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人的相關看法
(一)以王理嘉、侯學超先生為代表
他們認為“詞之間含義上的共同性和使用上的可替換性是確定同義詞的兩個共同的必要條件。”但在處理具體的詞時,認為“肥”“胖”二詞不能互相替換,不是同義詞;“偉大”“巨大”能夠互相替換,二者是同義詞,似乎更側重以替換性作為最終決定標準。
(二)以劉叔新、張志毅先生為代表
劉叔新先生主張“對于同中有異的同義詞來說,大多數情形下是不能互相替換的,因為它們的功能正在于表現意味色彩的細微差別,每一者都有一種表現的個性,(可替換的)大都是一些意味色彩的差異不很重要的同義詞”①。因此區別在于替換性。劉先生采用同形結合法來確定同義詞。張志毅先生的看法為“同義詞的替換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同義詞的不可替換是無條件的,絕對的”②;替換并不是同義詞的本質特征。
二、我們對于替換問題的認識
(一)同義組成員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可替換性。
語言中同義組成員在各方面完全相同的情況只占極少數。大部分詞往往會存在一些詞義上的、組合上的細微差別以及色彩上的不同分工。從嚴格意義上講,絕對意義上的同義詞是不存在的。正如符淮青先生在對同義詞下的定義中說的“同義詞除少數等義詞之外,從詞的關系說,是基本義、常用義有相同或相近義項(一項或多項)的一組詞,從義項的關系說,是概念有很大的共同性,但表示的對象特征或適用對象有某些差別,或附屬義有差別,或者語法特點有差別的一組詞。③”從這個角度來說,同義詞之間基本上不存在替換的可能性。然而事實上,語言中大量的同義組各成員之間能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語境中進行替換,而且表意上基本不存在明顯差異,是一般人語感上能夠接受的。比如:“保存/保留”這一同義組在如下例句中基本上看不出任何差別:
(1)李白的詩保存(留)下來的有九百多首。
(2)這座城市還保留(存)著一些古代建筑。④
同義組成員被交替使用,還具有特殊的表達作用“一是避免使用詞語重復單調,二是使所表達的意思豐厚而顯豁。”⑤
這樣看來,同義詞應該有一定程度上的可替換性,而同義詞在一定語境中可替換的前提是不改變句子的基本意義。王理嘉、侯學超先生談替換也只是要求“替換不改變句子的基本意義”⑥同時我們應看到,替換現象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語義雖然是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就是說不能反過來類推,即只要在個別的、特殊的語境中表意相同,可以互相替換,就劃為同義組。因為有時由于修辭的關系,兩個或幾個沒有相同義項的詞在個別語境中表意相同,且能互相替換,但它們并不構成同義組。比如在“電腦的芯片如同人腦,這個腦有時比人腦還聰明。”這句話中“芯片”和“腦”由于修辭的關系表意相同,但它們并不構成同義組。判斷同義組的標準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其基本義或常用義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義項。
(二)替換不是同義詞的本質特征,不能作為判斷同義詞的標準
有關替換問題的兩種觀點爭論的焦點集中在這樣一個問題上,即替換是不是同義詞的本質特征,它能不能作為判斷同義詞的標準,甚至是唯一的標準。這里我們贊同第二種觀點,認為把替換視為判斷同義詞的標準是不可取的。因為如果先從詞位義相同考慮,則作為方法的替換就成了多余;如果先從能否替換考慮,則會有一些具有研究和教學價值的同義組被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因為由于詞位義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制約,替換后或者句義會發生明顯改變,或者根本就成了不符合漢語語法的病句。比如:“改進/改善;表示/表現”,兩組同義組在組合中替換后即不符合漢語語法。而“了解/理解”這組同義組雖在一些語境中可以替換,但替換后語義會發生明顯的改變。
(三)討論替換問題的出發點和目的
我們這里談替換問題,是從同義詞的教學出發的,目的是向學生說明兩個問題:
(1)有些同義組是完全不能相互替換的,或者替換后語義會發生改變。這些同義組具有一些什么特點。
(2)有些同義組是部分可以替換,部分不能替換。為什么會存在這種情況;替換的條件是什么,不能替換的原因又是什么。
討論替換問題,即把替換視為語言使用中的一種客觀存在的情況,而不是一種判斷同義組的標準,應該對教學更有幫助。事實上有些詞典在個別同義組的說明中確實這樣做了。比如張志毅詞典在分析“預備/準備”這一同義組時就談到了替換的條件問題⑦。他首先說明“二者的差別在于‘預備’強調時間性;‘準備’強調針對性和目的性。”隨后在例句之后提到“有時句子的針對性或目的性不明顯,(如“二十分鐘以后可以作手術,叫他們去準備好了。”可以替換成‘預備’)”。
