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論
近幾年隨著春晚趙本山等人的系列小品《賣拐》《賣車》《功夫》的演出,“忽悠”這個詞迅速傳到全國各地,在報紙、電視及網絡媒體上隨處可見其影子,成為使用頻率極高的“詞語明星”。請看下面的例子:
(1)你被黑心廣告忽悠過嗎?(TOM新聞網,2006年8月2日)
(2)請拔打防忽悠熱線大忽悠招術全記錄 (博客網,2005年9月9日)
(3)陳水扁又在忽悠臺灣人民(海峽之聲網,2006年6月2日)
(4)忽悠了13億中國人的牙防組為何就死不認帳? (中國證券網,2006年3月23日)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忽悠”這個詞匯的基本意義,即“欺騙”的意思。“忽悠”應該說是近來出現的新詞新語,至于它為何作“欺騙”講,我們得進行具體的分析。
二、語義形式
從我們搜索到的用例來看,“忽悠”現今流行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欺騙;糊弄
這類意義用法主要是指坑蒙拐騙的欺詐行為或傳達虛假情況的說謊行為。例如:
(5)厲娜是不是真的忽悠大家了? (新浪論壇,2006年5月17日)
(6)誰在拿數字電視忽悠我們?(TOM科技日報,2006年7月21日)
(二)吹噓;勸誘
這類意義用法主要是指無中生有、不負責任的胡吹亂侃或企圖說服人的各種行為。包括說服教育、煽動教唆、廣告宣傳等。例如:
(7)吳敬璉別忽悠賤賣了 還是留給趙本山忽悠為好 (新浪論壇,2006年5月23日)
(8)房地產暴利的真相之:“忽悠”——宣傳中的帽子戲法(東莞日報地產沙龍,2005年12月6日)
(三)敷衍;應付
(9)我冷哼一聲:“老黃,別來這套,如果你有誠心,用得著讓大炮忽悠我嗎?”(龍的天空網,A種生存第一卷)
(10)YOYO等同于忽悠 春訓好似《十面埋伏》繼集(新浪網,2005年1月27日)
(四)恭維;奉承
這類意義用法主要是指言過其實地曲意奉承人的行為。例如:
(11)北大排名“亞洲第一”泰晤士報在忽悠中國人?(中華網,2005年11月4日)
(12)羅隊主帥輸球不忘“忽悠”:我們要向中國隊學習 (時代商報,2004年2月2日)
(五)利用;鉆營
(13)央視的“奇瑞之路”忽悠了誰? (中國蕪湖網 市民心聲,2006年3月16日)
(六)符號化的“忽悠”
這類意義用法也很普遍,例如有的人取網名叫大忽悠、忽悠王等等,又如忽悠網、忽悠公司、忽悠熱線等等。在這里“忽悠”并不具有任何實際意義,就像“我暈、郁悶”之類的說法,因為流行,常為追崇時尚的年青人所使用。至于它在東北地區怎么變成“騙人”之意的,要想弄清楚還真可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了。我們所佩服的,一是本山大叔生命不息“忽悠”不止的幽默感,二是古人造字時深遠的發展眼光。你看,“忽”雖然是個形聲字,但上面的“勿”表示不要或者沒有,下面是個“心”,翻譯過來就是千萬不可缺心眼,否則就會被“忽悠”。
三、語義、語法、語用分析
那么,“忽悠”是如何從一個使用范圍有限的方言詞匯轉化為一個全國通用的流行詞匯的呢?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它的用法和意義變得如此豐富的呢?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詞義演變造成新義
從詞義演變的角度看,“忽悠”的“欺騙”“吹噓”“利用”等意思都是“恭維”這一原有方言義的輻射引申。“恭維”是為了討好而贊揚,但這種贊揚往往是不切實際的、夸大其辭的,這就容易使人聯想到“吹噓、勸誘”;這種贊揚又是為了得到好處而進行虛假贊揚,換句話說就是采取某種不誠實的手段來達到某種目的,這當然就是“欺騙”。另外這種贊揚還是靠動動嘴皮就獲得好處的不誠實勞動,因而也是一種“利用、鉆營”。這樣在原有的意義上稍加擴展,就可以引申出這幾個新義。
(二)語法功能豐富形式
“忽悠”一詞不僅表現形式多樣,而且能與多種詞語搭配使用,具有較強的組合能力。“忽悠”既可以用作名詞,也可以用作動詞;既可以有作謂語,又可以用作主語、賓語甚至定語。既可以以“忽忽悠悠”“忽悠忽悠”等重疊形式出現,還可以與多種詞語靈活搭配使用。從詞類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動詞
可以做謂語中心語,可帶賓語,前可受狀語修飾,后可帶補語;還可以做主語、謂語、賓語。例如:
(14)也許我們老被微軟忽悠,在你不得不用的操作系統中,總是強迫塞給你一堆垃圾。(SMT之家論壇,2005年4月1日)
(15)前兩天出差到省城,本想在大城市的商場逛逛,不想,一不小心就遭遇了一場美容忽悠。(指間流沙,2006年4月17日)
(16)煤礦整頓 忽悠不得 (中華網,2006年2月18日)
(17)停止忽悠才是中國足球根本 (華夏經緯網,2006年6月2日)
