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2007股市大牛市的到來,中國似乎正從創業時代緩緩步入一個全新的金融時代。相比投資開店辦公司的辛苦忙碌,金融投資儼然成為更加輕松與神奇的財富通道,那些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正相關的金融產品,開始煥發全新光彩。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即將迎來金融投資的黃金十年。
黃金十年的信心在于:中國人是目前世界上工作最辛苦、效率最高、學習創新能力最強的人群之一。他們不富裕,中國不崛起,簡直沒道理。
信心還在于,僅僅2006年底數日之內,中國便出臺了多項重大改革舉措:爭論多年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一錘定音;提出長達十年之久的,國有企業主導的國家戰略性產業的范圍劃定,國有企業與民爭利的問題得以原則解決;房地產宏觀調控迅速落實為產業政策;由中央提名委派的各主要直轄市紀委書記基本到位……
NO.1——股市2007:超級風險與機遇年
今年的2月15日,筆者回到安徽淮北過春節,上證指數再上3000點,創出新高。這個安徽北部的小城一度冷卻的散戶情緒再度激動起來,在媒體和分析師天花亂墜的描繪下,在周圍人賺錢效應的示范中,紛紛做起了類似“20萬三年變100萬”的美夢。在我看來,牛市中一些不幸的故事往往被人遺忘,而在觸手可及的未來,若無足夠警示,這種悲劇必將重演。
對于散戶來說,2007年投資國內A股將會非常兇險。
在此先要強調的是,我不是一個單邊的悲觀主義者,在我看來,2006年對投資者就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幸福年”——股市幾乎沒有風險,遍地都是黃金。當然,這不是“馬后炮”,在此輪大牛市之前,我也是中國股市最早的樂觀主義者之一。
正因2006年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幸福年,所以從不具體推薦股票的我們,在2005年9月12日,竟破天荒地推薦了一只股票——萬科,稱其在“未來2~3年里,上漲100%~200%不是問題”,這在當時,是對股市最樂觀的預測之一。而從那時到2006年底,萬科的股價上漲了434%。
可是,我們現在又為何對2007年如此警惕呢?
世事無常,卻逃不開“福禍相依”的基本規律。在2006年上證指數上漲130%之后,股指不僅還掉了過去幾年的欠賬——經濟持續高速成長,但股指卻每況愈下的欠賬,而且已經開始透支未來。
需要警示的是,如果股指期貨在2007年如期推出(按目前消息,7月推出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一年必是前所未見的超級風險與機遇年,請注意,這里使用的定義詞是“超級風險與機遇”。意思是,它將是機遇和風險同樣非常巨大的一年,有人會升上財富的天堂,獲取與2006年同等甚至更高水平的暴利,但這部分人可能只占總股民數的5%,最多10%;30%左右的人可能會略有盈利,他們是非常能沉住氣,堅信“高拋低吸”原則,而絕不是“追漲殺跌”的人;60%的人很可能會嚴重虧損,甚至血本無歸。
一言以蔽之,在目前股市游戲規則不變的前提下,股指期貨若如期在2007年五六月間推出,中小散戶和基金投資者如不能充分意識到不久將臨的風險,他們大約2.5萬億的財富,至少有5000億元~10000億元會被別人卷走,屆時這一輪被財富神話吸引進股市的新股民將慘遭涂炭,他們中很多人含辛茹苦積累節省下來的養命錢,很可能會被別人卷走30%,甚至50%。更容易讓他們毒火攻心的是,在同期,有人甚至可以賺到100%,甚至200%的暴利。
這其中,對投資者的教育,特別是對2007年股市的風險提示,就顯得非常重要。
2007年,圍繞“股指期貨”的這場驚心動魄的戰術博弈,其本質是一場零和博弈——有人大賺,則必然有人大虧。