不過這種有關替換現象的說明只是個別的情況,并不成系統,自然更沒有做任何的歸納和總結。一般詞典中只是列舉可以換用的幾個例子,并不作任何說明,這對于同義組的教學和研究價值并不大。
下文中,我們將嘗試對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作一下初步探討。
三、有關同義組替換情況的分析和探討
考察替換問題,我們考慮兩個方面,即能否替換和替換后語句的基本意思是否改變。
由此我們考察的180組同義組可以分為三類:
(1)絕對不能替換,替換后語句不成立。比如:改進/改善;鼓舞/鼓勵。
(2)可以替換,但替換后語句的基本意思改變。比如:了解/理解;求/要求。
(3)部分可以替換,替換后語句的基本意思不發生改變。比如:保存/保留;學/學習;放/擱。
應該說除個別等義詞外,在所有語境中都能互相替換且不影響語句基本意思的同義組是不存在的。在我們考察的范圍內未出現等義詞的情況,所有同義組都在詞義、色彩、組合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有時體現在某一方面,有時體現在其中兩方面,有時三方面都有體現。這種差異決定了它們不可能在所有語境中都能互相替換且語句的基本意思不發生改變。
(一)哪些同義組成員之間絕對不能進行替換,原因是什么?
我們把絕對不能替換的和替換后語句的基本意思發生改變的同義組歸為一類,即不能替換。因為談同義組的替換問題,出發點是保持語句的基本意思不變。從理論上講,只要同義組成員在使用中的限定條件不存在交叉即不能替換。這個限定條件既可以指詞義方面,也可以指組合和色彩方面的。就前面所列舉的辨析角度來看,每一種辨析角度都應該存在不能替換的情況。然而就我們所考察的180組同義組的情況來看,限定條件不存在交叉的所占比例很小,大多數同義組成員的使用限定條件存在交叉,即它們在一定語境中存在替換的可能。這里列舉幾種較為典型的不能替換的情況。
1.同義組成員在習慣搭配上存在明顯分工,則不能替換,原因是其習慣搭配的各項內容之間互補,而沒有任何交叉情況存在。
例如:改進/改善
先看《現漢》釋義:
改進:改變舊有情況,使有所進步。
改善:改變原有情況,使好一些。
根據《現漢》釋義,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但從習慣搭配上來看,二者又有明確的分工,不能互相替換。
釋義模式展示為:
改進:改變舊有的工作、作用、方法、措施等,使有所進步。
改善:改變原有的條件、環境、生活、關系、待遇等,使好一些。
(即“E”關系事項或關系對象的內容完全不同。)
替換之后的語句根本不合漢語語法。
2.同義組成員在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完全不同時,不能替換。
例如:表示/表現
先看《現漢》釋義:
表示:義項1:用言語行為顯出某種思想、感情、態度等。
表現:表示出來。
根據《現漢》釋義,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但在如下例句中,二者根本不存在替換的可能性。
A. 工作隊同志們表現得非常勇敢。
B. 這一帶山陵的地層,都從石根土脈中隱映著淺淺的紅色,似乎是表現這個地方的荒涼與辛苦。
C. 老雄嘆息著,表示極其同情王克儉。
D. 好事的軍人,當某次每一只船勝利時,比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
釋義模式展示為:
表示:用言語行為顯出某種思想、感情、態度、內容等,讓人知道什么意思。
表示:用言語行為顯出某種思想、感情、態度、內容等,讓人看見有什么以及怎么樣。
(即“F”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不同)
3.同義組成員的適用對象明顯不同,不存在任何交叉,不能替換。
例如:肥/胖
《現漢》釋義:
肥:①含脂肪多(一般不用于人):~豬/~肉/馬不吃夜草不~。
胖:(人體)脂肪多,肉多:這孩子真~。
《現漢》釋詞相同,但同時指出二詞的適用對象明顯不同,因此不能替換。
4.替換后語意發生明顯改變的,不能相互替換。
例如:了解/理解
《現漢》釋義:
了解:1.知道得清楚。
理解:懂;了解。
根據《現漢》釋義,二者表義基本相同。但在所有語境中二詞皆不能替換,有時替換不成立,有時替換后語義發生明顯改變。請看例句:
我不了解那本小說的內容。(我沒看過)
我不理解那本小說的內容。(我看過,但看不懂)
我不了解這兒發生了什么事。(√)
我不理解這兒發生了什么事。(×)
他不了解我。(我的事情他知道得不多)
他不理解我。(他不懂我為什么那么說,那么做)
5.同義組成員在色彩方面存在較大反差的,不能互相替換。
包括具有濃厚書面語色彩的詞和口語詞之間;具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詞之間(即一為褒義詞,一為貶義詞),具有較強態度色彩反差的詞之間不能互相替換。
(二)同義組成員在組合中部分能替換,部分不能替換,原因是什么?
