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北京申奧成功后,“漢語熱”在全球不斷升溫,每年來華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留學生持續增加。比如韓國,由于近幾年中韓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兩國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許多韓國人學會漢語后會更容易找到工作,漢語水平考試的成績,已經成為許多韓國大企業用人及升職的標準之一,每年有大量的韓國留學生涌入中國大陸學習漢語。
在這種形勢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學語文老師也投身到對外漢語教學事業中,無論是專職還是兼職教留學生漢語,對中小學語文老師來說都是一個挑戰,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教留學生的親身體會談一下:第一語言教學經驗的負遷移,溝通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怎樣與留學生進行有效溝通。
一、第一語言教學經驗的負遷移
第一語言教學即母語語言教學,通常指在中小學階段進行的語文教學。中小學語文老師所從事的就是第一語言教學。第二語言教學主要指外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就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這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語言教學,第一語言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讀、寫等語言能力。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則要從教學生從最基本的發音、說話開始,從教最基本的言語能力開始,培養留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目的就是為了交際。所以第一語言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無論在教學內容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學語文老師需要分清這二種語言教學的不同,這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關鍵。
筆者曾經做過六年中學語文老師,自恃教學經驗豐富,認為教留學生肯定沒問題。但是教過他們之后,我才意識到教中國學生和留學生完全是兩碼事,相反,這六年的工作經驗倒造成了很多負遷移:對象感不強。
開始教留學生我代的是一個中級班的寫作課,韓國學生居多。我記得第一次課我先簡單地介紹自己,點完名后就開始按部就班地像中學一樣講起了課文內容。課文是一則新聞報道“長江西陵峽發現群猴”,我給他們補充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的頭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講了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過程、結果),又詳細講解了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講完后做練習。我估計留學生被我忽悠地云山霧罩,本來寫作這門課是留學生最頭疼的,經我這樣高難度地講解,他們肯定覺得更難學了。我現在反思第一堂課應該這樣上,講寫作的重要性以引起他們的重視和興趣,然后講一下如何提高寫作即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來增強他們的信心同時也對我產生信任。然后,讓他們每人寫一篇自我介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學習漢語的經歷如:以前是否學過漢語,水平如何,存在什么問題,今后的希望和打算等;興趣愛好與性格特點;自己在新環境中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初步感受等。借此我能既能了解學生又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寫作水平,然后對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
還有我在教留學生時,常常無意識地高估他們,我教他們肖像描寫時,課后有個肖像描寫詞表,有道題是根據這個表來填空,我本以為有了這個常用詞表,填空是根本不成問題的。沒想到問題出現了,留學生問我:“老師,‘皺紋’是什么意思? ‘松弛’‘溫柔’是什么意思?”我才意識到壞了,我又把他們當作中國學生了。
這些充分表明了我對第二語言教學特點認識得不足。有第一語言教學經驗的老師,常常習慣于用復雜的語言解釋簡單的問題,對象感不強; 對留學生的漢語水平認識不夠,常常高估他們。可見教學中使用最簡單的詞匯和句子,并盡可能地了解學生是從事第二語言教學的一項基本功。
二、溝通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教中學時,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不太多,通常不是班主任的老師上完課就走人,而教留學生交流很重要。留學生背井離鄉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生活上、文化上都需要適應,很不容易。他們一般個性自由,性格活潑,喜愛交際,喜歡輕松愉快的學習方式,更喜歡像朋友一樣的有趣老師。如果要得到他們的認可,要把課堂氣氛調動起來,老師一定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并和留學生有足夠的交流。
這一點我開始做得不夠,我太把自己當老師了,有意和留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課間很少找他們聊天,甚至他們的名字有時我都記錯。后來一件事對我觸動很大,一天下課放學后,我跟他們互不搭訕地出去,正好遇到上個學期教他們寫作的老師,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和前寫作老師熱情地打招呼,默契地開玩笑,非常地親熱。舉個例子,其中我們班有個日本學生叫加富和喜子,我提問她時,都一本正經地叫全名。而那位老師卻親切隨便地喊她“加富”。說心里話,看他們打成一片的樣子,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甚至有些嫉妒。
后來,我打聽到那位寫作老師特別受學生歡迎,她上的課堂課氣氛十分活躍,留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非常快。私下,我內心進行了深刻地反省,深深地認識到溝通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而且在和留學生溝通時,不要局限于課堂,不要吝嗇課下跟學生多接觸,對外漢語老師不能只埋頭教學,而忽略了跟學生“培養感情”。況且留學生不只是對漢語感興趣,也喜歡多跟中國老師聊天,了解平常人的生活和想法。
以后上課我就有意識地加強了和他們的交流,看到他們不舒服我就上前噓寒問暖,關懷備至。課間,也有意識地和他們多聊天,增加彼此的感情。以下三件事可以證明我為了有效地和留學生溝通,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做出的努力。
第一件是為建立感情和便于溝通吃韓國菜,看韓國電視劇。我代那個班大部分都是韓國學生,為了和他們交流起來有更多話題,我特意吃了很多韓國菜,像什么“大醬湯”“紫菜包飯”“泡菜”“烤肉”等等。說實話,味道并不怎樣,吃來吃去我還是最喜歡中國菜。然后我又硬著頭皮看了幾部韓國電視劇像《冬季戀歌》《浪漫滿屋》等,知道了兩個大帥哥“裴勇俊”和“Rain”,不過我還是最喜歡美國電視劇如《越獄》《欲望都市》等。
第二件是有一位韓國女孩要提前回國,班長在我課上提議:“能否第二節課不上”,大家聊聊天,向她告別一下?因為要占用一節課的時間,而且還有內容我沒有講完,所以被我拒絕了,但我提議最后留出一刻鐘的時間,大家做個口頭作文向這位女生話別,沒想到效果特別好,每個人都說得非常真誠,有些同學被這種離別情緒感染得淚,最后大家都達成共識,相聚時要珍惜,要多溝通了解,否則大家各奔東西后,會十分后悔。
第三件是講“把”字句,“把”字句是漢語一種特殊的句型,留學生學起來難度很大,比較難掌握。這個句型具有對某事物處置的功能,很有實用性。一些說明性的文字如:產品的制作過程、使用方法等經常用到這個句型。在講完這個句型后,我想怎么能輕松又快速地讓他們掌握呢?我跟他們的聊天時了解到有一個韓國女生非常善于做菜,同學們周末經常到她家聚會。于是我就讓她給大家介紹一個她拿手的好菜,她非常興奮地講了制作“ 糖醋里脊”的過程,當她有表述不清的地方時,我就盡量引導她用“把”字句。學生們聽得很認真,有的甚至面露饞相,連我都聽得肚子咕咕直叫。所以效果特別好,大家既知道了這個句型的用處,又勾起了他們的食欲。
筆者在第二語言教學經歷中,深深地體會到這是一個不同于第一語言教學的全新工作,對外漢語老師要像中小學老師那樣生動風趣地講課,但又不能把留學生當小孩子看。他們通常都是大學生,年齡一般都在十八歲以上,有的甚至是退休以后來學漢語的。所以,要和他們建立一種成人式的朋友關系,千萬不要板著面孔一幅教育人的架式。只有多溝通、多交流,增強對象感和互動意識,才能嫻熟地駕馭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寄洲崔永華《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
[2]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 羅青松 《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
[4] 楊立真《把握對外漢語教學特點做合格的對外漢語兼職教師》[J](《教育藝術》2006年6期)
(薛亞青,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