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新春伊始,和諧的主旋律在祖國大地唱響。13億人民、56個民族經過半個世紀以來的艱苦奮斗、改革發展構筑起了一個日益強大而團結的中國。而放眼全球,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世界社會,我們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中國需要更快、更好的發展,我們對和諧的理解應不斷推向深入——結合新形勢、深入問題本質,創新思維、打開眼界、著眼現實,讓和諧的思想開花結果,變為千家萬戶的福音。
當下我國最棘手的經濟社會問題之一是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種種弊端和不和諧現象。
和諧的理念以人為本,謀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身與心)的和諧發展。而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本質上是人與社會的不和諧,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社會二元結構導致了農民與市民之間,在經濟收入、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生存狀態、生活質量、發展條件等諸多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在不斷被拉大的過程中必然引起整體社會的諸多不穩定因素、不和諧音符。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政府深謀遠慮、深入實際,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溫家寶總理特別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實行城鄉統籌,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要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強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城市要采取多種形式支持農村發展,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建設,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
大政綱領為我們指明了思路和方向,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推進以及良好的社會氛圍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優越的外部條件。但我們的落腳點仍回到人身上,再看一看主觀、主體上所面對的境況。
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根本上是城里人與鄉下人發展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有歷史因素、地理人文環境因素、教育條件因素等,但我們認為,核心的問題是信息的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又有客觀條件造成的,如農村與城市地域空間上的區隔,交通不便、網絡不通,形成一個個封閉的小村莊;也有主觀意識造成的,如農民的思想保守、心態不開放、不愿意主動變革以及融入到時代和世界發展的大潮流之中。信息的不對稱,帶來的是科技與文化的落后,以及人生存能力、競爭能力的退化。
新農村建設,在外部環境上可以做到一夜之間舊貌換新顏,但人的思想意識形態轉變還需要一個過程。一個農民與一個市民最大的差距也許不是生活條件與物質積累,而是眼界、見識、文化修養以及創造經濟社會價值的能力,農民最需要補給的是文化、知識和充裕的信息資源。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很多中大型城市卻出現了信息泛濫、科研教育扎堆、文化產品應接不暇、乃至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等“知識”溢出現象。
對比一下這兩種景象:在農村,你很少見到報刊亭、小型圖書館、電影院、網吧、文化活動中心、文具店等等,你也很少看到農民閑暇時,看一看報紙、雜志、書籍以及一些影像產品,似乎農民從來沒有這樣的生活習慣和精神需要,他們的勞作方式也與此關聯不大,而在城市,一切應有俱有,互聯網絡無孔不入、信息以及信息化產品以十倍速更新換代,世界一流的產品品牌布滿各大商場貨架,中國的城市已經在信息、科技手段以及媒介傳播上與世界全面接軌,我們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型員工正在全面替代產業工人,沒有信息的高效溝通和傳遞,你簡直難以想象整個城市如何運轉。
這也就是說,我國的很多城市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社會,而農村還是農業社會形態。我國農村社會建設只有采取跨越式發展,從農業社會越過工業社會直接進入信息化社會,才可能與時代同步、實現整體社會和諧。
據此,我國農村城市化建設面臨一場新的變革,“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模式”應被“信息化、現代化發展道路”所替代。中國城市正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大力自主創新,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大工業發展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教訓,這也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必須做出的選擇和轉變;中國農村不應再走中國城市發展的彎路,更應重視人才、知識、科技,打破城鄉之間的“信息界限”、“思想界限”、“文化界限”,讓世界上所有先進的知識方法、科技手段、管理模式為我所用,培養知識型農民,發展高科技農業、建設花園式農村、打造精品鄉村文化生活。
和諧,來自人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不是把城市變為農村,也不一定非要把農村變為城市,城市與農村本為一體,而不在一處,連接兩者的通路,有形的是交通道路,無形的是信息知識,面對同樣的土地資源、資本資源、勞力資源,發展不同的產業,我國城市與農村面對的新課題是一樣的,這就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注入品牌文化價值、提升產業經濟價值;生產方式的轉變必然帶來生活模式的變革,在地球村的大視野下,國際化、現代化、人本化是我國城鄉社會共同追求的目標,協調、均衡、持續發展不僅僅局限于中國本土,我國農村更需要從全球視角出發,借助現代化工具手段,開拓更廣闊生存和發展空間,而這一切全在人的思維意識,所掌握的信息資源,以及應用知識改變自己命運的能力。
打破信息界限,推進城鄉和諧。不是說,我國城市擁有的信息多就一定具有國際競爭力,信息只有經過沉淀,變為知識、生成智慧、轉化為生產力才具有價值,這需要沉靜的時間;而農村沒有經過工業化洗禮,仍舊保持著安靜的作息習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但如果沒有充足的信息和知識供給,再多思考的時間也不可能創造一流的產出和高品質的生活。如果兩者中和一下,我國的城市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寧靜思考,我國農村多一些信息知識,少一些茫然虛度,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有思想、有知識、善用一切資源、認真對待生命的人,那么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就自然而然顯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