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東以煙臺為中心的膠東半島,面模雕刻藝術和民俗文化非常豐富,其中以萊州的滑石面模最典型,具有獨一無二的材料品質和精美絕倫的藝術特征。
追溯起來,萊州滑石面模的歷史可久遠了。一是萊州是齊魯文化薈萃之地,由面模演繹出來許多講究的民俗文化;二是萊州滑石是久已聞名全國的特產,因為滑石面模不容易保存,能夠流傳下來實在不容易。現在能見到的多是明晚期、清代和民國時期的作品。
萊州滑石面模有很高的藝術性。雕刻講究形神兼備,雕刻藝人以料取材、因材施藝,材料本身的天然美與技巧、形式的工藝美巧妙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出更統一和諧的藝術美。萊州滑石面模以其變化無窮的姿態、高雅端莊的氣質受到百姓推崇與歡迎,這與歷史上一些著名畫家參與設計了大量的滑石面模圖案有關系。如張間陶(1764—1814)曾任萊州知府,書師米芾,畫近徐渭。張士保(1805~1879)萊州城人,清末著名畫家等等。他們才俊學博,在與民眾的聯系中,也非常喜愛滑石面模藝術,為民間創作了大量旁枝別出、匠心獨具的面模圖案。清代滑石面模圖形雕刻風格與明代晚期的粗獷端莊風格相比較,更加細膩多姿,這與畫家們的直接參與有很大關系,也是木質面模、泥面模無法比擬的。

煙臺各地對面模的稱呼有許多不同,如:果盞兒、巧果盞兒、搕子、小搕兒、果模等,萊州人則稱呼為“面搕子”、“滑石搕子”。木質和泥面模圖案大型雕鑿深度一般在1厘米至6厘米之間,搕出的面形在鍋里烙,烘熟或蒸熟。滑石面模圖案大型雕刻深度一般在0.3厘米至0.5厘米之間,搕出的面形在油中炸熟,稱為“炸面花”。因為滑石不易沾連,形狀小的滑石面模圖形,有時也用來制做糖串,把細竹棍子放在模型上,然后倒上糖稀,糖稀涼后,一個圖形別致剔透的糖串就形成了。
萊州素以“膠東糧倉”著稱,盛產小麥。對萊州人來說,麥子處處都有文化,也由民俗風情的肥沃土壤培育了各種材質面模的雕刻藝術和民俗文化。由面模做出點綴節日和各種風俗活動的食品,不僅烘托了喜慶氣氛,也大大增加了人們的生活樂趣,滑石面模做出的炸面花,在其中也有獨特的文化內涵。萊州婚后一年的新媳婦,要從娘家帶炸面花,彩色巧餅等食物到婆家,以示祝福。農歷三月三是新媳婦節,節日前走娘家的新媳婦,要帶回婆家許多油炸面花燕子和面塑燕子,這些燕子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有母燕、乳燕、臥巢燕、雙飛燕,它們精美可愛、寓意深遠。嬰兒出生滿一年,要宴客祝賀,稱為“過周歲”,其中儀式之一就是要“抓鬮”,即將各種圖案的炸面花放在一起,讓嬰兒去抓,意在測驗他(她)將來的志向和興趣,整個房間喜氣洋洋,鄉土情趣十分濃厚。

農家蓋新房要炸獅形面花,放在門前,以示鎮宅避邪。上梁是非常講究的一個儀式,把銀錠,金魚等吉祥的圖形面花,分給左右鄰舍的人吃,還要拿一些到屋頂與其他預示吉祥的物品一起,隨著嘹亮的《上梁歌》,拋給人們,唱道: “金斗開,銀斗開,上梁的餑餑拿出來。打了修主,打四方,先打東方射金光。四海升平千家樂,幸福的日子似水長。”

七夕節是全面展示“炸面花”的主要節日。民俗謠說:“七月七,炸花吃”。婦女們要用滑石面模制作豐富、巧奪天工的油炸食品,通過面型來寄寓祈吉呈祥,福善嘉慶之愿望和理想。例如面模中的“磬”,本身可兆祥瑞;“犀角”,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意”、事事如意;“佛手瓜”、“艾葉”、“蝙蝠”,有仙有靈,是運氣幸福的象征;“石榴”榴開百子;“葫蘆”,充溢靈氣;“魚”年年有余等等。
膠東有吃年夜飯的習俗,除夕半夜吃餃子,吃面魚(魚形面食),此時,人們沒有食欲,但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塊“魚頭”或“魚尾”,寓意是“頭尾都有余”。滑石面模正是應和了這種習俗,有的只雕刻一個魚頭和魚尾,炸出的面食體積小,容易吃下,滿足了習俗的需要。
面模圖形是百姓喜聞樂見,最大眾化的內容和形式,它來自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充分說明:民間藝術的核心是民俗,民俗為藝術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契機。
(責編/楚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