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聲波。生活環境發出各種不同頻率和赫茲的聲音,而低于20赫茲的聲音人們就不可能聽到了,次聲波就是頻率在20赫茲以下的聲波。在大自然中,次聲波來源甚廣。例如風暴、磁暴、雷電、臺風、火山爆發、地震、大氣強烈震動、驚濤拍岸、核爆炸、火箭發射、火車高速行駛、飛機飛行、汽笛長鳴等都可以產生次聲波。一般來講,上述情況產生的次聲波能量是相當大的,而且傳播的距離較遠。據史料記載,1883年,印尼克拉卡托火山爆發,產生的次聲波繞地球3圈之多,而且歷時108小時。另外,1961年,前蘇聯在北極圈進行了一次l 500萬噸當量的核爆炸試驗,產生的次聲波繞地球轉了5圈。
實際上,在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周圍有許多小型機械動力設備同樣可產生次聲波,如鼓風機、引風機、壓氣機、真空泵、柴油機等。雖然這些機械動力設備產生的次聲波能量不大,但當它與周圍設備產生共振時,其能量就會變得十分強大,而且傳播較遠。
次聲波不僅來源廣、傳播遠,而且穿透能力很強。實驗數據表明:當次聲波穿過厚厚的墻壁時,強度無明顯減弱;若在大氣中傳播千里,衰減也不到百分之幾分貝。可想而知,次聲波能夠穿透厚厚的墻壁以及其他物體,因而也能穿透人體,從而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
50多年前,美國一個物理學家羅伯特·伍德專門為英國倫敦一家新劇院做音響效果檢查,大腦,輕者恐懼、狂癲不安,重者突然暈厥或完全喪失自控能力,乃至死亡。當次聲波振蕩頻率與人體內臟器官的振蕩節律相當,而且人處在強度較高的次聲波環境中,五臟六腑就會發生強烈的共振,剎那間,大小血管就會一齊破裂,導致死亡。
正因為次聲波對人體能造成危害,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已明確將其列為公害之一,并規定了最大允許次聲波的標準,并從聲源、接受噪聲、傳播入手,實施了可行的防治方法。
低頻振動。前些年在美國曾發生過這樣一件怪事:高速公路兩旁的樹木莫名其妙地死去了。開始人們都以為是汽車排出的廢氣毒死的,后經過反復調查研究,方真相大白。罪魁原來是過往汽車造成的振動,振動破壞了樹根和土壤的接觸。那么振動對于人類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人類生活的世界簡直就是一個振動的王國。城市的地下鐵道在振動,人們上班路上要被公共汽車搖來擺去,工廠里機床——車、磨、刨、銑、鉆等無不產生不同頻率的振動,振動可以嚴重危害人們健康,所以,被列為現代工業的一大污染。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有許多嚴重疾病都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研究表明,人對不同頻率的振動有不同反應。有人做過實驗,讓人坐在椅子上,給他一個強度不太大的振動,振動頻率由低到高慢慢變化。結果發現,振動頻率低于1赫茲時,人的主要感覺是頭內振動,持續幾分鐘后,有肌肉疼痛等不舒服的感覺;振動頻率為1~2赫茲時,時間較久會使人打瞌睡;3-4赫茲時,腰、胸局部有較大的振動;5~8赫茲時,不舒服和難受之感達到最大,而且呼吸和講話都受干擾;8赫茲時感到腰部振動;%30赫茲時感到臉、頰、頸部振動,視覺受到干擾;振動頻率超過30赫茲時,感覺反而變小。
為什么振動頻率變化時,人的感覺會有差別呢?原來人體本身就有許多振動“裝置”,當振動源與人體的振動頻率相同時,人體的反應就最大。經測定,人體反應最大的頻率是5-8赫茲,其次是10~12赫茲,主要由于胸、腰內臟共振所致;再次為20~25赫茲。人體的不同器官對于振動也有不同的反應,如手對30~40赫茲的振動最敏感,頭部是2~30赫茲和500~1000赫茲,神經系統是250赫茲,上下頜為6~8赫茲。
那么人到底能承受多大的振動呢?一般來說,20赫茲以下的振動,加速振幅達到0.01G(1G相當于1個地球引力)時開始引起人的注意,0.05G以上會使人舒適;超過0.3G后,就會造成人體器官平衡失調,會感到頭暈、頭沉、疲勞、注意力下降等。器官失調后果嚴重,還會導致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系統和運動系統的障礙。
防止振動危害的最重要途徑,就是設法減少機械振動,或者采用隔振、減振等裝置。如果人們不可避免地要在振動的環境中工作,可以用彈性墊子或者用帶子固定身體來減少振動的影響。當然最好不要到振動污染嚴重的地方去。
地輻射。一些平素身體健壯的人,遷入新居后,莫名其妙地生起病來,四處求醫問藥均不見效。如果搬出該住所,病即不治而愈。人們不了解這種現象的真正原因,便以為是鬼神作祟,當然就是無稽之談。醫學專家們認為,上述奇怪疾病,很可能來自一種神秘的射線——地輻射。
地輻射來源于地層的下面,看不見,摸不著,目前還無法對它進行測量。但有關研究表明,它確實存在,且與“地下水脈”有著密切的關系。地下水在流動的時候,會形成地輻射,尤其是地下水道的交叉處,地輻射的強度會因此得到疊加而猛增。這種能量高于宇宙射線的地下輻射,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能輕而易舉地穿透地面、水泥甚至數層樓板而作用于空間。人如果長期生活在輻射中心區的上方,特別是辦公桌或床鋪剛好置于輻射線的交叉點上,便會受到傷害而患各種奇怪的疾病,如精神抑郁、煩躁不安、頭痛失眠、驚恐等。喬遷得病之謎,很可能是遷居者恰好搬到地輻射的最強點上。有關專家認為,地輻射較難消除,但卻可以設法避免。德國一位名叫瑪麗娜的女教師遷入新居后感到不適,脖子刺痛,有時轉動也很困難,經多方醫治都沒效果,病情日益加重。后來她無意中把床換了個位置,不久就恢復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