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流行語是現代校園生活的即時反映,是一種重要的校園文化現象,其在豐富校園話語空間、豐富漢語詞匯內容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大學生的不健康心態和對語言規范性的破壞等負面影響,值得注意和思考。
一、校園流行語產生和存在的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事物、新現象不斷出現,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的詞語。而大學生整體素質都很高,容易接受新知識新事物,他們普遍喜歡標新立異,追新求奇,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出現校園流行語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校園流行語產生之后能迅速流行,則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強勢媒體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交往交流的方式越來越多,電影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傳媒對學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一些廣告語言、小品臺詞、影視劇中的經典對白常常在學生中傳播并成為流行語。校園流行語的傳播是這些強勢媒體對校園生活空間的一種介入和覆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青年學生趣味超越大眾化、時尚化的結果。
二是網絡交流的影響。網絡交流對話的方式與口語交流相近,具有口語交流的句式短、直觀等特點,簡單快捷,容易接受,使用的人較多,因此被有些人作為校園流行語而效仿。
三是人際交往中的從眾心理。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在形成獨立人格塑造自我的同時,還有著極強的從眾心理,尤其是同一年齡層次間的相互影響更為直接。再加上大學生群體非常集中,這也是校園流行語能夠迅速在大學校園里擴散、流行的重要原因。
二、校園流行語的影響
流行語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校園流行語是校園生活的即時反映,其產生和存在對校園話語、漢語詞匯的豐富產生著積極的影響,但也存在一些消極方面的影響。
(一)積極方面的影響
1.豐富校園話語空間
由于青年學生思維敏捷,因此有很多形象生動的校園流行語,其對原生態的生活形式和內容有較強的概括性,增加了話語表現內容的彈性,留出了較大的想象空間,富于調侃意味,豐富了校園話語的空間,增加了對話交流的情趣。
2.豐富漢語詞匯內容
校園流行語來源于生活,承載著現實生活中鮮活、生動的內容,一些品位較高、表現力強的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漢語詞匯的內容。如“博導”“碩導”“動漫”“博客”“考研”等詞語不僅在校園流行,而且以其超強的生存性在社會上流行開來,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的內容,增強了漢語表達的形象性。
(二)消極方面的影響
在認識校園流行語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負面影響。據統計,校園流行語中50%以上的話語含有諷刺、挖苦、取笑意味,調查顯示,校園流行語中排在前十位的詞語分別為:郁悶、靠、變態、傻B、他媽的、去死、惡心、白癡、有沒有搞錯、暈(暈死),這些詞語大多具有攻擊性,含有諷刺挖苦意味,體現了學生無聊麻木、玩世不恭的消極處世心理,折射出部分學生的不健康心態。
部分流行語除對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外,還破壞了語言的純潔性和欠規范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粗俗膚淺。這是較普遍的現象,如“偶(嘔)像”——嘔吐的對象,“恐龍”——長得丑的女生,“天才”——天生的蠢材,“明星”——明天的災星,等等。這些粗俗膚淺的流行語極大地破壞了語言美,流行到社會上去還將影響漢語的正確表達。
2.語意混亂。部分校園流行語使用的隨意性,使得其語意比較混亂,表達什么意思不得而知。較典型的就是“暈”“郁悶”這兩個詞,不論在什么對話情景中,這兩個詞的使用頻率極高,堪稱“萬金油”,而其在各種情景中到底表達什么意思則較混亂。
3.漢英夾雜。如“考TOEFL”“考CET”“擺個pose”“開party”等,這都是與漢語表達規范性相悖的。
4.濫用縮語。校園流行語中有些縮略語莫名其妙,很牽強。例如“班干部”縮略成“班干”,“毛澤東思想概論”縮略成“毛概”,“馬克斯主義政治經濟學”縮略成“馬經”,更有甚者,將“就這樣子”簡縮成“醬子”,如果不經特別說明或解釋,無法準確聯想到原詞語。這類語義模糊不清的縮略語背離了漢語造詞的規范,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和規范性。
校園流行語反映了青年學生創造語言的能力。大學校園為新興語言的流行和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要積極疏導,正確引導大學生創造并使用健康純凈、積極向上的校園流行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推動語言文字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希明.關于校園流行語的觀察與思考[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4,(3).
[2]王春玲.淺談校園流行語[J].三峽學院學報,2004,(1).
(任永輝,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