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簫聲從黑暗中飛過來,低低地盤旋。
漢營里有人和著簫聲唱起楚地的民歌。
一個干啞僵硬的聲音跟著那遙遠的歌聲唱出幾個字卻又戛然而止,這聲音像一簇微弱的火苗在秋風中顫抖了幾下便熄滅了。
更為寂靜的寂靜之后,聲音又起,這次是幾個人不約而同的合唱。接著,歌詞中的每個字的下一個字中都會加入更多低沉顫抖的聲音?;饎菅杆俾?,有人眼中淌出淚水。
遠遠近近的歌聲密如箭矢地射進軍帳。項羽有些恍惚,他認為沒有什么能輕易穿透軍士們锃亮而散發著血腥味的鎧甲,這些鎧甲曾抵擋過敵人足以致命的利劍與長矛。
他沒有到帳外去,只是握緊了自己女人的手。
謀士張良站在簫聲與歌聲的旁邊,輕輕嘆息。他仿佛看到眼前有一片土地正在無聲地崩裂坍塌,灰塵緩緩地升騰起來,如同垓下迷蒙的夜色。
公元前206年的這個秋天,曠野和山谷間回蕩的馬蹄聲,兵器凌厲的交撞聲,以及殷紅的鮮血與身體痛苦的痙攣,都在隨即到來的那個冬季被凍結在了歷史深處。盡管千年之后,楚漢之爭仍在進行,但棋盤上的進退取舍間,已沒有多少人會想起真正的霸王或漢王了。
我無法進入到歷史的深處,但這場戰爭因為有了音樂和過多情感的介入,使得我如今的想象空間更加寬闊。我憑著書本與想象在腦海中拍攝著一些電影般的場景。
二
影片的主題音樂理應由簫來演奏。
我也有一管簫,紫竹簫。我在它的底孔處系了兩掛大紅的流蘇。紫竹簫,紅流蘇,的確極其入畫。
中國的許多東西都極入畫,或其本身已是一種唯美的藝術。庭院,閣樓,木家具,紅燈籠,一扇有著花欞的長窗及窗邊依著的古裝女人,這些事物無不豐滿而飽含著中國文化的韻味。
鈷藍色的棉布長衫緩緩滑落在地上,年輕的女人露出一大片閃爍著光澤的肌膚。她上身系著暗紅色小花的肚兜,下身是件曳地金色綢裙。鏡頭緩緩撫過她烏黑的發髻與額上覆著的花瓣形劉海,然后逐漸拉遠。女人身后有著大幅土黃色帷幔,帷幔兩側的紅燈籠正淌溢出溫柔的光來。畫面在這時由明亮變為暗淡,最終消失于黑暗中。
電影中的這個場景之所以能如此細致地停留在我的記憶中,不光因為它充滿了中國味道的色彩與形態,更因為與其相伴的仍是一段含蓄凝重的簫聲。情節本身展示的應是女人內心的情欲,但與畫面相配的簫聲卻升華了場景的實質,更成為一種對美的冷靜映襯。
我的這管竹簫是我二十歲時買下的,那時學校里的同學大都已徜徉在新鮮而短暫的愛情中,放學后沒有人會去額外地浪費一點精力??沾蟮漠嬍依锬苈犚娒P行走在紙上的聲音,即使是我偶爾移動的腳步也會有綿長的回聲,我為自己能有這樣一方天地而沾沾自喜。
有一天,照例是我一人去畫室,到了門前,卻聽到厚厚的門板里囚著一種特殊的聲音。我把門推開,看到同班的一位男同學正坐在窗前的一張畫桌沿上,捧著一管竹簫在吹。簫聲在空曠的畫室中被擴大和美化了,回聲使曲子聽起來連貫而優美。我沒有走進去打斷他,那些從他指下發出的聲音正以一種特殊的質感令我覺得無比惆悵卻又在惆悵中生出些穩重的豁達。這是我第一次置身于簫的現場演奏之中,這種切身的感受更容易令人沉溺。
后來,我終于在離校不遠的一家樂器行買了一管簫,盡管屏氣凝神才能勉強成聲,但內心滯納的一些思緒竟也會在簫聲中轉為那種隱隱的豁達。
一棵合適的植物,經過加工便可使人的氣流變作聽覺的感受,直至現在我都對理科望而生畏,沒有搞明白氣流在那狹窄的管狀空間里要經過怎樣的變化才能成為聲音。在我看來,幾乎所有的中國樂器都有一種神秘的氣質,人類及各種方法的演奏,都只是它們表現自我內涵的工具與形式罷了。
三
《列仙傳》中有這樣一個關于簫的傳說。
“簫史者,三秦穆公時人,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做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做鳳臺,夫婦止其上,一旦皆隨鳳凰飛去?!迸褡鳛榍啬鹿?,擁有無比富足的物質生活時,理應會去尋求物質之外的享受。而簫史憑著“能致孔雀白鶴于庭”的簫聲叩開了她的愛情之門,他們的結合因為有了精神層面的交流與共鳴而顯得崇高甚至令人敬畏。
中國文人往往多情,但對于關乎“美”的事物卻又會無比苛刻,這樣一段浪漫到纖塵不染的愛情自然不會在塵世中放置太久,推波助瀾之后的隨風而去,其實完成了大多數人渴求完美的癖好。在歷代的愛情史中,這恐怕是唯一沒有經歷挫折與困苦而結局卻又最完美的一樁。
我還曾看到過另一個關乎簫的故事。
