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考研?千萬次地問
考研是一個與“輝煌”有關的話題。曾幾何時,不少人因此走上了科研探索之路;不少人借此改變了人生的軌跡。研究生教育的經歷,使知識得到深化,使技能得到拓展,使高級專門人才在層次階梯上又一次提高。考研,如同“天之驕子”再插上一雙翅膀,天為之再高,海為之又闊。正因為此,考研是輝煌的。無論付出了什么,只要憧憬著那一份輝煌,就會引無數學子競折腰。雖然很多人為考研付出了這樣或那樣的努力和代價,甚至經歷了挫折,一旦金榜題名,學成高就,一切就都不在話下。但是,當人才市場上擠滿了求職的碩士、博士,當研究生學位已經不再普遍稀缺的時候,該不該選擇考研就開始成為一個問題。僅用“要不要考研”這個短語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就能找到相關網頁7萬多篇。說明這個問題已經是“千萬次地問”了。新浪教育頻道的一篇原創文章的題目分外醒目:到底要不要考研——致仍在掙扎的朋友們??佳校呀浹葑兂汕О偃f學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生長痛現象,生長雖然義無反顧,可是考研卻是一個抉擇,還是不得不一遍遍地問。
不考研,那也沒什么
考有考的收益,不考也有不考的實惠。所謂機會成本誰又能總是魚與熊掌兼得!考不上的、沒有考的也不必為自己的選擇或者際遇而說考研很“酸”。誠然,本科畢業直接讀研究生,算是學業生涯最簡捷的升級,被多數人認為是人生設計最自然的可選方案。一般情況也被認為是最佳方案。其實,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豈不見報載“高職畢業生求職受寵” “研究生爭報中學教師崗位”,有著兩三年的實際工作崗位的打拼經歷,如今已進入企業中高層序列的大學畢業生,豈不暗自慶幸自己的先見之明。君不見許多企業為自己的高管和業務骨干提供學費讀MBA、工程管理碩士、軟件工程碩士,拿著工資、帶著問題,學以致用。學習中優勢倍顯,甚至風光無限。他們大可以慶幸。自己不像那些揣著高學位證書而因沒有實踐經驗被企業拒之門外的碩士、博士們。作為一個曾經考研并從名校畢業的過來人,我不止一次地比較過我的幾撥讀過和未讀過研的同學們的職業經歷,得出的結論讓我自己都感到心理不平衡:不考研,那也沒什么。有時候甚至覺得讀過研的人反而為自己加了一層限定,很多事情我們是不好去干的,我們是“高層次人才”,我們是有專業的,我們是搞科研、做學問,我們……起點高,可是跑到最后,以成功的尺度、創新的尺度來評判,我們未必占先。
考研,經歷的一種方式

考研和讀研在今天看來,都是學涯和生涯經歷的一種方式。曾經的研究生教育是在金字塔的頂端,是塔尖。塔尖是塔身的小部分,是相對稀缺的。只有極少數人,經過層層選優才能獲得這種機會。而今隨著招生數量的擴大,大量的學子都有機會讀研究生了。人才市場上,研究生的求職競爭越來越激烈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嫉蒙?,學得好,畢業以后能夠充分發揮才能,從事理想的工作,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也獲得豐厚的回報當然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墒牵绻行掖еT士、博士學位卻不幸職場蹉跎,那也正常,因為畢竟高層次學歷教育越來越普及,而且學歷教育并不能給我們職業生涯所需要的一切知識和技能。大學后教育——泛指大學畢業后各種各樣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呈現多樣化趨勢,直接考研、工作后再考研,MBA、EMBA、工程碩士等形成了一個層次化體系。這也可從法律和醫學兩個行業的職業資格與學位關系看出個端倪。大學畢業后考研只能說是一種個人學涯和生涯設計中的普遍性的選擇。但這一定是數種選擇之一,而不是全部。更確切地說,考研最終拿到碩士甚至博士學位,已經不能作為人生的目的,而是一種經歷,也可以說是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一種手段。
幾年前《北京青年報》就刊登過報道《京漂四年為考研》,講的是新疆姑娘常彥靈奔赴北京,立下壯志“一年不行兩年,兩年不行三年……”,邊打工邊自學,就是為圓考研夢。《中國青年報》也曾報道貴州三位下崗青年,歷經四載寒窗,終于金榜題名考取了研究生。在北京,由于“考研一族”的存在,大學的周邊房屋特別緊張,北大清華周邊的房屋出租已經發展到床位出租。而現實是社會用人體制完全市場化的背景下,研究生只能是一種學涯經歷。在人力資源市場上,還是一張站票。要想入座還要排隊,只不過對有些職位靠前一些,還有些職位靠后一些。有些隊列研究生有優勢,碩士以下學歷免談。可還有些職位卻是職高畢業生更吃香。人往高處走,而研究生一定是高于本科生的。這就是我們的思維定勢。其實,在市場面前,學歷并不總能兌現價值,甚至常常兌現不了。因此有人在為新疆姑娘常彥靈們的拼搏和毅力叫好的同時,清醒地問到:“這樣做的機會成本是不是大了點呢?”答案只有一個,那是一種經歷。一段生活經歷的選擇。
考研,我們為什么
