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應該為誰拍電影,是個人都回答得上來,為觀眾!然而,掐指算來,在如今的電影圈子里,又有幾個能做得到。
最近看了一個新聞,大意是這樣的,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馮小剛《夜宴》在沖擊奧斯卡上較上了勁。《夜宴》的幕后班底由頗受好萊塢青睞的袁和平、葉錦添、譚盾等人組成,女主角則由好萊塢最當紅的中國女星章子怡擔綱,的確顯示了“沖奧”的決心。而日前關機的《黃金甲》,也突然宣布報名奧斯卡,并迅速向電影局遞交了申請。(據《北京晨報》)
張藝謀渴望奧斯卡的“小金人”已經許多年了,眼睛都急綠了。無奈火候欠佳,一直未能如愿。但是,這塊心病也讓他形成了一個習慣,不管什么片子,選演員,做道具,盡量往奧斯卡邊上靠,上映前也一律打上“爭奪奧斯卡”的旗號:弄完奧斯卡,接著就立刻往戛納、威尼斯、柏林送。常常電影還在肚子里,就已經打算好要去什么城市什么電影節,就盼著撞個大運,揀個大西瓜回來。
專門為國際大獎拍片子,這大概也算是中國一大特色了。一部片子拍出來,不管它能不能上映,觀眾喜不喜歡,只要拿了獎。也不管是什么獎,只要是外國人給的,回來就可以炫耀了。現在,就連走賀歲路線的馮小剛也開始墮落了。《手機》以后,就開始學別人玩起了深沉,玩起了人性。據說,《夜宴》要挖掘人性中寂寞的一面,而葛優則成欲望的化身。拜托,別再這樣玩虛的了好嗎?有個陳凱歌,有個張藝謀。還有為數眾多的藝術片導演專業戶,我們已經受夠了。
有人曾問葛優,你干嘛不去好萊塢發展。葛優說,我把中國觀眾伺候好。就成了。當時,我很為這話感動。如今。葛優似乎也不能免于俗套了,在馮小剛的推波助瀾下,正撇下他原有的表演風格。大踏步邁向奧斯卡。中國人的奧斯卡情節,說到底,還是一種弱國心態。這種心態,甚至讓這一代的電影人都顯得有些心理扭曲。一旦不愁吃不愁喝,口袋里有幾個錢沒處花以后,就開始惦記著搞點什么人性,拿個什么國際大獎,把觀眾給徹底忘到腦后。可以說,這一代的導演,是被國際化,被奧斯卡異化的一代。
在中國的電影圈子中,還有一大群人則在為洗錢拍片子。有數據統計。2005年。我國平均每1.4天就有一部新電影產生,但其中卻有38.5%不能在電影院放映。這頗有些令人詫異,一部電影拍出來沒人看。無利可圖,為何偏偏還有人去投資?據內部人士透露。這是在洗錢!把需要洗的錢變成企業化形式的正當盈利,盈虧都無所謂。而上不了院線的電影,則在想盡一切辦法上電影頻道。看來,在中國,還有一群專門為電影頻道拍電影的電影人。
除此之外,中國還有一群很有個性、標榜尊崇邊緣的導演,他們又在為誰拍電影呢?記得在一期電視節目中,主持人問導演賈樟柯,電影導演的責任是什么?賈樟柯說,他的電影是為自己而拍。他不關心人們到底需要什么,他的電影與觀眾無關。果然很有性格。賈樟柯的不屑一顧也注定他的電影無法“大眾化”,而只能在小眾圈子中自我意淫。
或許,正是因這些“拿無知當個性”的自以為是,也正是因為太多的中國導演在為自己的虛榮心拍電影,在為奧斯卡、為各種似是而非的獎項拍電影,在為洗錢、為主旋律拍電影,中國的電影工業才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然而,導演們似乎并不知道反省,他們反而抱怨外國文化的入侵,抱怨“韓流”,甚至抱怨觀眾不會欣賞自己的作品。導演們,你們正在透支觀眾的信任,不為自己的衣食父母拍電影,你們就永遠無法打造出偉大的電影工業。無法有中國的“好萊塢”。
(責編/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