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男追女隔層墻,女追男隔層紙”是在社會中流行很廣的一句話,它所表達的是男女在追求自己愛慕對象時是存在不同的難易度的。在追求過程中,追求者怎樣在語言、行動上把握好一個度和如何運用一定的交際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追求者既要保住面子,又要和被追求者取得共鳴,達到一定的交際效果。大家知道模糊語言存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其神奇的表達功能在語言交際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時作為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之一的隱喻在愛情告白上的使用可以大顯神威,給人們帶來一種新的體驗——模糊美。
二、面子論
禮貌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重要準繩。它作為日常生活行為中具有道德或倫理意義的一項行為準則,包括人們為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作出的種種努力。不同的交際目的對禮貌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有的交際功能對禮貌的要求高些,有的則可低些。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語言不當,甚至語言粗魯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誤會、摩擦,導致人際關系緊張的例子是不少見的。Brown和Levison (1978)認為禮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 簡稱MP)為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種理性行為。這種禮貌概念本質上是策略性的,即通過采取某種語言策略達到給交際各方都留點面子的目的。他們的禮貌理論通常稱之為“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 簡稱為FST),他們設定社會集團中具有正常交際能力的典型人的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并認為許多言語行為本質上是威脅面子的,講究禮貌就是要減輕某些交際行為給面子帶來的威脅。社會交往中既要尊重對方的積極面子,又要照顧到對方的消極面子。這樣才能給對方留點面子,同時也給自己掙點面子,以免帶來難堪的局面或使關系惡化。言語交際中的禮貌策略只是一種手段,使用禮貌策略這一手段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達到交際目的,滿足人們的面子需求。面子是典型人的基本需求,所有典型人既有積極面子的要求。又有消極面子的要求,他們都有理性,都能選擇一定的手段來滿足一定的面子要求。同時,他們還稱禮貌為“補救策略”(redressive strategies)并把它分為五種:不使用補救策略、赤裸裸地公開施行面子威脅行為;積極禮貌策略;消極禮貌策略;非公開地施行面子威脅行為和不施行面子威脅行為。這些補救策略表明說話人沒有威脅聽話人面子的意圖,或試圖減弱這種面子的威脅。
非公開的禮貌策略是屬于補救程度較強的、最為禮貌的策略,因為這一策略語言對面子的威脅最為間接,說話人采用此策略可以避免損傷聽話人存在的潛在的面子,會得到說話有策略之贊譽,因為說話人的言語行為比較模糊,使得聽話人有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對之加以理解,這樣說話人對特定的意圖就不會有責任。對于聽話人,既可以躲避潛在的面子威脅,又可以給他以表現關心他人的機會。如說話人說了“It’s hot here ”,聽話人如理解了說話人的意思,就可以說,“Oh, I’ll open the window then.”,這樣,聽話人可以得到慷慨、關心他人、考慮周到等贊譽,而說話人則可以免去亂提要求而威脅聽話人的面子之嫌。其中,隱喻就屬于非公開的禮貌策略一種。因此,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詞匯或句法現象,而更是一種話語現象。在愛情告白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隱喻現象。
三、愛情告白中的隱喻的使用
愛情告白有很多形式:口頭語言告白;書面語言告白。不管采用哪種形式來表達,都會直接或間接含蓄地來表達。事實上,沒有什么絕對的直接和間接,只不過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愛情告白可以很直接表達出求愛者內心的想法,但在不了解對方心中想法的情況下,為了保住雙方的面子,求愛者可以用模糊語言特別是隱喻,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并可以試探性地了解對方的想法。
