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娛樂流行語的語言學特點
1.語義拆解
漢語詞語的語義具有概括性、多義性、模糊性等特點。利用這些特性,說話者可以拆解某些語義,加入自己的想象,組合成詼諧、幽默的新意義。如“賣拐”,把“賣”和“拐”拆開來使用,重新組合成了“拐賣”,讓人頓生笑意。
2.語義泛化
如“剛剛的”,這個詞語的基本意義就是好,我們可以說某種藥的藥效“剛剛的”,兩個人的友情“剛剛的”,還可以說飯菜的味道“剛剛的”,這個詞語就象是一個萬能詞語,好象不用這個詞就顯示不出好的程度。
3.方言詞的入侵
如“忽悠”一詞,就是典型的東北方言。趙本山《賣拐》系列小品的播出,使“忽悠”一詞迅速走紅。“忽悠”現今流行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種,如“欺騙、糊弄”,“吹噓、勸誘”,“敷衍、應付”,“恭維、奉承”,“利用、鉆營”等,忽悠的意義已經泛化了。從語用的角度看,“忽悠”可以傳達一些其他詞語所不能傳達的意蘊,它更新穎、更時尚,具有更豐富的涵蓋力和表現力。
4.利用詞語縮略和諧音
如“超女”和“粉絲”。隨著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熱播,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超女迷的簡稱詞。如“玉米”就是“李宇春迷”的諧音,“涼粉”就是“張靚穎迷”的諧音。還有一個時髦的字母詞“pk”,是英文Player Kill 的縮寫,它來源于網絡游戲,原是指網絡游戲中的玩家對殺。在“超級女聲”淘汰賽中,“pk”指兩個人之間由大眾評委投票決定淘汰一人的環節,是節目中最直接最讓選手觸目驚心的部分。隨著超女比賽的火爆,“pk”迅速傳播開來,成為很多人生活中新的流行語。從構造看,縮略語具有規律性,在原語言結構中選取其中某些語素,按照漢語的構詞規則進行組合。這種方式簡便靈活,表意清晰,構詞能力強,類推作用明顯,容易流行;而且取名多來自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給人以幽默風趣、親切可人的感覺。
5.舊詞新用
舊詞是指漢語里本來就有的詞。如“超級女聲”中的“粉絲”“玉米”“涼粉”“荔枝”“蜂蜜”“米飯”“粉筆”“粽子”等詞,就是用舊有的詞形吸納了新生的詞義。又如“帥”,人們夸贊李宇春常用一個“帥”字,這本來是形容男性的英俊與瀟灑的詞,現在用來形容女性,可見“帥”的新用法已經誕生,并且已經被人們使用和接受,尤其在校園里,如果哪個女生很另類,大家就會說她很“帥”。在語言系統內部詞匯量是有限的,隨著新事物、新現象、新概念的不斷涌現,最經濟的解決辦法就是利用一直沿用的舊詞產生新的詞義,與原義關聯不大,這是舊詞新用的一種方式。
二、娛樂流行語的社會表現
1.互相模仿,集體失語
隨著小品的流行,其中的流行詞語就迅速流傳開來,迅速成為鋪天蓋地的“套話”。大家都這樣說,你不這樣說就顯得不合群甚至是落伍。另外與語言創作不同,人們在語言上的模仿尤其是流行詞語,誰模仿的快誰就受歡迎,被認為是有幽默感。這樣模仿的結果必然陷入一種“語言鬧市”之中,而忘記了自己本來想說什么話,想怎樣說話。似乎大家形容好的時候就只能用“剛剛的”。我估計等大家用濫了的時候,誰要再說這樣的話就一定會讓人覺得厭煩。
2.方言娛樂性勢頭強勁
方言興盛的勢頭,一方面反映了各方言區大眾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重新發現與文化地位訴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眾對標準文化模式的某種厭倦和反撥。近年來由于東北小品的盛行,東北方言受到很多人的歡迎,甚至成為了流行詞語。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室主任,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秘書長周磊說:方言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味道,有些語境與幽默感是普通話無法代替的,就好象唐詩翻譯成英文一樣,有些方言用普通話表示就失去了原汁原味。北京大學教育部漢語言學研究中心的陳保亞教授也認為方言的娛樂性被強調仍然是方言表現力和魅力的體現。總之,只要老百姓喜歡,娛樂性的方言詞就會出現。有人說,因為趙本山,東北局部話正在成為世界上最通俗最平民的聲音。而因為現代流行文化的發展,方言的文化特色也漸漸變淡,除了鄉音鄉情外,方言更多意味著一種戲謔幽默感。曾被稱為地方文化載體的方言,已成為現代生活的調味劑。周磊說:所以只要方言本身存在,就肯定有一個擁護人群。方言流行語也會有一個自身的消費群。
