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方案》自1958年公布施行至今,已經四十八年了。經過這幾十年的推廣,它不但在國內各個行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與應用。但是《漢語拼音方案》在運用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下面就《漢語拼音方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個人的看法和修改意見:
一、“字母表”部分
首先,字母名稱音應由漢語拼音代替注音字母。注音字母是中國第一套由國家正式公布并且在中小學普遍推行過的拼音字母,它對于識字教學和讀音統一有過一定的貢獻,但它已完成其歷史使命,如今除臺灣省外,我國其他地方的人學習漢語拼音基本上都已不用注音字母,絕大多數的人已不知注音字母為何物,更不用說它的讀法了。所以,注音字母讓位于人們熟悉的漢語拼音才是明智的選擇。當然,為了方便臺灣省同胞學習使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對照,也可以讓注音字母與漢語拼音并存。另外,教學中應加強字母名稱音的教學,因為學生受呼讀音尤其是英語字母讀音的沖擊,讀漢語字母時往往非常尷尬。
其次,去掉表下關于v的說明文字。因為v也要用于拼寫漢語,這將在韻母表修改意見部分進行詳細說明。
二、“聲母表”部分
聲母表在兩個方面需進行修改。
(一)刪掉其中的注音字母,代之以國際音標(注音字母應與字母表部分修改辦法相同)。這樣改后,一方面更能反映聲母的實際讀音,另一方面更利于國際交流。當然也不必擔心國人學習上的困難,恰恰相反,隨著英語學習的加強,比起注音字母來,人們對于國際音標要熟悉得多。
(二)刪掉表下關于zh 、ch、 sh 省寫的說明文字。zh 、ch 、sh 的省寫形式由于其手書時影響連寫,且不便于鍵盤和印刷中運用,實踐中很少有人使用這一規則,也沒有哪一本字詞典使用過,這一條規則實際上是多余的。
三、“韻母表”部分
韻母表應是修改的重點。
(一)刪掉注音字母,代之以國際音標。(理由同“聲母表”部分)
(二)增加韻母ê、er、–ⅰ[]、–ⅰ[],讓韻母表實實在在地包括39個韻母。韻母ê雖然較少單用,但它在字母名稱音中的使用卻相當廣泛,應在韻母表中給以應有的地位。er、–ⅰ[]、–ⅰ[]放在韻母表中,還可以減少表下的說明文字,使漢語拼音方案輕裝上陣。
(三)改ü為v。由于加符字母在書寫、印刷、鍵盤輸入等方面的不便,漢語拼音方案中加符字母使用較少,只有ê和ü兩個字母。《漢語拼音方案》對這兩個字母的處理辦法是:ê單用時寫作ê,和ⅰ、ü相拼時省略附加符號;ü行的韻母跟j、q、x相拼時省略附加符號,跟n、l相拼時附加符號不省略,零聲母音節中省略。這樣處理雖然盡可能避免了附加符號帶來的不便,但同時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弊端,也給學習者帶來了不少的困難(尤其是ü)。請看小學生為了記住ü上兩點省略的規則而采用的辦法:有幫助分辨的兒歌“小魚(ü)小魚(ü)有禮貌,見了j、q、x忙脫帽?!庇性黾佑洃浀耐捁适拢骸耙惶煨◆~(ü)到j、q、x家里去玩,……忘記了帽子。”這無形中加重了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再聽聽有些學生的讀法:“j-u(烏)—ju(居),q-u(烏)—qu(區),x-u(烏)—xu(虛),j-u(烏)-e —撅,j-u(烏)-ɑn—捐……” 實在讓人不忍卒聽。這哪里是拼音,明明是“音拼”(根據漢字的讀音而硬行拼合)嘛! 而這里的u、ü不分,又導致了一部分學習者在以后進一步學習中的困難,如:在分析韻母結構時常常會混淆u和ü。
總之,改ü為v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1.提高了拉丁字母的使用率,“盡字母全用”。字母表中的v 其實是一個閑置字母,如果借v來替代ü,正好發揮了其作用。2.避免了附加符號帶來的諸多不便和因省略ü上兩點而給學習者造成的干擾。3.鍵盤輸入與拼音一致。在鍵盤輸入中,語委明確規定“凡是漢語拼音方案中規定可以省略ü上兩點寫成u的,在通用鍵盤上用鍵位u表示;不能省略兩點,仍需寫作ü的,在通用鍵盤上用鍵位v替代表示。” 改ü為v可一勞永逸。
可能人們會說,v在拉丁文中是輔音字母,怎能讓它來充當元音ü呢?這也是以v代ü的最大難點和阻力。但我們認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不應過于拘泥,字母只是符號而已,一個字母讀什么樣的音并不是先天賦予的,而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約定俗成的(正如人或事物的名稱一樣)。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字母的讀音重新進行約定(注音字母不也使用了幾十年,而后我們又重新約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嗎?)。當然,我們制定拼音方案應盡可能遵從國際習慣,但在中國人設計自己的拼音方案之初,現代語言學的開拓者、奠基者趙元任就指出:“不能全顧到中國人學外國言語或外國人學中國言語的便當與否?!?(《國語羅馬字研究》)為字母定音應為自己“永久的應用”考慮,因為漢語拼音方案畢竟是拼寫普通話的拉丁方案。實際上,漢語拼音方案在這方面也有許多大膽之舉:如b、d、g,它們本是表示濁塞音的字母,在漢語拼音方案中卻用來表示不送氣的清音;又如j、q、x的讀音,也是或引申,或借用……既然漢語拼音方案已在許多方面突破陳規,而改ü為v又有無窮的便利,所以不能一味苛求是否符合拉丁字母的讀音習慣,也“不能顧忌到學理上的不準確”,無兩全之策,只好舍彼而求此。至于由此給外國人學習漢語時帶來的不便,那是應該向他們說明這種讀法的理由,并在教學法上多加注意多想辦法的。
