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它是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又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同時語言又是以語音或字形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律構成的體系。語法規則反映著人類思維的發展規律。語言能力一般是指運用語言規則構成合乎語法的語句能力和適當運用語言材料順利進行交際的能力。具體來說,它一方面指個人使用語言的能力,即聽說讀寫的能力。聽說是讀寫的基礎,先于讀寫而發生和發展,兒童在獲得了讀寫能力之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會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另一方面是指分析語言的能力,即元語言能力。如果兒童對語言現象的興趣和敏感性較強的話,他的這種特殊的語言能力就會表現出來,對語音、語感、語義、語法、修辭等語言層次和詞、詞組、句子、篇章等語言單位具有較強的直覺性。
一、兒童語言的獲得及其與思維的關系
(一)兒童語言的獲得及其意義
兒童語言發展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與兒童思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了解兒童的語言發展過程,是探討語言發展教育規律的依據。心理語言學把兒童如何獲得語言作為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國外對此已有大量的研究。而我們的漢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系統,有其自身的語法體系,兒童對它的掌握可能不同于對其他語言的掌握,有必要對其進行長期的系列的研究。兒童的語言獲得也稱為語言發展,是指兒童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語的基本結構,學會使用本民族的通用語言。它包括兒童對母語理解和產生的發展過程。兒童的語言發展受到生理機制成熟和認知能力發展的相互制約,呈現出一定的固有的發展順序和階段,其關鍵期在2-12歲。兒童對語音的掌握最早,大約在4歲左右;其次是語法體系的掌握,大約在5-6歲;兒童對語義的掌握最晚,可以延續到成年。在兒童最初的發展中,語言尤其是語法的發展成就最為顯著。語法是語言符號形態的變化規則和組合規則,是語言的結構規律。
兒童語言習得的早期階段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察:兒童的語言構建開始于他們對前語言交際的理解。大約八個月的兒童在認知上就為有意識的交際做好了準備,就能靈活地使用姿勢把他們的需要告訴照顧者,并能利用他們的交際知識來幫助他們理解成人的話語。兒童首先習得的是語音系統,對意義不是很理解。在大約一歲時,隨著早期詞匯的出現,兒童的聲音和意義才開始結合。接著兒童的詞匯在第二年有了很大的發展,早期詞匯大多是他們所接觸的具體物體。關于兒童早期語法的獲得,他們所使用的結構既不是成人話語的模仿,也不完全符合成人語法的標準,在后來的發展中才習得成人話語的語法范疇。由于交際的需要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兒童能從周圍聽到的句子中抽象語法規則再應用到實踐中去。周圍人使用某一句型的頻率越高越有助于兒童抽象出語法規則來。另外研究者認為兒童所知道的比他們所要表達的要多,在早期兒童語言習得中存在著個別差異。
兒童的語言獲得是在人腦和語言器官發育和認知發展的基礎上,在與成人和其他兒童的交際過程中,經過成人的言語教授(示范、強化、擴展和激勵)和兒童有選擇性的模仿學習,并經概括而形成的。兒童獲得語言的意義在于可以促進他們行為和言語的社會化過程,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智力發展,可以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興趣。
(二)兒童語言發展水平與思維的關系
從思維對語言的作用來看,兒童的思維水平是制約著其詞的概括水平和語法的復雜程度的。兒童往往是先掌握了那些有具體形象可以作為依據的詞,隨著歸類、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才會逐漸掌握高一級的詞匯。語法是詞的變化規則和用詞造句的規則的匯集,語法是思維長期的、抽象化的工作的成果,是思維的巨大成就的標志。語法復雜性的程度也反映了兒童思維發展水平的高低。按照思維的發展水平不同,兒童的思維水平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三種。0-3歲的兒童以直觀動作思維為主,起主導作用的是直接刺激和動作,詞開始參與;3-6、7歲的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表象起主要作用,活動和詞的作用在逐漸增長;6歲以上的兒童開始產生抽象邏輯思維,并逐漸發展起來。在這個階段,詞起主要作用,表象開始還起支柱作用,而后越來越少起作用,最后主要以詞和純形式的東西在起作用。這進一步說明語言發展與人類特有的抽象思維的發展有密切聯系。
