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冬季養生規則的大前提就是“閉藏”。冬天的閉藏,就好比儲蓄,意味著為來年積蓄能量。哪一種“儲蓄”方式最能讓健康升值?
從中醫養生理論上講,我們的生活起居習慣、鍛煉和養生的方式方法都要與四季季節變化相適應。只有不違反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數九嚴冬白晝短、黑夜長.養生也要根據“萬物收藏,腎氣水旺”的特點,從衣、食、住、行幾方面進行調理。
冬季運動出汗VS不出汗
不出汗:冬天最好的運動方式就是不出汗的運動方式。根據冬天這個季節的自然特性,我們提倡“靜功”,在房間里面打打坐,練一練深呼吸和吐納方法:在室外,晴好天氣可以選擇瑜伽、養生操、散步等方式適量運動。最好不要選擇長跑、球類等運動量過大的運動方式。如果身體不好的人,不想運動,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就好像車子.跑不動了,是因為車子出毛病了,如果強行上路只能使車子的毛病加劇,要等到將車子保養或者修理好以后才能上路。
出汗多:勞累后或大量出汗后,身體被風寒濕邪侵襲,可能導致痹癥。正值新陳代謝旺盛的你,冬季出汗后,一定注意不能受風吹。冬季出汗過多,也易傷津耗氣,中醫認為“氣隨汗出”、“氣陰兩傷”,也容易導致便秘。
冬季鍛煉晨練VS中午曬太陽
晨練:城市里的冬天.早晨起來,下水道中的廢氣、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各種重金屬微粒、汽車排出的含鉛的尾氣等等都還沉積于地表,沒有升到空中去。只有等到10點以后,地面溫度漸漸升高,大氣開始對流,污染了的空氣向高空擴散,地面的空氣變得潔凈,才能開始鍛煉。
中午曬太陽:冬日上午10點以后,只要是晴天,在室外散步、坐坐或輕度地做些體育活動,使太陽曬到人體的頭部和背部,這是最簡單、最經濟、最直接的補陽方法。冬天曬太陽,可使人一身溫暖,渾身舒適通暢,因而中醫有“冬季陽光是補藥”的說法。
冬季睡眠晚睡早起VS早睡晚起
晚睡早起:夜間是身體排毒的重要時刻,晚上10點至2點是美容覺,2點至4點是保肝覺,4點至6點是保腎覺,所以晚上最好10點就入睡。如果我們貪玩熬夜的話,第二天精神不好,長期下去人的皮膚也會變得粗糙,身體也會受到影響。
早睡晚起:冬季起居,最好跟太陽共同作息,晚上九十點睡,早上8點再起。當然,我們上班族沒有條件享受這樣的養生方式,但是可以囑咐父母,冬天睡好補身覺。
冬季養身熱水泡腳VS走累了隨處坐
熱水泡腳:對于熱水洗腳,民間有說法“熱水洗個腳,勝過吃補藥”,“涼從腳上起”。在人體十二經絡中,有六條經絡起始匯聚于腳,冬天通過可以溫暖雙腳而溫暖臟腑,達到“丹田暖和”的目的,特別是冬天手腳不溫的人,更要在睡前用48攝氏度左右的熱水泡腳,并可以適當添加熱水以保持水溫。泡腳以腳暖為度,不過,不可因水溫過熱而使人出汗,出汗就過頭了。
走累了隨便坐:很多人去公園里鍛煉或者散步,累了的時候喜歡坐在公園里的石凳、水泥凳上休息,這個時候坐上去會感覺一股涼氣從臀部傳遞到背部,敏感的人甚至感覺直接傳遞到了頭部,這對于人體的損害是很大的。所以,當我們外出游玩的時候,最好隨身帶個小墊子,或者厚的雜志、報紙來隔絕寒氣。
Tips
1.冬季寒冷一些慢性病容易復發或加重,如心肌梗塞、腦中風、潰瘍病、風濕病等。因此,家里的老人要備好爭救藥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煉,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
2.冬季氣候寒冷,雖然排汗排尿減少,但是干燥的空氣會讓身體器官細胞更需要水分滋養,這樣才能保證正常新陳代謝的進行。尤其嬰幼兒新陳代謝速度快,水分易于流失,更應及時補充。冬季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于2000~3000毫升。
3.冬天皮膚容易干燥瘙癢。這時候一定不要手抓,以免造成感染。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少用堿性肥皂,可以換有滋潤成分的沐浴乳。愛美發女性護膚品也要及時更換成更加滋潤保濕的啦!