如果出現大跌大漲,投資者出現損益的情況將大體如下:一、損失最大的是持有滬深300以外股票的散戶,如果他們在跌的時候恐慌性拋售的話;二、持有滬深300樣本股、但沒有持有股指期貨的散戶也將虧損;三、買了股票,也買了股指期貨,但沒有踩準股指下跌上漲時機者也將虧損(這個時機掌握在持有滬深300大量股票的機構手中,散戶的股指期貨投資者很難猜準);四、手中擁有的大量現貨滬深300指數,可以影響現貨、股指價格的機構,將全面實現小幅盈利,基本跟隨大盤幅度;五、獲取暴利的將是一些腳踏兩只船,對國營機構有重大影響力,但自己又私下里控制私募基金或開設老鼠倉者。
那么,面對“2007股市超級風險與機遇年”,散戶投資者該何去何從,如何不被這種驚濤駭浪吞噬?筆者有三條對策:
1、最理性,也是最明智的投資對策是,在目前的高位(3000點以上)拋出股票,然后靜候股指下跌(跌到2500點或以下),觀察一些基本面良好、投資價值再次回歸的藍籌股票,適時買進。
2、最不費心思的投資方式是,假如你是在低價格買到的績優藍籌股,那么在股指期貨推出前后,不管股指怎么跌漲,你都不要管它,一直持有,先拿兩年再說。
3、最富有挑戰,也最驚心動魄的方式是,面對由股指期貨引來的驚濤駭浪,大膽地沖浪——在股指期貨推出前,賣掉所有股票,在股指期貨推出后,適時買入做空期貨。如果你踩對了機構的節奏,你將從虎口拔牙——大賺一筆,但同時也會有更大的可能是被老虎吞進肚子里——賠得血本無歸。
NO.2——人民幣升值幅度
匯市想象空間
在股票和房地產價格跌宕的背后,盡管有很多的其他因素,但非常重要的裁決者是匯率,它包括人民幣匯率價格——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等;美元匯率價格——美元兌人民幣、歐元、日元等。換言之,如果你弄不懂匯率關系,那你對股票和房地產的漲跌推動力仍是糊里糊涂,即使賺了錢,也多半是撞了大運。
那么,匯率升降跟我們的個人財富有什么關系呢?最直接的一種關系如下:2006年,如果一個人的財富是用美元存款,將獲得一年3%的利息;如果用人民幣存款,他將獲得2.25%的利息,兩者相差0.75%,即用美元存款可以多得0.75%的利息收入(在不考慮利息稅的情況下)。但是,如果考慮到2006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3.2%,加上這個3.2%,用人民幣存款反而多賺了2.45%的收入,即多收益了396.9元人民幣。
類似的匯率收益不僅存在于人民幣與美元之間,也存在于美元與歐元、美元與日元、歐元與日元之間。圍繞各國主要貨幣間的比價漲跌關系,國際上形成了匯率市場。目前,國際匯率市場的每天交易額平均高達近2萬億美元,是全球各類資本市場中成交量最大的市場,超過債券、股票、期貨和黃金等市場。
這給予了風險偏好型的高素質投資者一個嶄新的投資平臺。當然普通投資者不要輕易涉獵外匯市場,但是你必須密切關注匯率市場,尤其是人民幣匯率,并加強在此方面的學習,因為它將會對國內兩大最重要的直接投資市場——股市和樓市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人民幣匯率手中的“風箏”——樓價與股價
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及利率影響,其實早已顯現在股市和樓市之中。
在2000年的時候,國內樓市尚未完全從亞洲金融危機中走出來,價格十分低迷。但從2002年以后,以上海為龍頭,深圳、廣州、北京緊隨其后,國內房價迅速攀升,上海的樓價在3年之內,一度飆升200%~300%。那時候,很多人都認為是溫州炒房團惹的禍,紛紛予以譴責。我們卻認為那是表面現象。2004年底的時候,我們就指出,在上海房價大幅上漲的背后,其真正的推動力是國際上歐元、美元、人民幣的匯率和利率關系所致。