這里講“能替換”即部分能替換。與不能替換的情況相對應,同義組成員間存在部分替換的可能,原因在于其限定條件存在交叉,這種限定條件也包括詞義、組合和色彩三方面。就我們考察的同義組的情況看,大部分同義組屬于這種情況。“同義”即能替換,這是一般人對于同義詞的一種較為籠統的認識,我們關注這類替換現象是想看看替換在什么情況下能夠成立,以及替換是如何進行的。
我們發現這種情況可以概括為同義組成員之一具有某種限定條件,而其他成員則沒有這種條件限定。也就是說此時它們之間存在詞義方面、組合方面或色彩方面的交叉,其中部分成員的適用范圍要大于其他成員。替換成立即體現在這部分交叉內容;替換不成立則體現在其差異部分。一般而言,如果同義組的差異只體現為某一方面,或者是詞義方面,或者是組合方面,或者是色彩方面,那么沒有條件限定的那個詞往往能替換有條件限定的那個詞;而有條件限定的那個詞如果想替換沒有條件限定的那個詞,則需要滿足下列兩個條件之一:
A.語境自然符合它所需要的那種限定條件。
B.語境中對這種條件限定不明顯,可以被忽視。
實際上同義組成員間的差異往往不只體現為某一方面,因此討論替換問題,實際情況要復雜些,說明替換的條件需要綜合考慮同義組差異的各個方面。下面列舉的幾個例子是幾組特例,即同義組的差異只明顯體現在某一方面,詞義、組合或者色彩方面。
1.喊/叫
二詞的差異體現為動作行為的主體的差異。“喊”的動作行為的主體為人;而“叫”的動作行為的主體可以為人或動物。二詞在對動作行為的主體的限定方面存在交叉。
如果語境中動作行為的主體為人,則二詞可互相替換。如:
有人在下面喊(叫)你的名字。
明天出發前別忘了喊(叫)我一聲。
而當語境中動作行為的主體為動物時,則只能用“叫”。
如:昨天不知為什么,我家的貓叫了一夜。
2.適應/習慣
二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組合方面。“習慣”能帶名詞性賓語和動詞性賓語,且能做其他動詞的補語;“適應”則只能帶名詞性賓語,且不能作補語。故二詞在組合方面存在交叉。
如果語境中賓語為名詞性的,則二詞可以互相替換。如:
他嗅慣了湯河上燒稻草根的炊煙,很不習慣(適應)這里嗆人的煤氣味。
他已經完全適應(習慣)這里的生活了。
如果介賓結構作狀語,則二詞亦可替換。如:
對這種氣候,我還有些不太習慣(適應)。
如果語境中賓語為動詞性的,或者要求作補語,則只能用“習慣”。如:
我不習慣走夜路。/他已經在這里住習慣了。
3.怕/害怕
二詞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語體色彩方面。“怕”為口語詞;“害怕”則通用于口語和書面語。二詞在語體色彩上存在交叉部分。
如果語境的口語色彩較明顯,則二詞可以互相替換。
如:誰說我怕(害怕),我才不怕(害怕)呢!