冬季換氣關上窗戶保暖VS適度開窗換空氣
關上窗戶保暖:如果長期在門窗緊閉的室內,空氣中的氧氣就會變少,同時空氣中的微生物、病毒、病菌也會滋生,所以特別容易生病。室溫過高,易感疲勞,如果暖氣或者空調溫度過高,還會使你容易頭疼、咽喉干燥、鼻塞、免疫力下降。室內外溫差太大,外出更易患感冒。心血管病患者也容易發生意外。
適度開窗換空氣:人體最舒適的室內外溫度是18—27℃之間,而15—18℃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理想溫度。所以,天氣雖冷,還是應該定時開窗換氣,使室內保持一定量的新鮮空氣。
冬季保暖多穿厚衣VS保暖舒適
衣服穿厚才保暖:冬季穿衣太厚,保暖性反而下降,減弱御寒能力。而且,臃腫的衣物會影響人的行動靈活性,容易使人受傷。
保暖舒適:穿衣保暖是緩沖外面冷空氣與體表的熱空氣之間的對流,使人體的熱量得以保存,從而感到溫暖。所以,冬季穿衣要有一定件數和適宜的厚度,以質輕、保暖、舒適、利于氣血通暢為原則。尤其是心血管病人要特別注意保暖,因寒冷刺激可使血壓突然增高,可能造成心、腦血管意外。
養腎防寒溫固下元之法:
1 下身雙肢要暖
2 太陽好時多曬
3 每日睡前溫水浸泡雙足
冬季精神調養情緒外露VS平心靜氣
平心靜氣:穩定的精神情緒對人體臟腑有著良好的影響,因此情緒穩定,實際上是一種“神補”,即穩定的精神狀態可以補益人體。而冬季使人身心處于較低落狀態,依據個人的身體情況可采取慢跑、散步、瑜伽、體操、滑冰等項目,是消除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藥,達到鍛煉身體提高體質的目的。 情緒波動:中醫認為,神志反常,喜怒無度,雜慮太多都會傷神。有些人一到了冬天就無法提起精神、集中精力,或者焦躁.特別容易疲勞、精神憂郁等等。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稱為冬季抑郁,從中醫講是臟腑失衡的表現。冬天里腎氣不足、肝氣不舒的人
容易悲郁,這個時候養腎調肝,就能夠使其情志正常。
冬季食補火鍋VS清粥小菜
清粥小菜:冬季飲食比較忌諱粘、硬、生、冷。養生專家提出,冬季養生應該多吃熱粥,如赤豆粥、小麥粥、紅棗百合粥、胡桃芝麻粥等。晚餐少吃,可以養胃氣。冬令進補時,為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打基礎。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棗牛肉湯來吃,用以調整脾胃功能。
冬季最宜吃火鍋:冬季氣候偏于干燥,火鍋調料又偏于溫熱,陽虛者吃火鍋還可以。但氣陰兩虛者是不適宜吃火鍋的。同時,吃火鍋注意食物一定要煮熟,以防細菌和病毒的污染。
特別推薦:上款冬季暖粥方便做
a 大米50克,蜂蜜、食用油均適量。將山藥切成小塊用油炒過加入蜂蜜,將大米熬成粥,加入炒過的山藥再煮開,即可食用。山藥為滋補腎、脾之佳品。
b 栗子粥:栗子(去皮)50克,大米50克,鹽少許。將生栗子用高壓鍋(少放水)煮熟,去皮,搗碎,放入洗好的大米中,加水煮成粥,再加食鹽調味。栗子可補腎,對因腎氣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軟或疼痛有食療作用。
C 芝麻粥:芝麻10克,大米50克,蜂蜜或食鹽適量。先將芝麻炒出香味,將大米洗凈煮成粥加入芝麻,調入蜂蜜或食鹽,即可食用。芝麻可分為白芝麻和黑芝麻,白芝麻有利腸補肺氣的作用;黑芝麻可入腎、強筋骨。
d 牛肚大米粥:牛肚2大米50克,食鹽少許。將肚用鹽搓洗干凈,切丁,與洗凈大米加水同煮成爛粥,加少許鹽調味食用。為小兒病后體虛、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的食療佳品。
e 梨粥:鴨梨3個,洗凈去皮、去核、切塊。加適量水煮半小時,將大米50克洗凈,煮成濃粥。快熟時加入梨汁及梨塊,同煮至熟。有潤肺清心、祛痰降火之功,對小兒肺熱咳嗽有食療作用。
杏仁粥:杏仁(去皮)20個左右,大米50克,白糖或食鹽少許。將大米洗凈煮粥,快熟時加入杏仁繼續煮至熟,加少許白糖或食鹽。杏仁可止咳定喘,祛痰潤燥。
g 核桃枸杞粥:核桃仁30克,洗凈搗碎枸杞15克,洗凈;大米50克,洗凈,加適量水同煮成粥。為神經衰弱、小便余瀝不凈的食療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