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最大變化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這種角色如何扮演,直接地反映在教師課堂語言的變化上。透過教師在課堂上語言的變化,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教師觀念上的巨大轉變。
一、由指令式的語言向商討式的語言轉變
以往的教學,教師把教案當作教學活動的軌跡,教學中不容離開這條軌跡運行,該問什么,該如何作答,事前都作了精密的編排,教學過程無非是把這種程序演繹一遍,教師決不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課堂用語也就是對學生發(fā)出某項指令:“某某請同學把課文讀一讀,下面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同樣是要學生讀課文,現(xiàn)在老師會這么說:“誰愿意把課文讀一讀?想不想看看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雖然只是加了“愿不愿意”“想不想”之類的話,但教師是以商量的口吻對學生說話,讓人感覺得了師生之間的平等,感收到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二、由評判式的語言向建議式的語言轉變
過去,教師像裁判,學生的意見有分歧誰說了算?——老師。老師說對,那準沒錯;老師說錯,那就是錯了。對與錯的評價標準基本上是教學參考書中的標準答案,學生也習慣于教師的這種師道尊嚴,別無二話,只有無條件地服從。現(xiàn)在,教師不但尊重學生的獨到見解,除了不輕易表態(tài)或不過早地作簡單的對與錯的評判外,還在評價的過程中夾雜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不斷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如:要是你說話的聲音再響一點會更好,來,試一試。誰還能從不同的角度說一說?老師覺得你如果把XX這個詞換一下會更確切。
三、由灌輸式的語言向引導式的語言轉變
由于強調以知識為本位的課程目標,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往往對學生直接灌輸一些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讓學生走獲取知識的捷徑,這也無可非議。但隨著對語文課程功能的認識,教師更加關注三維目標的落實,由重結果轉變?yōu)橹剡^程,關注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參與、思考、探究、發(fā)現(xiàn)。因此,教學中更多地出現(xiàn)了“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為什么這樣想”之類的話。下面請看一位教師在教學《操場上》一課時,其中對分類環(huán)節(jié)的兩次不同處理:
第一次,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文中的6個詞組:
打球 拔河 拍皮球
跳高 跑步 踢足球
提示學生:這些活動有些是用手完成的,有些是用腳完成的,想想可以把這些詞分成哪幾類?
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全班幾乎所有的小組都把這些詞語分成了兩類:用手的一類,用腳的一類。接著,老師就利用這一點,很快地引導學生得出這兩類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
第二次,教師引導學生說:我們在數(shù)學課上學過分類,現(xiàn)在老師想請小朋友也來給這些詞語分分類,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但要說明分類的理由。結果學生中出現(xiàn)了以下的分類:第一組學生:我們把“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分成一類,因為這里都有一個球字,剩下的沒有球字的分成另一類。第二組學生:我們是把2個字的詞分成一類,把三個字的詞分成另一類。第三組學生:我們發(fā)現(xiàn)打球、拍皮球、拔河,都是用手活動的,分成一類;跳高、跑步、踢足球都是用腳活動的也分成一類。
第一次教學,老師讓學生分類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漢字的規(guī)律,為識字服務,所以,老師的主觀意識、灌輸式的語言制約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習的結果步調一致。第二次教學,老師以發(fā)展學生思維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自由探究發(fā)現(xiàn),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出現(xiàn)了多種學習結果。這種學習成果的取得歸功于老師的課堂語言:只有引導和啟發(fā),沒有強制與灌輸。
四、由統(tǒng)一式的語言向開放式的語言轉變
傳統(tǒng)的教學由于考慮學生的因素少,教師往往會對學生作整齊劃一的統(tǒng)一部署與要求,學生沒有選擇學習的權利,有些教師甚至規(guī)定學習課文“五步曲”之類的做法,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都作了硬性的規(guī)定。沒有自主就沒有開放,沒有開放就沒有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活力。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生動場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有一次,一位教師讓學生識記“喜”字,由于老師平時比較注意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因而學生的發(fā)言五花八門,有的分析字的部件,有的編了口訣“十粒豆豆入口喜”,有的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說在新婚的家庭里處處見到紅雙喜,有的組詞:喜事、喜歡、喜洋洋。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課堂語言在發(fā)生著顯著的變化。要真正發(fā)揮教師語言的組織、導向、激勵作用,除了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外,還要苦練教學基本功,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還要積極鍛煉自己的教學機智,使教學語言更富魅力,使教學方法更趨成熟。
(張永震,曲阜市章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