如果語境的語體色彩不太明顯,二詞同樣可以替換。
如:你以為我是無事生非嗎?我是心里怕(害怕)呀!
如果語境書面語體色彩較強,則只能用“害怕”。
如:那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姑娘們寒怕,勇士們挺身而出,就結成了良緣。
四、與替換問題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即同義詞互為釋詞的問題
這種以詞義相近或相同的詞去解釋一個詞的做法不僅為一般詞典所采用,而且也是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解釋詞語時常用的一種方法。但是“語言中,任何兩個同義詞總不會是完全相同的。這是因為,如果兩個詞的意義、表達功能完全相同,就沒有同時存在的必要——它們的存在只會增加人們記憶的負擔,造成詞匯系統的臃腫,沒有任何積極意義,所以即使由于某種原因出現了兩個意義,功能完全相同的詞,其中的一個也必然逐漸被淘汰。”⑧當然,為了簡便,釋義時用相近的詞作釋詞,是無可厚非的,但必須把重點放在該詞所獨有的、不同于其他詞的特點上,必須盡可能全面地、準確地說明它的適用對象、組合特點以及色彩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算真正講清楚一個詞,才能起到指導實踐的作用。
教學中這種問題尤為突出。比如:學生學習時,往往會先接觸一些離合詞(如睡覺、吃飯、聊天)和一些雙音節常用詞(如學習、幫助),而當相應的單音節詞隨后出現時,教師往往用離合詞或雙音節詞稍作說明,想當然地以為二詞在詞義上完全相同,學生知道什么意思就能正確使用了,并不會成為其學習的難點。孰不知這些詞在用法和色彩上的差異是相當明顯的,并且規律性很強,在開始接觸這類詞時稍加點撥和總結,就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感,從而避免在今后的使用中說出類似“我睡覺得很舒服”“你們兩個應該互相幫”的句子。
其他類型的同義組的教學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另外在一些固定格式中(如一些成語、慣用語)使用的那些單音節詞,我們認為使用與之相應的雙音節常用詞去進行解釋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這種解釋只能是一般性的說明。對于固定格式,學生只需整體記下來,知道其語義和用法即可,一般無需說明單雙音節詞的差別。比如: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改:改正)
缺衣少穿(缺:缺少)
注釋:
①劉叔新,《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劃分》,載《詞匯學和詞典學問題研究》,第17、19頁。
②張志毅,《確定同義詞的幾個基本觀點》,在《吉林師大學報》,1965年第一期,第79頁。
③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127頁。
④張志毅,《簡明同義詞典》,第8頁。
⑤劉叔新、周薦,《同義詞語和反義詞語》,第86頁。
⑥王理嘉、侯學超,《怎樣確定同義詞》,載《語言學論叢》第239頁。
⑦張志毅,《簡明同義詞典》,第235頁。
⑧劉月華,《漢語語法論集》,第324頁,現代出版社,1989年。
參考文獻:
[1]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詞義和詞的分布[J].漢語學習,1999,(1).
[3]高名凱 石安石.語言學概論[M].中華書局,1963.
[4]賈啟明.同義詞在句法功能方面的區別[J].新疆師大學報,1984,(2).
[5]劉叔新.略談現代漢語同義詞的特點[J].漢語學習,1984,(3).
[6]劉叔新 周薦.同義詞語和反義詞語[M].商務印書館,1992.
[7]世曉 月明.同義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語文導報,1986,(10).
[8]孫常敘.漢語詞匯[M].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
[9]孫汝建.同義詞說略[J].語言文學,1982,(2).
[10]魏建功.同義詞和反義詞[J].語文學習,1956,(9).
[11]武占坤 王勤.現代漢語詞匯概要[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12]謝文慶.現代漢語同義詞的類型[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2).
[13]張志毅.同義詞在語法上的一些區別[J].語文學習,1958,(12).
[14]周 薦.同義詞語的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5]周祖謨.漢語詞匯講話[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62.
[16]利奇.語義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
[17]劉月華.漢語語法論集[M].現代出版社出版,1989.
[18]季謹.HSK甲級單雙音同義動詞替換類型與原因考察[A].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3.
[19]張志毅.簡明同義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許曉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對外文化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