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報刊中有回避使用“黏”字的傾向
筆者最近在閱讀報刊時發現,許多報刊往往有回避使用“黏”字的傾向,不管是表示動作的“粘”,還是表示性狀的“黏”,習慣上都喜歡寫成“粘”。比如《人民日報》等一些權威報刊有這樣的句子:
(1)鉆井中,需要用一種特殊的粘性白泥作循環液。(《人民日報》,2006.01.27)
(2)“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制成粘性很大的糖。(《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01.23)
(3)正常膀胱不易被細菌侵犯,因膀胱粘膜表面有粘液素,可粘附細菌,便于白細胞吞噬。(《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07.14)
(4)12月17日早上,孫女士感覺左乳異常疼痛,一看左乳乳暈下竟破了一個洞,黑糊糊的粘液正不斷流出。(《人民日報》,2003.03.02)
(5)然而,當我們責備人們“不懂禮數”時,是否也應該想想,政府的管理到位了嗎?試想,一個人手里拿著粘粘的雪糕棍,走了1000多米想找垃圾桶卻仍未找到時,勢必非常難受。(《人民日報》,2006.09.01)
(6)青島這幾天特別悶熱,打了車在市里轉的話感覺吹過來的風都是粘粘的。(《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08.18)
(7)盛在盆里的韭菜豆芽不是碧油油的,而是粘粘糊糊的堆積在一起,豆干肉絲的盆中飄著一層層油花,而在豆腐干炒肉絲這道昨天僅有的葷菜中,肉絲隱隱約約,學生們不停地在菜里尋找著。(《江南時報》,2006.05.20)
(8)這趟飛行將像潤發膏一樣順滑,而且還沒那么多粘粘糊糊,你明白嗎? (《環球時報》,2004.09.27)
很明顯,上述例子中的“粘”都是表示性狀的,應該寫成“黏”,讀nián,但報刊習慣上寫成了“粘”。從這一點看,“黏”和“粘”的使用有進一步區分的必要,以做到規范使用。
二、“黏”為規范漢字,有它的使用范圍
“黏”字曾在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被視為“粘”的異體字予以淘汰。1988年《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確認了“黏”為規范字,不再作淘汰的異體字。這次被確認為規范字的、而原來被《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淘汰了的共15個字,包括:翦、邱、於(wū、yū)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暉、凋。“黏”和“粘”現在都屬規范字了。
關于“粘”和“黏”的字音和字義,其實早已明確區分。1985年修訂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規定了“粘”讀zhān(用于姓除外),是個動詞。1988年《現代漢語通用字表》進一步確認“黏”讀nián,表示“能把一種東西粘連在另一東西上的性能”,是個形容詞,“粘”不再表示這個特定意義。199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規范字典》對“粘”“黏”的音義作了明確的詳細的分工:“粘”讀zhān時為動詞,指黏性物附著在別的物體上或者物體互相附著在一起,如鍋巴粘在鍋底;又指用黏性物把東西連接起來,如粘封皮、粘連、粘貼;“粘”讀nián時只用于姓;“黏”讀nián,作形容詞或性狀語素,指能把一種東西粘連在另一東西上的性質,如這膠水黏得很、黏液。該字典明確規定,“黏”表示性狀意義,“粘”不再表示這個意義。也就是說,表示“黏”即性狀意義時,不能寫成“粘”。凡形容性狀的,應用“黏”,讀nián,如:黏度、黏附、黏結、黏性、黏土、黏液、黏米、黏膠、黏膜、黏稠、黏乎乎、黏著力、黏著語。據此可以明確區分“粘”和“黏”的音形義和它的用法。
但是在實際使用中,人們往往回避使用“黏”字,不管是表示動作的“粘”,還是表示性狀的“黏”,習慣上都喜歡寫成“粘”,這是不規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第三冊《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有這樣的句子:
(9)……用松香、蠟和紙灰等東西把它們粘在一起。
(10)用粘性膠泥做成厚塊,刻上一個一個字,用火把泥塊燒硬。