(18)自打趙本山的小品《賣拐》紅遍大江南北后,“忽悠”就成口頭語很快流行開了。“忽悠”的本質是“不擇手段坑蒙拐騙”。(百度知道,2006年8月21日)
其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重疊式,例如:
(19)自娛自樂 忽悠忽悠 (天使之聲,2006年8月17日)
(20)歷史的車輪忽悠忽悠地轉到了今天,讓我們突然發現,如今已經是一個忽悠與被忽悠的時代了。(一家親網,2005年12月11日)
2.名詞
(21)今天為大家隆重介紹的“大忽悠”是曾經的好孩子馮小剛同志。沒錯,您猜對了,我被夜宴忽悠了。準確的...(天涯社區 電影眾評,2006年10月1日)
(22)人生就是一場大忽悠; 不是你忽悠它,就是它忽悠你!(小說天下網,2006年9月6日)
其實“忽悠”并不是一個新詞,而是賦予了舊詞以新的含義。忽,《說文解字》釋意:忘也;悠,憂也。《現代漢詞典》(2005年第5版)對“忽悠”的解釋是:“<方>晃動。”例如:旗桿叫風吹得直~|漁船上的燈火~~的。再查《漢語方言大詞典》(許定華、宮田一郎著),“忽悠”在方言中有三個義項:“①晃動(東北、晉),②恭維(東北),③迷迷糊糊(東北)。東北人常說“忽悠”,可他們口中的“忽悠”都有另一層意思,給人擺迷魂陣,使人神魂顛倒,忽忽悠悠的,最后落入設計好的“套里”,“大忽悠”也就成了花言巧語的大騙子的代名詞。例如:
(23)“大忽悠”就是“大忽悠”,這是沒的說的,之所以這么稱呼他,是因為他的嘴皮子功夫比本山大叔也差不到哪去。(博客網,2006年8月15日)
(24)“忽悠大師”遲早要毀掉東北人(天作出版網,2006年9月3日)
(25)“大忽悠”被足球“忽悠”了。 昨天,面對五十余名特地從鞍山趕來的球迷,趙本山突然表示自己已經有點力不從心,如果今年年底不能解決遼足的問題,他會選擇退出。(搜狐體育,2006年2月7日)
(三)語用優勢促成流行
從語用層面上看,“忽悠”一詞有其它相當詞語如“欺騙”“吹噓”等無法比擬的優勢。首先,“忽悠”更新穎,更時尚。語言運用有趨新、求變、從眾的心理特征。“忽悠”一詞流行前只是個方言詞匯,不為東北方言區以外的人熟悉。當人們正對“欺騙”“吹噓”等爛熟已久的詞失去新鮮感,卻又苦于找不到更新奇的表達方式時,“忽悠”的出現無疑具有更強大的吸引力。前段時間討論過的“大使”“直通車”“郁悶”等詞的流行也有同樣的原因。
其次,“忽悠”詞具有更豐富的涵蓋力和更強的表現力。從語用的角度看,表達同樣的意思用“忽悠” 可以傳達其他詞語所不能傳達的意蘊,具有更佳的表達效果。“忽悠” 雖不是趙本山小品催生的新詞,但它的流行卻源于小品的加工。小品主題的嚴肅性和形式的詼諧性賦予了這個詞同樣豐富的語用色彩, 使它在本身意義之外實現了嚴肅性與詼諧性的統一。因此它既可以用于嚴肅認真的正式場合中,又可以用于輕松活潑的口語表達中。又因為背后有為人熟知的小品故事作為后盾,它用在正式場合中顯得更加嚴肅,更具有警世性;而用在口語表達中則顯得更加幽默,更具有調侃性。“忽悠”一詞常出現在新聞標題中, 也就是因為它豐富的涵蓋力和超強的表現力正好滿足了新聞標題追求文字的簡潔、醒目和信息量最大化的需求。上面所引的大部分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
四、結語
“忽悠”的嬗變首先應歸功于電視喜劇小品這一大眾藝術形式。在趙本山的忽悠系列小品中, “忽悠”不再是方言詞的“恭維”“只說好聽的,不干實事”和“迷迷糊糊”的意思,而是指“不干實事,用謊言(或花言巧語)把人弄得迷迷糊糊,暈頭轉向。然后達到算計他人的目的” 的這樣一種行為,或指樂于此道、諳于此道的人。喜劇小品將方言詞的幾個義項加以組合,賦予了“忽悠”一詞原本沒有的“欺騙”和“騙子”的概念義和這一表達形式所特有的東北俏皮話的俚俗、詼諧的色彩。喜劇小品這一挖掘詞語的表義潛質和語用潛能的創新之舉,使一個原本普通尋常的方言詞大增其色,廣為流傳。
方言詞“忽悠”的流行給了我們兩個啟示:其一,一個語詞從出現到普及流行決不是偶然的,它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與人們的語用心理息息相關;其二,在語言的動態應用中,詞語的含義往往比詞匯角度的解釋要豐富得多,而發掘語言的潛質,創新語詞的用法,正是人們“喜新厭舊”的本性在語言運用中的表現。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1999.
[2]許定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中華書局,1999.[3]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05.
[4]周一農.詞匯的文化蘊涵[M].上海三聯書店,2005.
(胡 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