從個體語言發展來看,兒童開始的語言沒有詞語之間的語法關系。兒童掌握語法規則必須要以對客觀事物關系和聯系的認識為依據,詞語的掌握必須以概念的掌握為基礎,而概念的掌握又依賴于感性經驗的積累和概括能力的發展,很明顯,語法的掌握要受到思維發展水平的制約。在兒童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時,為什么說,說什么和怎么說都受到思維的控制。
總之,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語言和思維的發展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在兒童還沒有獲得語言之前,認知對語言的發展起決定作用,語言是在直觀動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的基礎上發展的,但是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語言反過來又開始調節和指導兒童的認知活動。
二、兒童語言發展的理論
(一)周國光的兒童語言發展三階段理論
周國光的《漢語句法結構習得研究》從兒童語言結構能力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把兒童語言發展的階段分為詞語法階段、詞組語法階段和句語法階段。在詞語法階段,兒童構成語言的句法單位是單詞,其語言形式是單詞句、雙詞句和電報句,其句法規則是單詞的語序及語義選擇限制規則。漢族兒童1-1.5歲處于詞語法階段。在詞組語法階段,其語言的形式特點是出現了詞組作為一個整體運用的現象。其句法規則除了前期的內容以外,又增加了詞組的構句規則以及句法成分的擴展、替換、聯結等方面的規則。語序規則和語義選擇規則比以前也更加復雜。漢族兒童從2歲起開始進入詞組語法階段。在句語法階段,兒童構成語言的單位除了前期的單詞、詞組以外,又增加了分句。其語言特點是有正確邏輯關系的復句和有內在聯系的小型語段的出現。其句法規則除了前期的內容以外,又增加了語言構成的邏輯規則。漢族兒童3歲已進入句語法階段。
(二)周兢的兒童語言發展四階段理論
1.前結構階段(0-2歲)
正如所有的兒童語言研究所指出的那樣,漢語兒童的語言發展同樣起始于出生之后的日子,最初的兩年是他們語言獲得的重要開端。在前結構階段,漢語兒童語言結構能力的萌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逐步發展起語言感知能力。(2)逐步發展起語言發音能力。(3)逐步發展起前句法結構意識。應當說,前結構階段是漢語兒童開始接近和了解語言結構的時期,但他們還未能獲得掌握和表達語言結構的方法策略。
2.簡單結構階段(2-4歲)
大約從兩歲起,漢語兒童逐步獲得簡單的語言結構能力。本階段漢語兒童語言結構水平最為集中地表現在他們的句法習得方面。他們開始掌握一系列簡單的句法結構規則,并以此來表達他們對周圍事物認識的能力。
3.合成結構階段(4-6歲)
這一時期的漢語兒童逐步具備了在語言表達上,將兩個簡單結構按照不同的方式合成為一個更為高級的結構的能力。本階段漢語兒童語言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動用合成結構句式和簡單結構句式表達他們對外界事物的關系的認識。
4.嵌置結構階段(6-8歲)
當漢語兒童語言達到合成結構水平之后,大部分兒童已經能夠流利地用語段表達他們的思想。然而,兒童的語言并未停止發展,接踵而來的嵌置結構階段跨越了兒童學前后期和學齡初期。這里我們必須指出,漢語的獨特性決定了在一定句子中嵌入一定的詞組或小句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為漢語沒有專門的時態語態的語法變化,也沒有專門的引導從句詞,于是可以通過嵌置時間詞、語態詞和小句來改變句子的結構水平,使得原有的語句里蘊含了更為復雜的信息,也因此表現兒童心目中更為復雜的世界。
三、兒童對復句的理解發展特點及其評估的方法
(一)兒童對漢語語法理解的特點
我國的吳天敏,許政援(1979),朱曼殊,武進之等(1979),彭祖智等(1984),徐火輝(1990),陳會昌(1995),周國光,王葆華(2001),對兒童句法結構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基本一致的結論:(1)2歲半起,兒童逐漸開始能說出有修飾語的簡單句;3歲左右兒童已開始使用較復雜的修飾語,3歲半兒童使用復雜修飾語句的數量增長最快,4歲兒童能夠理解否定句,6歲兒童基本掌握被動句,理解雙重否定句的正確率為60%。(2)3、4歲之后兒童的聯合復句,主要是并列復句、連貫復句、補充復句,常常使用“還”“也”等連接詞。偏正復句出現較晚,反映了比較復雜的邏輯關系,兒童常用的有條件復句、因果復句、轉折復句等。6歲兒童基本理解遞進和條件復句,但不能理解選擇復句。(3)兒童句型變化的趨勢是:兒童最初掌握的是陳述句。幼兒常用的句型除陳述句外,還有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疑問句的產生較早,2歲左右兒童也有單詞句結構的疑問句,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疑問句也增加。5歲左右出現許多因果關系的問句。
(二)兒童對復句理解的特點
