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論
人依靠什么認識世界、肯定自我呢?人類肯定對象世界從而肯定人自身不外乎兩種形式:思維和感覺。前者毋庸贅言,至于后者,有必要加以分析。
馬克思認為:“人不僅在思維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不僅在思維中實現自己,同時也在感覺世界中實現自己,人的感覺較之于思維更具靈性。而且,感覺是思維的起點,沒有感覺就不會有思維。馬赫干脆認為:“感覺是知識之母。”換言之,以言語為對象的思維必以感覺為自身之前提,被感覺是被思維的前提。由此可見,人之所以具有在言語世界中自在遨游的高超技藝,是因為有思維和感覺這對相互對峙又相互聯系的認知方式的共同作用,兩者或單軍獨戰或交替并用,又能自如轉換,不留蹤跡,其和諧默契如雙瞼開合,巧奪天工。
另一方面,人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并不是一個機械、被動的投射或復制的過程 ,而是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感知和體察世界萬物及其存在和運動的狀態,通過自我主體與外部世界的反復互動,形成某種特定的感知模式,建立起相應的意象圖式,并且在自身那種特定的認知框架內接收、篩選、組織、加工和處理信息。面對新信息,我們總是通過新舊信息的多次反復比較,在兩者之間建立起新的聯系,這個過程表現為一個長期的學習和調試的過程,最終在人類個體和特定社會中形成富于惰性的知識組織模式和文化心理結構,這就是認知模式。這種認知模式自然包含著民族性和地域性,呈現出差異性和獨特性。
研究表明,學習行為是能動的感知行為,任何學習都離不開情境。置身于特定情境的學習者,會對聲、光、色、味、物象之形以及教師的表情和態度等進行能動反應,產生趨近行為、凝視行為、探索行為、靜聽行為和研讀行為,還會主動用手觸摸、用鼻嗅味、用口品嘗、用耳傾聽,通過感覺器官的充分運用去接觸客觀事物,感受客觀事物,形成綜合感知行為,這些感知行為通過電興奮從神經末梢傳到神經中樞,在大腦中形成復雜的神經聯系。這種淺層的感知行為經過延續和深化,加上語言和思維參與其中,經過整合后最終形成復雜的知覺,包括雙維感知、多維感知和深度知覺、方位知覺等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
由此看來,正如李海林先生所言“對于語言活動來說,感覺比之思維則更具有現實可能性。語言本來就是人的感覺的產物。語言可能根本就不講邏輯的理、思維的理”。對外漢語教學應著重開發留學生對漢語的感覺——漢語語感的潛質,這是外國學生學習漢語重要的、無需開發成本的重要精神資源。
二、意識流圖譜
大腦是如何感知語言、處理語言、生成語言和監控語言的?要破譯這個“一號機密”,得從整個語言使用過程著眼,從探察言語活動流程中的主體要素——意識談起,窺測人的大腦中語言意識流的分布與分工、行進路徑及其分合往復和大腦對整個言語行為的生成和監控過程,從而勘定語感在心理語言學意義上的實質,以幫助摸索語感培養的科學原則和有效方法。
劉大為(2003)認為“意識”有兩種最基本的意義,一種是“我們對意識之外被意識對象的意識”,即被意識之物。這是我們和還沒有學會說話的嬰兒以及無語言能力的動物所共有的。另一種是對意識自身的意識,它使人作為人區別于動物和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使意識活動成了一種可受意識主體調控的過程而不再僅僅是本能的沖動。
這兩種意義使人的意識中有了無意識心理和有意識心理這兩種對立的心理。無意識心理即“我們進行意識活動時全身心沉浸在對意識對象的意識中,惟獨沒有意識到意識本身”(劉大為,2003)。有意識心理,即意識主體自身產生了自己作為意識主體意識意識對象的意識,簡言之就是意識意識意識。這就意味著意識具有意識主體和意識客體雙重的角色,從而形成了主體與客體不可能同時存在于一個個體上的矛盾,就像在眼睛的視界里不可能有眼睛自身出現一樣。但是借助平靜的水面、光亮的鏡子這類可產生鏡像之物,眼睛就可以看見自己了,主客體無法同體共存的矛盾也得到了消解。同理,意識要意識自身也必須借助一面意識的鏡子,人類為自己找到的這面鏡子就是語言。通過語言對意識對象的表述,使意識站到了意識之外看到了自己,也能像聆聽別人的話語一樣聆聽到自己,從而使意識的目標得到實現。
平時,我們以潛意識的方式進行著信息的加工處理,盡管我們對它的存在和運作一無所知。當加工處理行為產生影響而被我們間接覺察到時就有了下意識,被我們直接覺察到時就是直覺意識,以語言方式被我們反思時就有了反思意識。介于無意識和反思意識之間還有一種言語意識,它指言語主體作為意識主體進行有意識的言語活動時的意識心態。潛意識、下意識、直覺意識、言語意識和反思意識可以看作是意識活動的一個連續體,是人的意識按自我覺察的程度劃分出來的五個等級。
正常生活中,人的絕大多數心理活動都以直覺的方式進行,反思意識活動量并不大。人的行為動作是由潛意識在隱蔽背景中支撐著、在下意識的支配下發生的。直覺意識和下意識的活動是“先導的、源泉的、主動的、探尋的、創造的、充滿生命力的”(劉大為,2003)。它們和潛意識的活動結果一起不但是反思意識發生和存在的前提,而且是語言將意識激流引入理性通衢的前提。由此,可以認為無意識心理遠比有意識心理豐富,更有發掘利用的必要,它是我們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現代心理學所做的外顯性與內隱性學習對比研究已經證實了在無意識狀態中學習的效率會更高。
語言是一個形式系統,語言運用是一個意識過程,對這一形式系統本身及其運用的意識就是語言意識。語言意識要對語言使用的全過程實施監控以確保語言形式的選擇和組配合法、語言意義的建構在對語言意義的意識的掌控之中。具體說,這種掌控的方式大致是:語言知識,包括語言系統的知識、語言運用的技能經驗和交際策略等知識,以潛意識方式儲存在大腦之中,對言語過程中語言知識的運用負責;語言過程,包括表達和接受兩個相向的過程,都受下意識的監控;語言效果的評價,包括規則運用的正確性的評價和表達效果好壞的評價,則由直覺意識來完成。言語意識通過發送“警示電流”使言語者的言語在絕對掌控之中。至于反思意識,它似乎多專多能,上述三方面的工作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它都會以最快的速度挺身而出,予以解決。