3.對特定語境的依賴性
讓我們先來看在“超級女聲”中產生的新詞新語,如“玉米”“涼粉”“粉筆”這些詞,它們的含義會因言語環境和上下文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只能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趙本山的《賣拐》在春晚播出以后,“謝謝噢”這句最普通的話竟然也流行開來;還有小品《說事》中的“相當”一詞。在日常言語交際中,這都是最不具流行色彩的詞。現在,只要人們一說起這些詞,一定是現實生活中的某個情景特別符合小品中說這些詞時的情景。比如現在要想用夸張的語氣對某件事發表一下見解,“相當”一詞的使用就顯得特別好笑,因為在說這個詞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小品中宋丹丹的臺詞:“簽字售書那天,那家伙——那場面——那是相當大呀!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一個平常使用的副詞就這樣具有了極度夸張的意味,如果沒有這個小品中特定語境,“相當”也不會流行,換句話說,這個詞的流行是以這個小品中特定語境的存在為前提的。再比如“謝謝噢”這句流行語,也是依賴于《賣拐》而存在的。因此我們說,這種流行語只能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它隨著語境的消失而消失。
三、娛樂流行語探因
1.趨新求異的社會心理
隨著超級女聲在全國的影響力,“粉絲”這個詞達到了使用的最高效率。它的流行也與人們在語言運用中趨新求異的心理有關。人們對“歌迷”“崇拜者”“追星族”等詞已經司空見慣,甚至對“fans”也習以為常的時候,用“粉絲”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2.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
“實話實說”“超級女生”等流行語就是因為一些電視綜藝或娛樂節目走紅后才流行起來的。有的主持人也非常喜歡用這些流行語,甚至在央視的新聞類節目“第一時間”里,我們也聽過主持人用“相當”一詞,那就更不用說地方臺的娛樂節目了。傳媒對大眾的話語使用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對待娛樂節目中產生的流行語的態度
有些語言學家主張對流行語采取抵制的態度,也有的認為對這些詞語不必過慮。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生導師李熙宗教授說:“不要擔心漢語的自凈能力,無論是‘玉米’‘粉絲’還是‘美眉’,在人們的話語中,它們是去還是留,語言的發展規律自然會作出決定。”“要論壽命長短,我認為‘美眉’第一,‘粉絲’第二,最短的是‘玉米’,這是由漢語詞匯的生成規律決定的。”李熙宗教授又說:“伴隨一場狂歡式的娛樂活動結束,‘玉米’在人們口頭出現的頻率自然會越來越低。但各種文體活動還在,‘粉絲’依然會出現在網絡,日常交流和平面媒體中。”相當一部分在娛樂節目中產生的流行語,其壽命不長,甚至可謂速朽。漢語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繁榮時期,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不必憂慮,不該拒絕,而應積極地面對它、研究它,為促進語言學的繁榮做出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商務印書館,2004.
[2]佟秋妹.娛樂報道特殊用語類型及社會文化背景分析[J].長安大學學報,2005,(1).
[3]龔偉.都市娛樂類傳媒言說風格芻議[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6,(2).
[4]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5]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宋暢,吉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