在遭受“9·11”恐怖襲擊后,美國隨即又受到網絡股泡沫破滅的沖擊,其國內經濟面臨衰退的危機,當時格林斯潘掌舵的美聯儲果斷地連續降低美元利率,直到1%。與此同時,2003年以后,歐元對美元不斷升值。這樣一來,投資者持有美元,不僅本金對歐元貶值,利息也非常之低,這樣他們就紛紛賣出美元,開始購買其他幣種的資產或大宗商品與不動產,前者包括歐元資產、人民幣資產、英鎊資產等,后者包括銅、石油、黃金、房地產等,這就構成了當時歐洲貨幣資產和全球大宗商品瘋狂上漲的主要動力。
于是乎,無利可圖的美元開始向世界泛濫流動。它的主要流向有兩個,一是歐洲,二是東亞。在東亞,它的首選是中國,在中國首選上海,盡管這些熱錢仍不能光明正大地作為資本項目直接流入,但它們完全可以以外商直接投資項目,乃至偽裝為貿易順差潛入中國。與此同時,鑒于國際上美元利率很低,中國央行也必須降低人民幣的存款利率,而使得大量的國內銀行人民幣存款也開始四處流動。如此,國際上的熱錢和國內短期投機資本合而為一,去尋找能夠獲得最大投資回報的領域。
從2005年開始,鑒于歐元咄咄逼人的攻勢,美元的紙貨幣霸主地位危在旦夕,美國被迫開始采取各種措施捍衛美元。其中一個重要的舉措是不斷加息——美元利率由最低點的1%一直加到目前的5.25%(國際美元存款利率,國內美元存款利率目前為3%),而現在人民幣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為2.52%。美元和人民幣之間利差為2.77%,既然有這個利差,投資者就可能賣出人民幣,買進美元,以謀取更多的利息收入。
如果投資者買入大量的美元,就意味著美國將支付更多的利息開支,增加財政赤字,因此,美國更愿意采取逼迫人民幣升值的方法,來平衡這個利差,比如,如果人民幣一年升值為3%,目前人民幣和美元的利率保持不變,持有人民幣資產還可多獲益0.27%。
筆者之所以堅持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在2007年升值在3%左右最為合理,就是這個原因。在目前美元人民幣利差為2.77%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3%的升值幅度剛好可以平衡這兩個幣種的收益水平,從而避免熱錢大進大出。否則,人民幣升值大大超過3%,或者低于3%,都將會使中美兩國目前艱苦調控中的宏觀經濟變得更復雜,更難以控制。
但是,在3%的升值幅度下,人民幣和美元資產收益基本持平的情況下,中美兩國間的匯率和資本市場就會波瀾不驚,熱錢沖浪獲利的機會就少。因此,那些或有意或無意受金錢利益驅動的輿論,一定會千方百計地促使人民幣更大幅度地升值,甚至想方設法威逼利誘人民幣匯率日浮動區間擴大。而這種輿論目前似乎已經對中國的一些重要部委產生影響,人民幣升值5%似乎已經成為某些人的共識。孰不知,投機匯率風浪的熱錢及幕后黑手,正為此竊笑不已。
美國的變數與國際匯率市場的機會
鑒于如上的分析,筆者認為,那些覬覦人民幣在2007年大幅升值的投機資本,將會再度失望而歸。
在人民幣美元匯率投機機會有限的情況下,2007年國際匯市更有懸念的是美元對歐元,美元對日元,美元對英鎊等,它們跌宕起伏的波峰波谷有更多的投資和投機機會。
在2007年國際匯率市場可能存在的旋轉颶風中,處于風暴核心的還是美元。因為,相對于中國、歐洲、日本來說,2007年美國的政治經濟金融的變數最大。筆者認為,如果沒有巨大的外部沖擊,中國、歐洲和日本等國2007年的經濟增長情況大體與2006年相仿,不會有太大的偏差。而這種巨大的外部沖擊很可能來自于美國金融市場,源于伊朗核危機引發的石油和美元危機。
一旦美國或以色列空襲伊朗,其一美國財政赤字將節節攀升;其二是金融市場的成本:國際石油價格必然大幅攀升,通貨膨脹率將進一步上升,房地產價格在一度平穩后更大程度下跌,房地產泡沫破滅將使目前已經處于衰退邊緣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美元將大幅下跌,并由此導致美元的金融資產全面下跌,美元爭相逃出美國,造成全球游資的沖擊波。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歐元、英鎊、日元等浮動匯率的貨幣都會有一個較大程度的上漲,但后續變化仍有待于繼續觀察。
