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透糖
從明朝時起,江蘇的淮安就流傳著端午節吃透糖的習俗。
傳說,明朝時淮安城內有一小茶食店,店里有父女兩人,姑娘乳名叫蓮兒,才16歲,生得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糕點。小小的茶食店,天天顧客盈門。
小店的名氣越來越大,生意越做越好,這可氣壞了那些大字號的茶食店店主們。一天,他們把全城茶食業同行召集在一起,蓮兒的父親也被邀來了。一個大店主首先開口:“端午節快到了,大家該思謀思謀,能不能制作一種新奇、獨特、外地沒有的應節糕點啊!”別的店主們紛紛應和:“對呀,對呀!”停了一會,有人擠眉眨眼地對蓮兒父親說:“哎喲喲,差點兒忘啦!你家蓮兒姑娘心眼伶俐,手藝精巧,你回去何不叫她翻翻花樣,拿出一手來給同行看看呢!蓮兒父親知道這些人存心捉弄他,只好含糊地回答:“難啊!”
蓮兒父親回去,把這件事告訴了姑娘。蓮兒說:“他們想為難我啊,我倒要搞出點名堂來給他們看看!”蓮兒盤算了一夜,第二天就動手把平時賣糕點積下的各種各樣的碎屑兒,通統收攏在一起,過了秤,算了算斤兩,再兌上些新鮮面粉,揉合成大面團兒。接著,切成小方塊兒,再用刀順著每個塊兒的正中劃一條淺淺的溝紋。隨即引火燒鍋,倒入麻油,放進油鍋炸熟,再撈起來放在鐵絲上晾,然后裝進瓷皿,澆上白糖、桂花、玫瑰鹵兒,調和即成。
隔了一天,蓮兒打開大瓷皿一看,餅兒在甜汁里泡浸了一天,鹵汁大半都滲進去,已經變得松軟酥透了。她用筷子揀起來嘗嘗,啊!又甜又香,又酥又粘!她高興萬分地朝店堂喊道:“爹,成功啦!”父親跑來一看,蓮兒用筷子揀起一塊餅兒遞進他嘴里,一嘗,真是又甜又香。他問蓮兒:“這種新點心該起個什么名字呀?”蓮兒想了想說:“就叫它‘透糖’好啦,糖鹵兒都滲到餅里嘛!”父親頻頻點頭:“叫‘透糖’?行行行!”
端午節前兩天,蓮兒店里的透糖上市了。全城只此一家,別無分店。顧客們覺得新鮮,爭著購買。一嘗,人人夸不絕口。接連五六天,做出的透糖一拿到店里,很快就賣光了。
消息一傳開,那些原先想捉弄蓮兒的大茶食店店主們,雖然心里不服氣,但是為了做生意掙錢,也只得硬著頭皮去向蓮兒討教。從那以后,家家戶戶端午節吃透糖,就成為淮安的一種民俗了。
·相關鏈接·
粽子的歷史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堿水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做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品種更加豐富多彩。清代:出現“火腿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