以上述理論為鋪墊,便于我們進一步追探意識流的活動情況。
一個技術熟練的司機駕車時,注意力不在油門、離合、剎車、方向盤等操縱裝置上,而在車與道路、行人的關系調整上。同理,我們運用一門熟悉的語言進行言語交際時,也是下意識地從大腦語料庫中檢索出合適的對象,下意識地使用語法規則對所選對象進行組裝嵌套。可以說,是直覺在告訴我們哪些語詞的組合、哪種句式的使用能最準確地反映內心的言語內容和真實情感。當然也并非總是這樣順暢,當語言的使用有了障礙,或為使自己的言辭閃爍出智慧火花時,往往要有意識地推敲斟酌。古人寫詩 “兩句三年得,一呤雙淚流”就是如此。所以,在實際言語活動中,我們的無意識產生滯阻或梗死現象時,反思意識會馬上跳出來“拔刀相助”,從而形成了無意識和有意識兩種心理相互轉換的情況。但總的來說,語言流暢就是無意識處在優勢地位,就象有困難才找警察一樣。鑒于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言語是暢通無阻的,因而可以認為無意識狀態是語言意識的主要狀態。從而,無意識狀態在言語活動中的比重成為衡量某人某種語言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且成正相關。對于相同的語言使用活動而言,無意識狀態越多,語言水平就越高。
所以,語言意識有無意識和有意識兩種活動方式。以無意識方式活動的語言意識是語感,以有意識方式活動的語言意識是語識。簡言之,語感就是語言的無意識,語識就是語言的有意識。
神經心理學普遍認為,大腦左半球是有意識心理的活動區域,右半球是無意識心理活動區域,語言中樞在左半球,人的語言能力依賴于左半球的活動。但是右半球的作用也不可小視,因為一個人的頓悟、想象、創造以及情感體驗等以無意識方式實現的心理能力都在右腦中發生和完成,如果一個人的右腦受損,那么這個人雖然可以說話,但是他的言語卻無法讓人接受,他已經喪失了領悟句中隱喻意義及其他含義的能力,也喪失了理解言辭的語調、感情色彩的能力,更不能創造性地使用語言??梢姡挥谟野氪竽X的語感的有無及其高低,將決定一個人正常語言能力的有無和高低,正常人的語言能力是左右半球協調活動的結果。
基于上述分析,在意識領域進行的語言運用行為可以用下面的圖式表達出來。

從上圖可以清楚地看到,語言運用過程是一個語言意識的流動過程。平常言語交際順暢時,大腦中的意識活動走線路一,是語感在掌控整個過程,包括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而這種掌控是以潛意識、下意識和直覺意識各司其職(大致如此)的方式進行的,但它們都屬于無意識狀況。
當語言活動不能順暢進行時,如二語初學者的言語交際;言語者力求言辭恰切、富有新意;修改病句、錯句;潤飾文章或者以微妙的方式表達思想情感等等都按線路二行進,整個過程由語識掌控,也包括對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兩個方面。這個過程要么反思意識占主導,要么言語意識占主導,但都是有意識的言語活動。
反思意識占主導的情況前面已有說明,不再重復。言語意識占主導時,它在始終提醒言語者要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的特殊言語活動,暗示言語者遣字組句要審慎,不得輕率魯莽,問要問得藝術,說要說得巧妙。比如各種談判、打入罪犯集團內部的臥底、犯罪嫌疑人與訊問人之間的問答、回答記者的提問、初戀男女間的試探性交流等都屬這種情況。
一次,國民黨警察闖入上海大劇院搜捕陳賡,全場大亂,前門擠得水泄不通,這時有人大喊一聲:“快堵住后門,別讓陳賡給跑了!”警察立即撲向后門,觀眾紛紛調頭,想從前門逃走,就在這個警察移位、亂作一團的瞬間,陳賡擠出人群,從前門離開,逃出了虎口。這個高聲大喊的,不是別人,正是陳賡自己。陳將軍高喊的時候就是受言語意識掌控的。
當然,真實的言語交際并非一成不變地走線路一或線路二,兩線交替跳躍共同作用于交際的情況很常見,這在前文已有交待。
上圖如果從意識開始解讀,則是由意識出發解讀言語生成的動程。
三、結語
基于這個意識流圖譜,我們可以進行有明確方向感、目的性和漸進性的教學構思。對外漢語教學首先要引領學生走線路二,有了基本運用經驗后盡快過渡到線路一,最終實現以線路一為“常途”,據需要在兩條線路間自由替換,即歷經逐字對譯——模仿造句——漢語思維——語感掌控四個階段。由于線路一是最主要的語言運用通道,是一個人語言能力高低的主要評價指標,所以,語感的培養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心任務。
參考文獻:
[1]劉大為.作為語言無意識的語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1).
[2]王尚文.語感論[M].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培光.語感與語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美)斯滕伯格.認知心理學[M].楊炳鈞,陳藍,鄒枝玲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5]周鍵.對外漢語語感教學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6]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姚建光,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