(四)改iou、uei、uen為i(o)u、u(e)i、u(e)n。由于iou、uei、uen中間的元音都有弱化現象,其音值近似于iu、ui、un,省寫韻腹有其合理性,《漢語拼音方案》在韻母表中采用了“國羅”的寫法寫成iou、uei、uen,在實際拼寫中則繼承了“威妥瑪”和“北拉”的傳統寫作you、wei、wen(零聲母音節中)或省寫成iu、ui、un(同輔音聲母拼合時),這使韻母表中的iou、uei、uen只成為一種理論上的寫法,而在實際運用中永遠也不會出現。既然如此,筆者認為將韻母表中的iou、uei、uen改為i(o)u、u(e)i、u(e)n可能效果更好一些,人們從韻母表中就可以直接看出它們的原始形式和省寫形式,進一步學習者分析音節結構時也易于掌握。
(五)增刪說明文字。對韻母表作了以上修改后,表下的說明文字也要相應進行改動,可分以下幾點表述:
1.韻母er用作韻尾的時候寫成r。例如:“花兒”拼作huar。
2.韻母ê在構成復韻母iê、vê的時候省寫成ie、ve。
3.韻母iou、uei、uen在零聲母音節中不省寫,i、u按隔音規則第二條改寫為y、w。
原來的第四條規則改放在第五部分的隔音規則中,第六條關于ng的省寫規則刪去,它跟zh、 ch、 sh的省寫形式一樣并未通行,屬多余。
四、“聲調符號”部分修改意見
本部分應增加兩條說明。
(一)聲調符號落在i上面的時候,省略小點。
(二)路標、商標、書刊封面等上面的拼音可以不標調號。
這兩點作法其實已在拼音實踐中廣泛通行并得到公認,所以方案應補上。
五、“隔音符號”部分修改意見
首先,應改“隔音符號”為“隔音規則”。
其次,分兩條規則來表述:
1.ɑ、o、e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后面的時候,用隔音符號“’”隔開。例如:皮襖pi’ɑo ,超額chɑo’e。
2.在零聲母音節中,ⅰ和v(原ü)起頭時要用隔音字母y,u起頭時要用隔音字母w。v(原ü)行的韻母,前加y。例如:愉悅yvyve。i行、u行的韻母,只有一個元音時,前加y或w,如多于一個元音則改ⅰ為y,改u為w。例如:武藝wuyi,藥丸yɑo wɑn 。
ɑ、o、e開頭的音節中隔音符號的運用之所以刪去“如果音節的界限發生混淆”,是因為人們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往往放寬了隔音符號的使用范圍,ɑ、o、e開頭的音節,只要與前面的音節相連時,不管兩個音節的界限是否清楚,都用隔音符號分隔開。例如:hé’ǎi (和藹),不寫作héǎi ;hǎi’ōu(海鷗),不寫作hǎiōu;cǎo’àn(草案)不寫作cǎoàn。
y和w用在一些零聲母音節中,充當的是隔音字母角色,起分隔音節的作用,使音節的界限清楚,所以放在隔音規則中和隔音符號“’”一起更便于說明用法。
綜上所述,修改后的漢語拼音方案如下:


(三)韻母表
1.韻母er用作韻尾的時候寫成r。例如:“花兒”拼作huar。
2.韻母ê在構成復韻母iê、vê的時候省寫成ie、ve。
3.韻母iou、uei、uen在零聲母音節中不省寫,i、u按隔音規則第二條改寫為y、w。
(四)聲調符號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ˉ ˊ ˇ ˋ
1.聲調符號標在音節的主要母音上,輕聲不標。例如:
媽mā麻 má 馬 mǎ 罵mà嗎ma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輕聲)
2.聲調符號落在i上面的時候,省略小點。例如:衣yī
3.路標、商標、書刊封面等上面的拼音可以不標調號。
(五)隔音規則
1.a、o、e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后面的時候,用隔音符號“’”隔開。例如:皮襖pi’ao ,超額chao’e。
2.在零聲母音節中,ⅰ和v(原ü)起頭時要用隔音字母y,u起頭時要用隔音字母w。
v(原ü)行的韻母,前加y。例如:愉悅yvyve。
i行、u行的韻母,只有一個元音時,前加y或w,如多于一個元音則改ⅰ為y,改u為w。例如:武藝wuyi;藥丸yaowan。
還可以增加“拼寫規則”部分,因為漢語拼音方案是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的方案。
以上筆者就使用和教學《漢語拼音方案》時的疑惑和困難從增、刪、改三方面提出了修改意見,并以此求教于方家,以期《漢語拼音方案》更加完善,在人們學習漢語的過程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理嘉等編著.現代漢語專題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2]邢福義主編.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胡吉成.談談<漢語拼音方案>問題.中央電大2004年9月15日網上教學輔導文章。
(馬玉萍,甘肅渭源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