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來,在書面語和人們的日常言語交際中, “雅”字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比如化妝品的名字:妮維雅、蔻雅、歐萊雅、雅倩、雅芳、雅嘉、雅姿、雅頓、雅詩蘭黛等等。雖然這些名字中有音譯和意譯的,但卻都不約而同地選用了“雅”字。本文就現今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雅”字的現象,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二、“雅”之高頻使用的原因
(一)語音方面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 漢語也不例外。那么,語音的情況會影響漢字的使用范圍和頻率。也就是說,一個漢字的發音情況和聽覺感受都會影響到這個漢字在社會中的應用。
“雅”字慣用的原因,自然也需要從語音學角度來分析。這里先從“雅”的發音情況分析,采用我國傳統的語音分析方法:聲韻調分析法。這種分析方法的優點是比較符合漢語的實際。它著眼于語音結構部件的組合,將音節分析為幾個組成部分,音節的前部為聲母,音節的后部為韻母,貫穿整個音節的音高變化是聲調。韻母部分再進一層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雅yǎ[ iA214] ,ia是一個后響復元音韻母,i是韻頭,a是韻腹,沒有聲母和韻尾。韻腹是發音的主干部分,故ia里的a在整個發音過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i的發音輕而短,只表示復元音韻母發音的起點,一發就滑向另一個元音a了,a比起i來,聲音更清晰響亮。后響復元音韻母的整個韻母的動程也比較穩定,動程能夠縮短到接近于單元音。那么ia[iA]里的[A]和單韻母a[A]舌位基本相同。這樣的發音,人們無論是認真讀還是隨便讀,ia的動程都不大會受到影響,發音也就簡單,因此被使用得更為廣泛。在生活中,人們總會用一種相對簡單的發音來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思想。相對簡單的發音會減輕人們說話的負擔,縮短人們談話的時間,使交流輕松隨便,愜意自然。
再從聽覺感受來分析:首先,“雅”的聲調是214,先降后升,欲揚先抑,讓人聽起來覺得節奏鮮明,韻律豐富。其次,“雅”的發音開闊響亮,清晰易辨,形成了良好的聽覺效果。
(二)語義方面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雅”的釋義豐富,并可作形容詞(①②③),用作副詞(④⑤),和用作名詞(⑥⑦⑧⑨),如下:
①正確;合乎規范 。
②高尚;美好。
③尊敬他人的敬辭。
④素常;向來 。
⑤表示程度很甚,相當于“很”“極”。
⑥平素的交情。
⑦《詩經》中六義之一 。
⑧訓詁中多有名雅的書。如:《爾雅》;《廣雅》;《通雅》。
⑨姓。
由于漢字是表意的文字,語義的豐富,就擴展了“雅”字的使用范圍。人們也就慣用“雅”去描寫一種情境,抒發一種情感,展示一種情懷。
(三)語用方面
1.使表達簡潔
先來看下面的句子:
(1)——“您覺得這幅畫怎么樣?”
——“雅!”
(2)——“我這個房子的裝修怎么樣?”
——“很雅!”
(3)——“這個飯店行嗎?”
——“行,很好,挺雅的。”
“雅”的評價功能是指聽話者對說話者的話語作出明確的答復或評價。這里的“雅”“很雅”“挺雅的”分別是對“畫”“裝修”“飯店”這一評價的強調,回答簡潔清晰。
2.增強審美感
妮維雅、蔻雅、歐萊雅、雅倩、雅芳、雅嘉、雅姿、雅頓、雅詩蘭黛,不難看出,這些都是化妝品的名字,而且名字中都帶有一個“雅”字。在化妝品的名字中,如果選用既有意境美又有含蓄美的文字,那么會給人帶來從里到外的美感。此“雅”是動態的,從深層詞義的解釋中得到的,是人們在具體的語言應用中得到的。表層詞義到深層詞義,反映了人們詞義理解的進程,是詞義在動態中積極參與交際擴大功能的結果。
3.加大負載的文化信息
在文化方面,“雅”是有著某種深刻含義的,向來被認為是用來表達一種至美的境界的漢字。“雅”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與其負載的文化信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從文化角度對“雅”進行思考具有其特殊的意義,以期與概念義場相得益彰。事實上,在語言研究中進行文化闡釋的時候,與在語言教學中需進行文化滲透的時候,語義場理論的介入是合乎情理且十分必要的。因此,僅限于概念層面的研究的語義場理論是不完善的,文化義場的理論的介入是必須的,這一點首先可以從詞義的文化性得到充分的詮釋。
三、結束語
人們利用言語傳遞表達情感,當然就希望所運用的詞語能夠恰當妥帖地表達情感,能夠準確有效地傳遞信息。“雅”字的使用不僅體現了言語的生動性、豐富性,而且言簡意賅,畫龍點睛。分析“雅”字高頻使用的原因可以更為系統地概括人們的言語活動的基本規律, 從而滿足人們言語活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理嘉、林燾.語音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郭 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夏中華.語言學教程[M].遼海出版社,2000.
[5]王 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6]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鄧炎昌、劉潤青.語言與文化背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8]彭澤潤.普通文字學中的“字”及有關理論問題[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
[9]辭海[S].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10]現代漢語詞典[S].商務印書館,2005.
(王 穎,渤海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