NO.3——房市2007行情
在中國內地,若說還有什么比股票的跌漲更引人注目,那就只有房地產。原因很簡單,房產是中國大多數家庭的最主要資產,也是執政者最關心的民生領域之一。正因如此,我們對房價的預測也非常謹慎。
2007年初,我們有過一次對于房價的預測。我們認為2007年全國住宅房產價格將出現分化行情,實際的居住性能價格比將成為最重要的定價因素。從城市來看,北京和深圳過去兩年房價上漲過速,有回調壓力;上海反而先期完成價格調整,整體平穩乃至有小幅上漲。此外,商業地產總體表現好于住宅,大都市的寫字樓仍在快速上漲中。
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初,上海房價在過去四年中上漲了200%~300%,人們聚會時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房子。那時我已準備在上海定居,不少朋友勸我買房,但我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上海房子將在不遠的將來回調。這除了理性分析,還源于一個極為簡單的原理,即所有人都不談房子的時候,你應該買;反之,所有人都在談房子的時候,你就該賣——這跟股市的道理是一樣的,也是投資最簡單的、最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我深信中國的最高決策層不會對當時瘋狂炒作房地產的行為坐視不管,任由那些腐敗官員、無良地產商和投機熱錢聯手綁架全民的利益。
果然,其后中央房地產宏觀調控重拳不斷出擊,2006年春節前后,上海房價回調20%~30%。我覺得中心城區的樓價已基本到位,便買了一套自住住房。成為房地產宏觀調控的第一批受益者。
然而,熱錢見上海無利可圖,便迅速流向地產價格相對較低的北京、廣州、深圳等地,致使這些地區的房價加速上漲,全國房地產宏觀調控面臨更大挑戰。中央的宏觀調控開始非常及時地針鋒相對。
一系列從土地、信貸、稅收、產業標準、外資進入等多方面的調控措施,對瘋狂虛漲的房產價格不斷產生作用,房產短線投機的空間基本被擠壓出來,炒作的空間越來越小,加之股市的機會難得(2006年是難得的大漲,2007年是難得的大幅震蕩),會吸引流動資金的主要注意力。
在2006年底,比上海慢半拍,廣州住宅價格已追隨上海調整;相信接下來是深圳,最后是北京,都會在2007年適度回調,但深度不會太大,約在20%~30%間。住宅價格回歸居住的基本需求已成定局,宅地產的性價比變得十分關鍵,樓盤所在的位置、交通、教育、購物、娛樂等環境要素,房屋本身的設計、質量等將成為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同一座城市不同地段、不同樓盤的價格分化將更加明顯。總體而言,被透支的北京、深圳房價必然回調。上海房價基本穩定。
如果從長期來看,鑒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成長,并假定中國能夠順利地度過后奧運時期,住宅房地產價格在這輪調整后將會是一個慢牛行情。
連續兩年的宏觀調控,住宅房產的投機空間已經很小,加之接下來住宅持有性稅收政策可能出臺,住宅房產將進一步回歸到居住需求本身。住宅市場價格分化特征突出,不同城市、不同城區、不同小區價格走勢都有差異。從城市來看,北京、深圳在過去兩年里價格上漲過速,2007年有一定回調壓力;上海已經先期完成價格回調,價格總體上基本穩定或有小幅上漲。
商業地產的總體表現將好于住宅,全國會有小幅上漲。其中大都市寫字樓市場將相當紅火,北京、上海的寫字樓仍將有相當幅度的上漲空間。(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張庭賓,《第一財經日報》副總編輯,首席預測分析師,本文來自他即將出版的《誰在暗算股指期貨》一書,敬請關注。
編輯 黎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