“徐五,南安人,精武技,能吹鐵洞簫,聲徹云表。隱于貨郎,擔上橫懸洞簫,遇山水佳處,則馳擔而吹之。同時有李澤者,亦善洞簫,客游山左歸,而妻子竟以疫死,李生大悲,扃其戶,取竹洞簫吹之,竟日竟夜。洞簫聲本凄婉,益以李生之悲,聞者為之雪涕,然無敢叩其扉而止之。時徐五過門外,聞簫聲,即謂鄰曰:‘吹者何人?審其聲,似悲其骨肉,然心已碎且死;即入而奪其簫,則亦死?!徣嗽唬骸魏?’徐曰:‘吾自以鐵洞簫救之?!谑桥e洞簫而吹,作愉婉和悅之聲,以殺其悲??梢淮对S,室中洞簫無聲,眾排闥入,則李生墜簫如暈。徐五切脈曰:‘無傷,當劈其洞簫,煎而飲之以液?!春嵓磁?,竹中縷縷皆血痕矣,即飲而李生遂蘇?!?/p>
看似平靜的生活往往掩藏著難以言說的隱痛,看似玄幻的情節其實掩藏著最為真實而極致的情感。
與蕭史與弄玉相比,我更喜歡徐五與李生。
四
我在買下那管紫竹簫時,一并買了本兒名為《簫演奏教程》的書。
對于音樂,聆聽顯然比演奏顯得容易,而要對那幾個看似簡單的音符了如指掌則更非易事。一旦進入樂譜,它們就將以高低各異,長短不一,悲喜無常的面目示人。最終我失望地發現,這本書除了讓我認識到自己音樂知識的匱乏,更讓我知道了自己那有限的耐性。
書的前十幾頁一絲不茍地介紹了簫的歷史、發展、變化,其中還穿插著不少故事及歷代文人的詞話。書的編寫者為簫營造了一種瀟灑飄逸的氛圍。
辛棄疾如生于今,必定也是位出色的導演。“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焙嵚曄褚粔K絲滑的巧克力完全溶進了牛奶般的祥和中,人們在這個元宵節似乎忘記了一切憂愁。但在這光與聲音的漩渦中,“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留下的這個結局,與我在聽簫時的感覺不謀而合。
這本書的后半部分附著一些簫曲樂譜,這往往是一本“教程”類書籍的高潮部分?!洞航ㄔ乱埂?,《小霓裳》,《平沙落雁》,《中花六板》,《陽關三疊》,《梅花三弄》,光是這些曲名就足以叫人享受一場視覺與想象的盛筵了。
如今,正有無數流行音樂和我們擦肩而過,轉眼便會兩兩相忘。唯有中國的這些古曲,它們把自然與人文情懷無比熨帖地糅合在一起,無論以哪種中國樂器來演奏,都能以千年不摧的高雅姿態流傳下來并繼續留傳下去。
而在買了簫和書時,正值我所在的陜北高原早春,風挾裹了黃土一陣陣掠過大片的苦旱之地。因著一份來源于音樂的寧靜,我竟在校園高空中隨風呼扯的灰白色電線上看出些濕潤的桃花粉色來。
五
一些于我有震撼的場景常會深刻地鑄進記憶中去,且不自覺地,每當腦海里浮現出這些場景,必會出現與情境對應的音樂。我的想象力有時簡直令我自己都啞然失笑。
我曾與朋友在陜北安塞拜訪過一位剪紙的婦女,或應與其他外地或外國人那樣,尊稱她為民間藝術家。到她家時,她正坐在炕上剪紙,旁邊盤腿坐著她略顯羞怯的母親與婆婆,兩位老太太看她的眼光里充滿了喜悅,原來她剛參加完國外的一個藝術交流會回到安塞。
不同形狀大小的紅色于剪刀的行進中果斷墜落,鋪撒在她的身邊。大量的消失換來了更為完整地呈現,剪紙者片刻的專注便剪出了她的思想與生活,使之變為一種可視的形態。我知道像她這樣的民間藝術家其實對美術方面的知識幾乎一無所知,包括最基本的比例與透視知識,但正是這種“無知”創造了一種渾然天成的大氣與質樸,所有不合理的地方無一例外會成為最能打動人心之處,而這樣的效果與美感恰恰是許多有著精深藝術造詣的人永遠也無法創造出的,廣博的理論與技巧使他們戰戰兢兢,故步自封。
簡單的生活有時會讓一個普通的人純凈而富有神性。必須強調,一旦創作者脫離或缺少了這種生活背景,我相信剪紙藝術將變成簡單而死板的模仿或再現。
技術本身似乎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人生的短暫與生命的不同體驗才是最不可挽留、繼承、模仿的硬傷。
事實上,在民間有許多這樣最初不被看做藝術的藝術,它們因了大眾化而顯得低俗卑微。和所有類似的物種一樣,往往在瀕臨消失時才被人們驚覺。隨后才是重新的審視、宣傳、贊美。
然而一些女人們細密的心思與清澈的眼波,正在日漸笨拙的手指間緩緩流逝,嬌嬈的花朵將成為繡花針繁華的記憶。黃銅嗩吶已在架子鼓與電子琴莽撞興奮的嘶喊中氣息微弱,幾不可聞。橫貫古今中外天上人間的電視節目讓人忘卻了當年喜聞樂見的說書藝人,一位老人聽著遠處廟會的唱戲聲,卻已到不了那座山頭上的戲臺旁。
城市的氣息正從遠方緩緩飄移籠罩過來,在快捷富足的現代生活里,許多事物都會令人不知取舍。
生活在陜北土地上,我總像隨著自己的經見在不斷深入卻又不停地遠離。這是種令人恐慌而無奈的體驗。當我用筆寫下這些感受時,我心中又有簫聲迂回地響起。我像往常一樣能觸摸到它細致的聲音微粒,它包容著我,但又總在我之上,令我無從把握。正如我所愛著卻總把握不了的這一切。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幾乎不知所措。
責任編輯 谷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