古往今來,縱觀中西,成千上萬的文人墨客用人間最美好的語言表達、贊美和謳歌愛情。中國是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中國的詩壇上名人輩出,詩詞成了很多人表達愛情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一些西方國家也是如此。隱喻不僅是一種詩詞的特性,不僅是語言的特性,它本身是人類本質特性的體現,是人類使世界符號化即文化的創造過程。隱喻不僅是詩詞的根基,也是人類文化活動的根基。隱喻作為最基本的形象化的語言形式被大量運用在詩詞,特別是愛情詩詞里面。人們對于隱喻雖然有共同的認知模式,但也往往表現出各自強烈的民族個性。也就是說,各自民族的文化底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思維模式,隱喻被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偟恼f來,西方人思想更為開放直露,加之重視戀愛,一旦愛上某人,肯定不會扭扭捏捏,躲躲藏藏,而是追求與贊美,火熱思念和愛戀,大膽地表現自己暴風驟雨般的情感。而中國人通常比較內斂,保守含蓄,發乎情也止乎禮義,就算有所表達,通常也是猶抱琵琶,欲說還羞。究其原因,西方人自由戀愛,婚前可以約會見面,互相傾訴愛意。而在中國古代,男女雙方幾乎沒有自由交往的機會,常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雙方只能在新婚之夜才得以相見。在此情況下,稱贊美貌或者贊美愛情之類的詩詞,完全無從寫起。 加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漫長,以孔孟儒家學說為基礎的封建禮教統治嚴密。男尊女卑的傳統使婦女長期處于卑微地位,難以入詩。另外一個原因是,古代知識分子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羈旅行役、忙于應試、奔波仕途,無暇以詩感賦。不過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婚后生活培養起的感情不會因分離而減弱,一旦愛妻亡故,頓時覺肝膽欲裂,不得不賦詩悼亡。故而中國愛情詩詞中的惜別悼亡之作,不僅數量眾多,且情感細膩凄婉動人,遠非西詩之所能及。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 西方愛情詩大半寫余婚媾之前,所以稱贊容貌訴申愛慕者多;中國愛情詩大半寫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別悼亡。
現簡要分析詩詞里的隱喻現象如下:
(1)“但愿天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 宋蘇軾)
“天長久”也是一種固定的用法,并不是指天空或者是宇宙的長久,而是一個時間概念,指的是某一特定的“美好時刻的延續”。 “天長久”實際表達的是人們希望挽留或者延長美好時刻的愿望。蘇軾并沒有和月亮展開一場情誼纏綿的愛情,而是將月亮作為一面鏡子,映射著遠方的情侶。
(2)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長恨歌》 唐 白居易)
此句是我國古代文人歌頌忠貞不渝愛情的著名詩句和誓詞,古往今來,人們都將比翼鳥作為恩愛夫妻的最好比喻。白居易把有情人比作在天上比翼齊飛鶼鶼鳥和地上永不分離的連理枝,抒發了情人之間的愛情。
(3)So unrecorded did it slip away, (它悄然流失我什么也沒有記得)
So blind was I to see and to foresee, (我太沒眼光沒能看出和預見)
So dull to mark the budding of my tree that would not blossom yet for many a May. (我太遲鈍沒想到還得許多年我這樹的蓓蕾才會綻成花朵.) (
在此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愛情比作能綻放成花朵的蓓蕾, 生動形象地把蓓蕾的開放期和愛情的真正地到來聯系起來,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4)And the midnight moon is weaving (午夜的月光在編制著輕紗)
Her bright chain o’er the deep, (亮晃晃在海面上)
Whose breast is gently heaving (海的胸膛微微地起伏著)
As an infant’s asleep:(同睡著的嬰兒一樣:)
So the spirit bows before thee (這心靈同樣也俯向你)
To listen and adore thee; (為了傾聽你崇拜你)
With a run but soft emotion, (懷者的感情溫柔又充盈)
Like the swell of Summer’s ocean. (像夏日的波起浪涌。) ( There be none of beauty’s daughters: George Gordon Byron)
在這首詩中,詩人把微伏的海面比作自己的愛人,自己就是亮晃晃地微伏在海面的輕紗,感情的溫柔與輕盈就如同午夜的月光一樣,細膩表達了詩人對愛慕者的情感。
在現當代,人們除了借用詩詞里的隱喻來含蓄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外,還有其它的方式,如歌曲、手機短信之類的。如下:
(5)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寧:濤聲依舊
(6)你是我的詩篇,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蔡琴:讀你)
(7)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從天上掉落在我的家;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我愛上她;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要感謝上天賜我這朵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我愛上她,她讓我快樂她讓我幸福。(曹格:姑娘)
(8)最難忘的是你的微笑,當它綻開在你的臉上時,我仿佛感到拂過一陣暖風,暖融融的,把我的心都溶化了。
(9)你是那天邊的云,飄泊不定,叫人難以追尋;你是那水中的萍,流移遠方,叫我難以琢磨。你能告訴我嗎?怎樣才能追上你的身影,怎樣才能與你相伴不離?
