無時無刻”這個成語出自明代作家凌濛初的擬話本《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自是行忘止,食忘飧,卻象掉了一件甚么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以前的詞典多把它解釋為:“時時刻刻。”如《漢語成語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2年)、《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即使到了20世紀90年代、甚至本世紀初,一些辭書仍然作類似解釋。如《中華成語規范詞典》(延邊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將“無時無刻”釋作“沒有一時一刻。用法和‘時時刻刻’相同,可通用”。再如《中華成語大詞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的解釋是“無:沒有,不計。時、刻:指時間。不計時間,指時時刻刻”。其實這些解釋都是錯誤的,導致這一成語的使用至今混亂不堪。
1996年7月修訂第3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給出了一種迂回式的解釋:“‘無時無刻不……’是‘時時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遠、不間斷。”直至2004年1月《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總算正面觸及該成語:“沒有哪個時刻。常跟‘不’配合,表示每時每刻。”
其實,從組詞結構上來看“無時無刻”一點不難理解,整條成語就大的方面來說屬于并列結構,可寫成“無時,無刻”或“既無時又無刻”,盡管一詞當中有兩個“無”字,但并非雙重否定,因為“時”與“刻”是詞性相同(名詞)意義相近的兩個詞。借用數學上的一個術語來說,“無”字是“無時”和“無刻”的同類項,可以提取出來,這樣“無時無刻”就成“無時刻”了。“無時刻”還不好理解嗎?就是“沒有任何時刻,沒有哪個時刻”的意思。
實際上,漢語當中“無……無……”式的成語不在少數,如無影無蹤、無聲無息、無窮無盡、無法無天、無緣無故、無憂無慮、無始無終、無拳無勇、無思無慮、無拘無束、無依無靠等等。這些成語都是并列否定式的,“無影無蹤”就是“無影蹤”,“無聲無息”就是“無聲息”,“無窮無盡”就是“無窮盡”……并且《現代漢語詞典》還專門為“無……無……”立了一個詞條,釋之曰:“分別用在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或詞素前面,強調沒有。”“無……無……”式成語的最終意思是否定。如果想要表達肯定的意思,必須再在它的后面加一個否定副詞,構成雙重否定。
跟“無……無……”式成語類似的還有“不……不……”式成語,如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痛不癢、不聞不問、不屈不撓、不折不扣、不倫不類、不三不四等,同屬并列否定式,“不驕不躁”就是“既不驕又不躁”,“不卑不亢”就是“既不卑又不亢”……所不同的是“無……無……”連結的以名詞居多,“不……不……”連結的以動詞居多。
特別要注意的是與“無……不……”式成語的區別。“無……不……”式成語也較常見,也含有兩個否定副詞,但這兩個否定詞是雙重否定,最終成語的意義是肯定的,意思就是“沒有什么東西不被怎樣”,即“所有的東西都被怎樣”。因為由“無”連結的名詞和“不”連結的動詞構成謂賓關系,如“無惡不作”就是“沒有惡不被作,什么惡也作”,即“作惡”,“無堅不摧”就是“沒有堅不被摧,什么堅也摧”,即“摧堅”,“無孔不入”就是“沒有孔不被入,什么孔也入”,即“入孔”,“無微不至”就是“沒有微(處)不被至,什么微(處)也至”,即“至微”。這一類里還有一個固定用法“無所不……”,如無所不至、無所不為、無所不在、無所不及、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談等。其實“所”是一個被省略了的“所”字結構,它的后面應該加一個動詞,構成名詞性詞組,要加的這個動詞就是所在成語的動詞,如“無所不至”就是“至所至”,“無所不為”就是“為所為”,“無所不在”就是“在所在”……
(徐汶輝,山東省膠南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