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查,顧子欣先生翻譯的《未選擇的路》最早發表在《外國詩 二》(外國文學出版社 1984年版)上。第二節最后一句是這樣: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顧先生的譯文被選入多種選本,本人翻閱過的就有:《世界抒情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年版)、《外國哲理詩精選》(黎華選編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1年版)、《二十世紀全球文學經典珍藏·外國詩歌》(劉象愚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 2004年版)。譯文沒有任何差別。
而人教版新課程教材(七年級下)注釋注明的出處——《中外哲理詩精選》(張德明編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87年4月版) (本人找到的是1990年5月第3次印刷),這句話變成了:
雖然在這兩條小路上,/ 卻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可編入教材時,這句話又成了: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雖然與原譯文僅差兩個字,意思差別可不小。原譯本強調了兩條路都是相同的;而教材的譯本卻變成“這條小路”了。
看來編者的權力是巨大的,因為絕大多數老師和學生閱讀的都是經過編者處理的文本,也就是說,這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閱讀和理解。由是,巨大的權力意味著的是巨大的責任。編者應“謹小慎微”,如選擇最初版本或可靠的版本,或者認真校對,尤其是編者自己的改動更應謹慎。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可不謹不可不慎!
有興趣的老師不妨對照以下原文,看看究竟是“這條小路”還是“兩條路”?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 / 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細校三書,還發現一個標點問題。《外國詩 二》中的顧譯第四節中的一句“一片森林里分出兩條路”,后面用的是破折號。而教材沿用的是《中外哲理詩精選》中所用的逗號。
(倪 崗,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