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處于強勢的用人單位而言,處于弱勢的勞動者的權益總是比較容易受到侵害的。當前,勞動爭議案件呈急速上升趨勢,由于多數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和對法律知識的知曉度相對較低,因此更容易成為受侵害的對象。因受各種因素的限制,農民工維護自身權益時,在方式方法上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致有時明明有理卻無法保障自己的權益。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情況及對策,以助農民工維權之路走得更順暢。
及時申請工傷鑒定 待遇優于侵權賠償
一些企業趨利忘義,對遭遇工傷的勞動者恨不得馬上脫離關系。農民工本來就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更容易成為企業推卸責任的對象。因此,遭受工傷后如何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農民工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正確認識工傷
工傷是指勞動者在工作期間發生的人身傷害。對勞動者的界定并不以是否簽訂勞動合同為前提,而是以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是否存在管理和被管理關系為標準。根據目前的司法解釋,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交通事故、因工作緊張突發疾病致死或致殘等非勞動者本人負主要責任的情形都視為工傷。
工傷待遇相對侵權賠償而言要“合算”得多,工傷待遇公司應當支付傷者賠償金、傷殘津貼、醫療費等,即使退休后也有傷殘撫恤。
二、不要與單位“私了”
有的企業因未曾為勞動者交納工傷保險,所以發生重大勞動安全事故后往往隱瞞不報,并向傷者承諾“一定負責到底”。勞動者要謹防被這種美麗的謊言所迷惑,要積極爭取申請工傷認定,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獲得相應的工傷待遇。
三、注意維權時效
現行《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了工傷者及其家屬一年的申請期,自工傷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勞動者要憑有關材料和證明及時申請工傷認定。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些人不懂得這些程序和時效規定,造成發生工傷后因超過時效無法認定工傷,使勞動者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時效為60天,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開始計算。如超過60天后再申請仲裁,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就會以超過申訴時效為由駁回申請。
選擇最經濟的方式維權
一般情況下,農民工維權成本很高,在時間上、精力上、金錢上都跟處于強勢的用人單位難以匹敵,有時為了維權還要墊上交通費、食宿費等開支。針對這種情況,農民工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一、可委托一人代討工資
勞資糾紛往往伴隨著企業停止用工,此時農民工應當早作打算,可以委托信任的同鄉等代討工資。如是多人發生相同性質的勞資糾紛,則最好選出代表去維擴大家的權益。實踐中,有的是幾十名同鄉共同負擔一人的費用,還有的直接將自己的權益打折轉讓給他人,由他人繼續討要。這些都是較為經濟的方法。
二、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
在此特別提醒,不要將錢款的領取權委托給不可信任的人。如要離開工作過的城市,則最好給有關部門或親友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也可要求法院等部門將錢款寄往自己的老家,避免承擔額外風險。當然,在同一地區邊工作邊討工資是最好的方式。
三、不要懼怕對方“勢力大”
現行的司法政策是依法保護弱勢群體特別是農民工的利益,這體現在仲裁、審判、執行等各個環節。農民工不要因自己勢單力薄害怕打官司,事實上,打勞動爭議官司只要勞動者能證明發生了勞動糾紛就算舉證到位,其他證據如出勤表、加班時間等都要由用人單位提供,如用人單位不能提供就要承擔不利后果。(上海 武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