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們編輯部在新的一年特辟出一塊新天地,為展示各地新農村建設的新經驗、新成果搭建一個平臺,發揮農村大眾傳媒的橋梁作用:歡迎全國各地鄉鎮和村領導踴躍投稿。
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和新農村建設的縱深推進,傳統的“鄉一村一組”治理模式已不利于農民思想觀念的進步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普遍存在著公共事務村里管不過來、組里無力管起來的現象。然而,活躍在全鎮各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上的理事會成員建言獻策、建功立業的表現,給了我們一個啟迪,為此,在市、縣組織部的精心指導下,我鎮圍繞爭創“紅旗黨委”目標,確定在梓山鎮畬族村先行試點,積極探索在該村推行“三會聯治”(社區設立議事會、理事會、監事會,理事會下沒4+X服務中心)為架構的鄉村治理機制改革,同步科學設置黨組織,激活了廣大村民的民主自治意識和創造意識,延伸了黨組織的觸角,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為構建和諧農村、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和動力源泉。
一、主要做法
1.摸準村情,合理組建農村社區
我們按照“地域相近,產業趨同,利益共享,規模適度,群眾自愿”的原則,建立了13個社區,將以往的“鄉—村—組”單一型鄉村治理模式改為“鄉—村—社區”服務型鄉村治理模式,同時,把梓山鎮畬族村黨支部升格為梓山鎮畬族村黨總支,符合條件的社區,組建了社區黨支部,形成“村黨總支—社區黨支部—功能型黨員服務站—黨員家庭示范戶”的黨組織管理模式。社區選舉產生“二會”,即議事會、理事會、監事會。理事會下設4+X服務中心(即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公益事業服務中心、和諧平安服務中心、公共資源管理中心、其他服務中心),形成“村委會—社區‘三會’一功能型服務中心—職能工作組”的村民自治組織管理模式。
2.緊貼實際,積極探索運行模式
社區“三會”均由社區戶代表會議選舉產生。社區村民議事會設議事會長1人,一般由社區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設常務議事委員4~8人,一般由支部委員、理事會員、“五老”、黨員、能人等代表組成。村民議事采取常務議事和代表決策議事兩種形式,一般性工作議事由常務議事議決,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項決策由全體戶代表議決。議事會主要負責社區中議事事項接報、提出、討論、決策及議事結果的通報;社區理事會設理事會長1人,理事3~8人,其結構一般應體現三個結合,即老、中、青相結合,黨員與普通群眾相結合,能人和有威望的人相結合。根據社區實際,理事會下設若于服務中心,理事會主要負責社區事務日常管理和執行議事會決策;社區監事會設會長1人,成員2~4人,一般以社區內“五老”以及普通黨員和群眾為主體,監事會員不得與理事會員交叉。監事會主要負責對社區議事、決策、執行情況進行全程監督,
理事會下設4+X中心。各個中心設主任1人,由理事會成員兼任,成員2~5人。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主要負責組建管理產業協會或產業合作社等各種新經濟組織,培育新產業,提供農資供銷服務,進行招商引資、企業信息傳播,組織勞務輸出,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等;公益事業服務中心主要負責社區的規劃編制與執行,負責水、電、路、通訊、美化、綠化、亮化、健身娛樂等設施的建設,負責村莊的衛生保潔;和諧平安服務中心主要負責調解民事糾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開展計生醫療服務和互助互濟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創建、健康向上文體活動;公共資源管理中心主要負責社區的公共資源儲備、管理公共資源市場化運作,在監事會的監督下實施財務公開等;其他中心根據各社區的實際情況具體設置。
社區“三會”中,議事會是決策機構,理事會是執行機構,監事會是監督機構,它們之間既分工又合作,既配合又制約。從而構架出以社區黨組織領導為核心,議事會民主決策為先導,理事會科學辦事為紐帶,監事會公開監督為制約,發揮村民自治為主體的“三會聯治”閉環運行模式。
3.健全制度,明晰“三會”工作職責
我鎮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結合本鎮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臺了《加強社區建設工作細則》、《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工作細則》、《加強社區理事會建設工作細則》等規范性文件;組織、幫助社區制定了《社區村民自治章程》、《社區公共資源管理辦法》;建立了激勵競爭機制,制定出臺了《星級社區創評方案》;規范了社區建設的內容,明晰了“三會”工作職責,建立了公平競爭的平臺。
4.注重實效,充分體現“三會”作用
我鎮積極引導社區“三會”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這條主線,緊扣和諧與發展主題,廣泛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建設、管理、服務。為突出實效,社區“三會”工作以“五點五結合”為切入點。即抓住村民的興奮點,做到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抓住村民的關注點,做到與公益事業發展相結合;抓住村民的期望點.做到與和諧平安服務相結合;抓住村民的困惑點,做到與公共資源管理相結合;抓住村民的動力點,做到與開展爭先創優競賽活動相結合。
二、初步成效
1.維護了農村穩定
“三會聯治”發揮作用后,調解了一些長期難以解決的民間糾紛,抑制了一些姓氏宗族勢力的抬頭,排查了一些重大治安隱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了農村的穩定。如上肖屋社區村民肖灶長、肖洪兩兄弟因宅基地發生糾紛,本房親屬長輩出面協調未果,導致一起打架傷人的惡性事件,該社區理事會長蘭九福得知后,親自護送肖灶長上醫院并墊付100多元錢醫藥費,后又多次主動上門調解,在蘭九福的耐心開導下,兩兄弟最終握手言和并簽下了協議,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
2.促進了良好風氣
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整治了社區衛生環境,改變了村民的生活陋習,增強了村民的衛生保潔意識;開展村民互助互救活動,培養了健康向上的村風民風;組織村民娛樂隊伍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如歐陽屋社區建立了“五位一體”長效機制,組建了嗩吶鑼鼓隊,業余籃球隊、門球隊,并與鎮老年體協“聯姻”,經常開展各種文體娛樂活動;社區開展了婚育新風與新農村建設同行和移風易俗活動,社區讀書看報蔚然成風;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明顯減少.社區治安狀況進一步好轉。
3.推動了民主建設
社區民主選舉產生“三會”機構,社區事務實行民主決策、科學理事、公開監事,充分尊重了民意,擴大了民主,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群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管理的熱情,收到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的效果,縱深推進了民主政治建設,
4.加強了黨組織建設
通過社區設立黨組織.進一步加強了對黨員的教育管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了較好的發揮。社區黨支部積極開展黨員“結對幫扶”、“十帶頭新農村建設標兵”、“黨員家庭示范戶”、“定責競崗”、“三培兩帶”等活動,加強廠黨組織建設。
盡管我鎮在鄉村治理新機制的探索和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民整體素質偏低,二是群眾參與民主自治的意識不強。此外,在鎮村兩級如何跟進服務,實現鎮、村、社區三級更好聯動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摸索和探討。(中共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委員會 袁上森郵編:34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