復句是現代漢語中的一種重要的語言結構單位,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組合而成,也是語言交際中經常使用的句子形式。兒童對復句的理解是兒童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約2.5歲左右,兒童的句子開始出現一些沒有連接詞的復合句,在簡單句的發展過程中同時平行地發展復合句。我國學者武進之等人的研究表明2~6歲兒童的復合句多為聯合復句,占復句的76.92%,其中出現最多的并列復句,其次是順承復句,還有補充復句。偏正復句中出現較多的是因果復句,還有少量轉折、條件、目的復句,而遞進、讓步復句極少。繆小春、朱曼殊研究4~6歲兒童對并列、遞進、條件和選擇復句的理解,發現4歲兒童基本理解并列復句,6歲兒童基本理解遞進和條件復句,但不能理解選擇復句。這些不同的研究結果在學前兒童復句的發展上有比較一致的結論,即兒童先掌握并列復句,再掌握偏正復句;復句中出現較多的是并列、順承、因果和條件復句。
就并列類復句而言,按照邢福義先生的觀點,可以分為并列式、連貫式、遞進式和選擇式四個類型。其中,并列式和連貫式比較容易被兒童理解和掌握,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早,而遞進式和選擇式則不容易被兒童理解和獲得,出現的時間也比較晚。并列式復句中的平列式復句由于前后分句之間具有很強的平行對稱性,容易被兒童掌握。這同兒童的邏輯思維方式具有聯系,由于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兒童習慣于以一種具體的、直覺感知的方式去思考和理解問題,而較少具有抽象性,而并列式復句前后分句之間結構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恰好迎合了兒童的思維能力,與兒童較低的語言加工能力相適應。而并列式中的對照式復句與平行式復句相比,前者更強調前后分句之間的一種對立,在信息加工上難度大于后者。因此兒童理解和出現對照式復句要比平行式復句晚2個月左右。并列式復句中的解說式復句是指一個分句對另一個分句的述說進行解釋或追加補充性說明。在兒童語言中大部分是補充性解說,這是由于兒童的邏輯思維水平較低,認知資源和認知水平有限,表現在語言上經常是很難一次性地完整說明一個問題,但又需要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于是就要進行補充說明。而對等式解說和總分式解說的掌握需要較高的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水平,兒童的思維一般比較單一,較少發散性,同時他們也不具備較高的同一層面內部的分解和總括的能力,所以對于6歲前的兒童來說出現這類復句是有一定難度的??傊⒘蓄悘途涞牧暤门c兒童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雖然大多數復句是由獨立的單句組成,但是在邏輯層面上復句與單句代表了不同的邏輯能力,復句形式明顯運用了更高一層的綜合邏輯活動。并列類復句的習得表明兒童語言句法結構的分解能力和合成能力的發展和逐步成熟。6歲的兒童在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發展的基礎上能夠初步掌握并列性關系,并在以后的時間里,隨著年齡的增長,語言思維能力的提高,進一步熟練對并列類復句的用法,學習更多的并列類復句并運用于適當的語境中,進而完全掌握并列類復句的運用。
對于偏正復句,兒童常用的有條件復句、因果復句、轉折復句等,繆小春、朱曼殊的一項研究表明6歲兒童基本上能理解條件復句,正確率為70%,繆小春、桑標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6、7歲兒童能理解因果復句和條件復句,8歲時他們的理解已經得到進一步發展,但還沒有達到完全理解的水平。皮亞杰認為兒童在7、8歲前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是有困難的,國外研究也發現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不能理解“因為”“如果”等連接詞。Emerson的研究結果是7、8歲兒童對“因為”基本理解,但完全的正確的理解要到10-11歲。兒童理解轉折復句的年齡要比理解因果復句和條件復句的年齡要晚。
(三)兒童語言及語法評估的方法
目前評估兒童早期的語言能力的方法主要是父母報告、采集語言樣本和發展監測、追蹤研究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父母報告法。兒童早期的詞匯和語法發展都受到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語法發展還受到詞匯量的影響。在已有的語言研究和語言評估工具中,在評量兒童語法理解能力時常采用的方式有對應句子指認圖片(如在四幅圖中指出句子對應的圖片)、語法判斷(如問兒童“今天是不是下雨” )和口語指示(如讓兒童遵從指示做動作)。在偏正復句的理解中,研究大多采用完成句子、確定句子中代詞的先行詞和判斷句子正誤等方法。在檢驗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的作業中,不同的作業對兒童的要求不同,同一兒童在不同的作業中有不同的表現是個自然和普遍的現象。在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研究中,應該采用多種作業方式的研究途徑,這是一種普遍的認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和規律有準確和全面的認識。