其中(9)的“粘”表示動作,(10)的“粘”表示性狀,教材均寫作“粘”,未做區分。
有的文學作品也常把該用“黏”字的地方寫成“粘”。如:
(11)那時候張大民不愛說話,死淘死淘的。看著父親像氽丸子一樣的腦袋,靈魂突變,變成了粘粘糊糊的人。(劉恒《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小說月報》1997年第12期)
(12)羊母親沒讓它們馬上吃奶,先舔它們身上粘粘的羊水,再舔它們的背……(劉慶邦《梅妞放羊》,《小說月報》1998年第11期)
(13)她知道,歐陽如果不跟她粘乎她就受不了。(張莉莉《游戲人生》,選自《玫瑰之門》,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年)
(14)……手指立即被一種乳白色的粘液淹沒了。(徐小斌《雙魚星座》,選自《玫瑰之門》,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年)
把“黏”寫成“粘”,會造成“黏”“粘”音義相混;搞不清什么場合讀nián,什么場合讀zhān。我們常常聽到電視電臺播音員把“粘性”“粘土”誤讀成“zhān性”“zhān土”(其實這個“粘”應寫成“黏”,讀nián),將“粘信封”中的“粘”誤讀成nián;有一種語言叫“黏著語”,筆者見到許多語言學著作寫成“粘著語”,結果有人讀“zhān著語”,有人讀“nián著語。”其實《現代漢語詞典》只有“黏(nián)著語”詞條,無“粘著詞”詞條。
三、正確區分、規范使用“粘”和“黏”
既然“粘”“黏”已明確分工,我們應當規范地使用“粘”和“黏”。該用“黏”的地方一定要寫成“黏”。
“粘”“黏”分開使用,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可以使它們字音、字形固定,不會混同。只要是寫成“黏”,便讀nián,只要是寫成“粘”,便讀zhān(當然,“粘”用于姓時要讀nián。)第二,可以使“粘”“黏”字義基本確定,表動作義用“粘”,表性狀義用“黏”。這些優點可以促使“粘”“黏”用字規范。
顯然,上述例(9)到(14)中的“粘”都是表性狀義的,都應寫成“黏”,讀nián。“粘著語”也應該寫成“黏著語”。醫學上有一種叫“腸粘連”的后遺癥,一般讀“粘”為nián,常寫作“粘”,其實既然讀成nián,也應該寫作“黏”,即“腸黏連”。北京口語中稱“吸引(觀眾)”叫“nián住”,稱“小孩子依儇大人不肯離去叫“nián人”,也應該分別寫成“黏住”“黏人”,如“那個變戲法兒的黏住了不少人”“這孩子真黏人”(在北京口語中,“黏”還可以是動詞,參看陳剛、宋孝才、張秀珍編《現代北京中語詞典》,語文出版社1997)當然,有的文學作品做得很好,正確地區分了“粘”和“黏”,如王朔《看上去很美》(華藝出版社,1999):
(15)陳南燕的花棉襖和小辮子上都粘著雪粉像個小白毛女(王朔《看上去很美》)
(16)29號食堂的糖炸糕用香港國語講:很好味。……吃的時候粘在手心手背可以反復來舔。(王朔《看上去很美》)
(17)好像我們天天坐在樓道門口地上鋪張《人民日報》玩那些又臟又爛,摸起來黏手,洗牌也叉不開得用手一張張捻的舊軍用撲克。(王朔《看上去很美》)
(18)有一次方槍槍看見許子優趴在三樓陽臺上,以為是他弟弟許子良,一口黏痰飄下去,正落在他腦瓜頂那個白生生的旋兒上。(王朔《看上去很美》)
其中例(15)(16)的“粘”表動作,是動詞;例(17)(18)的“黏”表形狀,是形容詞。
有時,“粘”的動作義和“黏”的性狀義不容易區分,不太好確定到底用“粘”還是用“黏”。比如,是寫成“黏合”“黏附”,還是寫成“粘合”“粘附”?徐世榮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釋例》中是這樣處理的:“黏合”“黏附”是性狀與動作的混合義,讀zhān似亦可,但應寫為“粘”字(語文出版社1997年),這樣處理至少保證了“粘”“黏”音形義的統一。
《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5版在處理“粘”“黏”的意義時,仍沿用它原來的做法,即仍然把“粘”注為兩個音,讀zhān,動詞(見第1710頁);讀nián,同“黏”(見第996頁)。這樣,讀者會以為“粘”既然讀nián時同“黏”,當然也就可以用“粘”去替代“黏”了。《現漢》這樣處理,可能會引起“粘”“黏”音形義相混,應該考慮進一步規范。
(羅夠華,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丁加勇,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