學無止境?;畹嚼?,學到老。更不要說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儒家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雖然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的說法已經距社會現實漸行漸遠。但是再怎么說,學習都不會是錯的。大學畢業,干什么去?簡捷、自然的選擇就是繼續讀書!這也正是我們當前的教育體制中精英人才教育設計的誘導策略。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明擺著的。如果誰問我“要不要考研”。我脫口而出“要的”!雖然回顧自己的考研讀研經歷,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的話,我會說“不了”。我是工作一年后考的研,還轉換了專業。假如我沒有考研,也許就會和新疆姑娘常彥靈一樣,那會成為一個夢,無論在現實,還是在夢里,我會一次又一次地追問,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去追尋。就像我父親一生中都想讓我有一個博士頭銜一樣。因此,如果條件允許,如果有機會,如果衡量機會成本還劃得來,如果來不及或者沒有辦法衡量機會成本,如果你真的喜歡學習生涯,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就業打算延緩一下就業壓力,如果你的學業需要深造,如果你的家人迫切期望,如果畢業后你無從選擇,如果你打算以高學歷加薪,那就考研吧!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考研是最便捷的選擇,也是眼下決策成本最低的選擇。這一連串的如果,就是我們考研的理由。
研究生還是要考的。研究生教育機會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曾經是稀缺的。即便稀缺程度不如以前,如今還是相對稀缺的。有一張圖表相當能夠說明問題(見下表)。

通過對美國人教育背景和收入的比較,我們發現,2005年研究生畢業平均工資是大學畢業生的1.2倍。中國的情況是研究生畢業的平均工資遠高于大學畢業生。作為一種現實的考慮,研究生教育投資還是有利可圖的。如果還需要一點忠告的話,我們建議在決定考研之前,考慮你的家庭經濟情況,如果確有困難可以考慮貸款,也可以等工作以后再找機會;考慮你到底喜歡什么專業,讓專業選擇盡量符合你的職業生涯規劃,以便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考研得與失,機會成本分析
實際上,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問題,考研與否這是一個選擇問題,是大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方案選擇,選擇的依據就是機會成本的衡量。機會成本又稱擇一成本,是指在經濟決策過程中,因選取某一方案而放棄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價或喪失的潛在利益。比如你有一塊錢,可以乘坐巴士回家,也可以走路回家,而把這一塊錢買一斤柑橘吃掉。既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考研也不例外。《中國青年報》曾以“考研要花多少錢?”為題作過一個調查:一個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考研費用一般在2000~4000元之間。在職考研者的花費也不會少于這個數字。加上誤工費、交通費等,估計還要高一些。如果第一次考不取,這次的考研費就自費了??紟状芜@筆費用就要增加幾倍。而在考研期間,如果用來工作的話就可以掙錢,掙的錢越多,考研的機會成本就越高。其實,考研的機會成本并不只是直接的經濟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時間方面,考研者的時間成本都大干其直接用于考研的時間。考的次數越多,時間成本也越大。
考研的機會成本中,最不能確定的就是機遇機會。可能是就業機會,也可能是提升機會、創業機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爾·蓋茨了。看到機會,他停止了學業,而不是復習考研。旁邊有一個家伙不斷地攛掇他,趕緊開始吧,不然來不及了。還好,比爾·蓋茨選擇了創業,不然可能就沒有了今日的微軟。那么考研是不是都錯過了很多機遇呢?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這樣的。但是你若選擇了別的,恰恰是付出了“未能考研”的機會成本。
最后讓我來引用那張圖說話,“不過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下,單有學士學位已經難以保證獲得大幅度的加薪以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了”。看看美國的情況:在過去五年間,大學畢業生經通貨膨脹調整后的平均工資有所下降。2000年(最近一次經濟衰退期開始之前)至2005年(最新資料的截止時間)期間,唯一享受漲薪的人群是少部分擁有研究生學位的人。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長期的趨勢是:勞動者分享的果實會越來越不平均。薪資上漲的大部分將被收入最高的雇員占有。這會不會讓我們在做考研決策的時候少了一些猶豫呢!不過,還要提醒你的是,別因此錯過成為另一個比爾·蓋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