兒童的語言理解緩慢、語言表達簡單和不會主動提問提示兒童詞匯和語法發展上的落后。長期以來人們把語言能力低下看作弱智者行為障礙的一個標志,對中度弱智的兒童進行句法能力的考察發現漢語單句的基本句型結構和復句的結構已經能夠被他們基本掌握,但是他們對復句結構中的關聯詞語理解的不好,在表達上經常不用關聯詞語或只使用一個分句。在中度弱智兒童的語言教學中要盡可能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同時教師、家長要給予他們友好的交流對話空間,對他們的言語偏差給以充分的寬容和理解,并注意在語言的運用能力上加以培養。
四、語言獲得的普遍性以及影響語言獲得的因素
首先,語言是反映客觀世界的一種工具??陀^事物之間存在聯系和共同之處,因此反映客觀事物的語言當然也存在共性和普遍性。但是, 不同的語言之間存在著詞匯變化和句法等方面的差異等, 因此不同語言的兒童在掌握本民族語言的某些成分時有難有易, 從而影響語言獲得的早晚。
其次,人腦中有關言語的區域以及人的言語器官都具有共性。生理因素的共性影響并決定兒童語言獲得的普遍性。但是, 兒童言語器官的發育和認知發展有早晚和速度的不同,這使得兒童語言發展和獲得存在著差異。
再次,兒童語言的獲得需要以一定的經驗和認知發展作基礎, 并要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兒童語言的獲得是從具體到抽象逐漸發展的。但是,兒童在認知發展這個方面也存在著某些個體差異, 它們能促進或限制兒童語言的發展和獲得。
最后,成人對兒童的言語教授和兒童相應的選擇、模仿學習以及兒童本身在語言獲得過程中的抽象概括能力, 即兒童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會影響到兒童語言獲得和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總之, 從上述兒童語言獲得的普遍性和差異、以及影響兒童語言獲得的影響因素的分析中,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兒童的語言獲得是在人腦和語言器官發育以及認知發展的基礎上, 在與成人和其他兒童的交際過程中, 經過成人的言語教授(示范、強化、擴展和激勵) 和兒童有選擇的模仿學習, 并經概括而形成的。因此, 我們不能否認人的大腦、語言器官和認知發展的作用,同樣, 也不能否認成人言語教授和兒童相應模仿學習的作用,以及兒童本身在語言獲得過程中表現在選擇和概括兩個方面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對句子的理解往往與語境、經驗、個體的需要、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兒童對句子的理解是先于句子的產生的,前一個階段已經能夠理解的句子到后一個階段才可能產生,兒童能理解的句子遠比能表達出來的多。另外兒童理解句子的策略是從已有的語言經驗和非語言經驗中概括出的一些“規則”。那么教師在兒童面前使用的句子應該與兒童的理解水平相一致,適當地提高自身句子的難度,這樣對兒童的句子理解能力和句子產生能力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教師和家長也可以通過示范和提問的方法,促進兒童組句能力的發展,進一步促進兒童對漢語語法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1]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社,2001.
[2]徐火輝.漢語兒童量化否定句理解的發展[J].心理科學通訊,1990,(4):13-18.
[3]繆小春,朱曼殊.幼兒對某幾種復句的理解[J].心理科學通訊.1989,(6).
[4]趙寄石,樓必生.學前兒童語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繆小春,桑標.5-8歲兒童對幾種偏正復句的理解[J].心理科學,1994,(17):10-15.
[6]龔少英,彭聃齡,易冰.4-5歲幼兒句法意識的發展[J].調查與研究,2005,(7-8).
[7]周國光,王葆華.兒童句式發展研究和語言習得理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
[8]李明宇,唐志東.漢族兒童問句系統習得探微[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9]張彬.簡明現代漢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10]Kleek,Richardson.Assessment of speech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development assessment 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A handbook.New York:Pergamon.1990.
(李欣珍,浙江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