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生病去醫院看病,總要帶著病歷(若是第一次就診,醫生便會為你建一份病歷),以記載病人每次生病的各種病狀及治療情況。那么,病歷是由何而來的呢?
病歷的起源和歐洲的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古希臘阿戈利斯灣的東海岸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個村子里,豎立著一尊石像,這個石像就是傳說中的醫神阿克勒庇斯。這里幾乎每天都有不少病人前來頂禮膜拜,祈禱自己的病情早日得到根治。為此,廟內的祭司們便專門騰出一間房子來,為這些虔誠的病人治病,并將每個病人的病情、癥狀、治療結果一一記錄在案,作為病人檔案妥善保管起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病歷。
在我國,最早的病歷出現于公元前3世紀。當時稱為“診籍”。首先使用這種診籍的是一位叫淳于意的著名大夫。他從小就非常好學,從名醫那里學得一手好醫術,行醫于民間,使不少病人起死回生,深得人們的愛戴。他在長期的行醫過程中,深感醫師的記憶有限,為彌補這一不足,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提高醫術,他想了一個辦法,每次給病人看病,總是將病人的姓名、住址、病狀、處方、日期等加以詳盡的記錄,同時還認真記載了治愈和死亡的病例。這就是我國病歷的由來,到了今天,記錄病歷已成為每個醫生必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