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遷平。”
這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六冊《屈原列傳(節選)》第二段。課本對其中的“奪”“與”做了如下注釋:“[奪]強取。下文的‘不與’是不給的意思。”乍一看這種解釋文從字順,若再推敲這種解釋似覺不妥。按注釋去理解課文,“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作為“因讒之” “王怒而遷平”的導火索,顯然淡化了屈原被貶的政治原因。
屈原與上官大夫是當時楚國政壇很有影響的兩位政治人物,兩人政見不合。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正是“王甚任之”的表現,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是上官大夫“爭寵”的表現,其本質是政治斗爭。所以“奪”決不能簡單理解為“強取”,而應理解為“強力改變,改易”。 上官大夫是想改易“憲令”體現自己的意志、主張,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屈平不與”中的“與”當理解為“同意、贊同、許可”, “屈平不與”即屈平不同意上官大夫改易“憲令” ,這正好體現了屈原正道直行的品格,恐怕這才是司馬遷寫作這件事的本意。
“奪”用做“強力改變、改易”,“與”,用做“許可、贊同、同意”可從下列例子得到證明: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奪強取,奪取,強行改變。《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漢書·梅福傳》:‘諸侯奪宗,圣庶奪嫡(di嫡)。’”高中語文第四冊《陳情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課本注釋“[奪]強行改變”。《漢語大詞典》,“奪,用強力使之動搖改變。”《玉篇》,“奪,易也。”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與贊許。《漢書·翟方進傳》:‘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國語》:“子與之。”韋昭注:“與,許也。”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子路、曾皙、公西華侍坐》,“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課本注釋“[與]贊成”。《論語·述而》:“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其中“與”解釋為“許可、同意”。
綜上所述,不論是結合語境分析,還是辭書、典籍、課文典例都證明:“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中的“奪”應解釋為“強力改變、改易”,“與”應解釋為“同意、贊同、許可”。
(李海朝,河南安陽林州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