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Blog),可以說是近兩年來出現頻率最高的流行詞匯之一,其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能為所有人提供一個平等、暢通的話語空間。由于博客的日益流行,一些網站也針對求職者推出了求職博客,倍受年輕人喜愛。年輕人的想法總是奇妙的,簡簡單單的簡歷已經不能滿足他們想在求職大軍中凸現自己的“證明書”。于是多彩的博客成了年輕人的新寵。在求職的時候,將自己的博客地址留給招聘單位,在博客中用文字、圖片、Flash、視頻立體地展示自己,讓單位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生活、興趣、經歷、思想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對于利用博客來求職的新潮方式是否真正能成為自己成功就業的砝碼,我們不妨一分為二地來看待。
首先,互聯網在中國的大范圍普及為HR瀏覽求職博客提供了便利條件。通常招聘會上用人單位與應聘學生之間只有很短的交談時間,如果自己只提供普通的簡歷,很難給用人單位留下深刻印象。求職博客則能對簡歷起到一個很好的補充作用,很多求職博客上都會有學生的獲獎證書電子版、發表的作品甚至心情日記,在簡歷上鏈接到自己的博客地址,可以使招聘方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有利于自己在篩選簡歷這一關勝出。
其次,求職者在使用博客求職的過程中一定要慎重。相對于那些有著相對豐富經驗和專業性較強的人來說,博客或許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而對于一般學生來說,則很可能將自己弱點暴露于早已練就火眼金睛的HR面前,不但不能起到幫助自己就業的作用,很有可能拉自己的后腿。所以說,如果自己的素材不是很豐富,一個徒有其表的博客還是不要輕易地展示在招聘方的面前。
再次,互聯網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博客就如同公開的日記本,個人的隱私很容易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發覺。先不說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桃色新聞就是最先被人在博客中披露的,求職博客沒成為求職成功的好幫手,反而遭人恥笑的人已不在少數。近日,就有一名大學生在自己的求職博客上,公然爆出了自己在大學經歷的多次戀愛,并希望通過自己的“求愛史”吸引用人單位的眼球,最終實現就業的目的。然而事與愿違的是,這份博客沒有引來“伯樂”的青睞,反而招來了網上的一片罵聲。美國的一些大學已經開始告誡自己的學生,小心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布隱私,因為這些很可能在將來求職時被公司打探到,從而成為自己就業的絆腳石。
最后,求職博客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自己就業,求職博客的目標對象是那些將來可能成為自己雇主的公司。那么,在中國現階段,企業是怎樣看待求職博客的呢?據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的調查顯示,有43%的用人單位選擇去看求職者的博客,而57%的用人單位選擇不去看求職者的博客。大多數用人單位表示“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看求職者的博客”。20%的用人單位認為求職者博客內容“不可信,太做秀”,還有6.03%的用人單位反感有博客的求職者。據統計,HR在挑選簡歷的時候平均每份簡歷的瀏覽時間只有20秒,也就是說,HR更注重簡歷上與工作相關的學歷、相關工作經歷這些“硬件”,并且許多用人單位在用人時,并非傾向于個性化的另類求職者,他們可能更需要一些腳踏實地、穩重實干的人才。
所以,提醒那些準備求職和正在求職路上的大學生,在選擇求職博客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如果選擇了求職博客,那么在博客的信息中盡可能體現與工作相關的技能、知識和相關經驗,少一些是非的評論。同時,要認清加強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的鍛煉才是硬道理,博客再好也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