(10)你是我夢中那只收桅待泊的船,我就是那靜靜的灣,蕩著輕柔的浪,舒展著迷人的灘。
例(5)中的隱喻可謂巧妙之至?!澳恪笔恰翱痛?,“我”是“船票”,本來直上即可。問題是這是一張過期的“舊船票”,沒有“你”的“特許”便無法上船。如此,就把“我”欲重溫舊情、再續前緣而又忐忑不安、不敢挑明的矛盾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而又含蓄深沉。如果改為“我們是否可以從頭再來”則直白無味了。例(6)把心中的那個“她”當作是他的一本讀不厭倦的“詩篇”。含蓄地表達了追求者的誠摯及誠心。例(7)把“她”比作“茉莉花”,把自己要珍惜她寄托在上天給予的這份幸?!盎ā鄙?,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意。同樣地,例(8)(9)(10)中的短信寄言中,也是通過隱喻的手法,把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形象地比作一些大家所熟悉的事物以此來傳達愛慕之情的。當被追求者看到或者聽到這些以隱喻為表達方式的詩詞、短信或者歌曲之后,即會相應的作出他們的回應。
四、隱喻的模糊美
隱喻的前提是模糊了本體和喻體之間的不相關性或界限來尋找契合點。因此,可以說隱喻在本質上是模糊的。在隱喻中,我們常常把抽象或無形的事物叫“虛象”,如“愁”“夢”“恨”等抽象的心理概念,“虛象”在本質上就是模糊的,它并不作用于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我們表示意義具體或有形事物的詞語叫“實象”。隱喻中實象詞語和虛象詞語的搭配組合,是產生朦朧美的常用言語策略,即把抽象無形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
事實上,隱喻意義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隱喻意義的理解對語境的依賴性。隱喻意義的理解過程實際上是將喻體的顯著語義特征轉移到本體身上。但喻體本身具有多種意義特征,隱喻真正含義的確認不但取決于說話者的意圖,同時還取決于聽話者如何選擇合適的喻體特征映射到本體上。
如:Juliet is the sun. (朱麗葉是太陽)
sun的特征有許多許多。聽話者對這一隱喻的理解不但要描摹說話者的意圖,同時要在有關sun的諸多顯著特征中尋找與本體對應的特征。但最終的結果可能還是一種模糊的理解。或許說話者本人在使用這一隱喻時也只是一種對兩者之間的相似性的模糊的、直覺的把握。
另外,某一話語是否作為隱喻來理解有時也很難明確地作出決定,尤其是當說話者在保持字面意義的同時,意欲表達一種隱喻意義的情況下,即所謂的“一語雙關”現象。[6]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語言表達準確、鮮明是交際的主要目的,而模糊則是必須避免的。實際上,“人類生活中不可能沒有模糊”,模糊所傳遞的美學信息是極其豐富的,它所產生的多種美學效應能使人獲得內蘊豐富、意味深長的美學享受。作為模糊語言的隱喻同樣也是如此,可以給人一種模糊美。這種模糊美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含蓄美。含蓄是不同民族的語言共性,也是中外傳統美學的第一要義。
隱喻的含蓄美主要表現在間接性和通過語表意義來理解語里意義上。交際中的語言有語表和語里意義兩個層面,在隱喻的模糊表達中,表達者有時有意制造語表和語里意義的分離,也就是說接受者不直接從字面意義去理解表達的意思,要“聽話聽音”,要通過聯想通過表層去捕捉其后面的蘊意。這種語表和語里的分離往往能產生大量的潛在信息。從美學角度來看,潛在的信息含得越豐富,美學信息量越大,這就是含蓄美的基礎。
2. 朦朧美。美引起人們美的感受通常是在于直接因素,即由生動鮮明的形象引起人的美感,如青山綠水、古寺亭閣、鮮花等,但在審美活動中人的情感因素和感知能力往往具有不準確性,而隱喻有時則提供飄忽迷離,若隱若現的形象,刺激人們去品味、探求和破譯,從而創造出更具有魅力的朦朧美。
3. 情感美。語言作為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它不但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成為人的感情的載體。賦予感情化的語言表達通常能給人感官上美的感受,隱喻的出現和使用是為了服從交際的需要,它之所以回產生情感美的修辭效果,首先是與語言自身的功能是分不開的。其次,隱喻的情感美的產生源于諺語交際的一些基本原則的需要,如禮貌原則。隱喻作為一種語言策略,它的使用特別是在愛情告白中是出于禮貌、貼切等動機,可以保護交際者的面子,避免沖突,維持著人們之間的那份情感。
4.形象美。語言的形象美是語言文化的結晶。隱喻有意避虛就實,用很直接的事物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即托物言志。這種間接的表達方法誘人產生聯想,在似與不似間給人以更多主觀感受的空間,最后讓接受者獲得形象美的美感效果。
五、結論
隱喻,作為模糊語言的表現形式之一,被大量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特別是愛情告白中。通過分析隱喻這一話語現象,可以了解到它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和語言策略,更是提供給人們審美情趣的一種語料。
參考文獻:
[1] 何兆熊. 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國南. 英漢修辭格對比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 張希永,姚小東. 中西愛情觀及文化根源[J].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4,(2).
[4] 雷淑娟. 文學語言美學修辭[M].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5] 陳學斌,劉彤中西愛情詩之詩學差異及成因[J]. 江西社會科學,2006,(2).
[6] 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7] 肖蔚. 從認知語用看模糊語言與模糊修辭[J]. 湖南商學院學報,2004,(2).
[8] 劉世雄. 英語委婉語的模糊性及模糊美之我見[J]. 咸寧學院學報,2004,(1).
(胡洋,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