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表達中,經常會遇到“為什么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的疑問,這就涉及到文化選擇原則的問題。社會文化因素影響著語言運用的全過程,語言單位的選定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漢語從形式到表達都帶上了濃厚的人文因素,而委婉語作為禮貌語言的一種,與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維觀念、傳統習俗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委婉兩字,含有手段與效果的雙重含義。委,指手段,采用迂回曲折的言說方式而避免直露,婉指效果,獲取婉轉動聽的效果而免除刺激與不快。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對客觀世界里引起情感上,心理上負面影響的事物,需要一種表達手段去化解,需要一些詞語去適應這種表達的需要,這就是委婉語產生的主要原因。
如何化解?從表達機制上說,有兩種方式:一美化,例如死亡,稱過世,化鶴等;二淡化,即在言語中盡量選擇模糊性,掩飾性,含蓄性的詞語,以達到淡化客觀事物容易引起的負面心理效應。如有病,說成欠安,不舒服等。通過外延的擴大,使語義的內涵變得模糊起來。
陳原、許國璋、王宗炎等學者認為,社會語言學的理論價值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語言研究的數量化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即量化研究方法。這種方法以一個具體的言語社團或行業、或年齡階段為調查對象,根據事先擬定的調查項目,運用觀察、實驗等手段取得關于一定語言現象的調查數據,最后動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得出量化的結果,從而對正在演進中的語言變化做出數量化的概括。
拉波夫認為:言語共同體的界限關鍵在于同一言語共同體的成員對于言語行為規范具有一致的評價。按照這一定義,本文姑且將南京部分高校看成是一個言語共同體。同時,我們可以把性別看成是一種社會文化建構,(吳小英,1998)由于我們所描寫的言語性別差異實際上是一種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而非個體差異),因此,這些差異在很多程度上所體現的正是社會現實角色在言語行為中的實現或表現。
本次調查采用填寫問卷的形式,主要研究南京部分高校委婉語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表達。此次共發放問卷110份,實際有效102份,有效率為:92.8%。對象主要是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部分高校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共計102名,對象涉及文科,理工科基礎類及應用類。其中各學歷,男女分布具體見下表1所示:

各學歷段所占比例見下表2:

此次問卷調查,涉及在公共場合日常委婉語的使用諸多方面。本文由于篇幅限制,只略舉其中男女性別差異方面述其詳。例如在被詢問“若某女士身材肥胖,您如何背稱?”時,有四個被選項:a.豐滿;b.很胖;c.很肥;d.不瘦。各被選項所得頻數如下表3所示:

根據初步統計,選項較集中于a和d,少數選b,而無1人選c。具體選項頻數分布見下表4所示:

對此,我們首先進行比例估計,a選項的頻數為52,所占比例為52/102=0.510,即p=0.510,而運用公式:p±{1.96·√p(1-p)/n}計算得到=0.510±0.097=0.413或0.607,即95%的置信區間為:0.413~0.607,即在95%的置信區間下,有41.3%~60.7%的人在公共場合,會用“豐滿”來形容看待身材胖的女士。d選項的頻數為39,所占比例為39/102=0.382,即p=0.382,運用公式可以得知,95%的置信區間為:0.288~0.476。
而男女兩性在具體選項中是否存在著性別差異,我們對此可以進行卡方檢驗,其目的主要是了解男女兩性在對選項a和d的認同度上是否一致,即互有聯系。那么我們的無差別假設就是:男性和女性在對選項a和d的認同度上是一致的,即無差別的。見如下的列聯表5:

運用列聯表的公式可以得出:X·X=(39·34-5·13)·(39·34-5·13)·91/44·52·39·47=34.50。而自由度為:df=1,由概論分布表,可知:34.50>x(1,0.05)=3.84,因此我們可以拒絕無差別假設,認為男女兩性對選項a和d的認同度是不一致的,并且有顯著差異。
作為一種語言的社會變體,男女語言的差別也許是人類語言差別最古老的形式。20世紀60年代后,西方女權運動的興起促進了婦女問題研究的開展,城市社會的性別方言遂引起社會學者的注意。關于性別差異,社會學有關研究已經表明,一般而言,女人比男人更有身份意識,因為她們對于那些跟社會階級地位有關的語言變項的社會意義更加敏感。在論及漢語女性言語特征時,有人指出,“女性的心理感受一般比較溫柔細膩,對事物的關注也比較周密細致。所以在語言表達上也顯得細膩綿密、迂曲委婉,而較少顯山露水。”(木子,1995)女性由于受到社會政治、文化、倫理道德等的影響,比男性肩負更多社會、家庭責任的她們大多擁有弱者的從屬感,使得做事言談舉止較男性更委婉。
在20世紀50年代,語言學家戈夫曼在他的《論面子行為:社會交往中禮儀因素的分析》一文中提出了面子行為理論。他認為人們在交往中無時無刻不涉及面子。面子是人類行為準則之一,是個人的自我體現。人的行為勢必受到面子的約束。一個人要想自己不丟面子,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不去傷害他人的面子,因此,社交中都應遵守“考慮周到”這一社會規范,照顧別人的面子,以免帶來難堪甚至導致關系惡化。在實際生活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注重自己及顧全他人的情面,這也是為什么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較男性更多地使用委婉語的原因之一。
在本文中,社會學常用的統計調查方法被借用來對人群的用語特點進行調查,通過分析表明,性別因素以某種特定的方式在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行為。
我們從日常委婉語的實際運用角度具體分析語言與性別問題,其實質是為了探索語言與人的關系,為認清語言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提供現實的依據。面對語言和性別實際存在的差異現象,我們必須客觀地接受差異的現實,努力去發現這些差異背后隱藏的規律和暗示。
在過去的研究中,人們經常忽視了一種重要的心理能力差異,即性別同一性的差別。性別同一性指人們對自己性別的意識和體驗,是人們對自己性別身份的確認,反映著人們對自己性別的歸類。據統計,女性似乎更容易順利地形成性別同一性(劉翔平、葛魯嘉,1988:33),以及女性表現出的較強的社會性(包括人際友好、規則意識、生活適應能力等),以往的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女性比較遵守社會規范中有關性別角色的約束,為什么她們言語中的違規情況比較少,以及為什么她們的言語更符合標準語的規范等現象。
此外,心理學家們還研究了防御機制的性別與文化差異,結果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指向自我的特征,男性則在反向防御機制上的得分明顯高于女性。(王大華等,1998)這個結果說明,女性在對環境、對社會的適應性上強于男性,從而為她們在言語活動中的克制表現提供了心理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札記[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2]彭增安.語用·修辭·文化[M].學林出版社,1998.
[3]王國安、王小曼.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4]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2003.
[5]趙蓉暉.語言與性別——口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江露,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