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上流行一句名言:“三流的經營者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做不成自己的事;二流的經營者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做自己的事;一流的經營者用別人的人、別人的錢做自己的事”。二、三流的經營者通常自己做得很累,還不見得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因為負擔和風險往往來自于內部,一流的經營者將經營視為一種藝術,不知不覺間使所有人的焦點聚集在一個畫面上,而每個人從畫中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得到的也不一樣,就在這一來一往的多方互動中,經營“活”起來了,而一旦有了流動、互通、交感,價值也就自然而然實現了。
以經營的視角看待企業組織,它沒有內外之分、你我之別,一切資源皆可經營,但作為主導者,首先要界定做的是一件什么樣的事情或事業,它的本質以及最終目標是什么;其次需要誰參與,通常包括投資者、生產者、組織者、消費者、支持者、傳播者等不同角色,而每個參與者身上都攜帶著必不可少的經營資源;最后是經營模式的設計,它直接回答經營資源如何被轉化為經營價值,經營模式開發實質上是一個價值體系的設計,每個參與者既是投資人、生產者,又是傳播體、消費者,它們自成小體系,投入不同的要素,收獲相應的果實。比如,股東投入資本,收獲資本增值{生產與組織者投入體力以及腦力勞動,實現勞動價值;客戶投入情感和信任,獲得預期的產品(服務)體驗;媒體投入興趣點,產生傳播效應、吸引公眾眼球;政府機構投入政策支持,帶動一系列社會效益等等。
經營一項事業,實際上就是經營它的價值和意義。這個價值分為“體”與“用”兩個層面。體就是本體,本來的屬性、功能、內涵、理念,它是軸心價值;用是體之用,是從本體價值中衍生出的附加價值,用具有對象性,對象來自四面八方,面對不同的對象,價值的體現方式不同,雖然各有各用,但也都各得其所。世界的唯一法則就是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經營活動也是如此,時空變換,變換的是人們不同階段對事物不同的認識、感知,變換的是人們不同角度看到事物的不同側面、體相。但軸心的東西永遠不會變,這就是產品所承載的思想,組織所具有的精神。回想一下那些常青企業、百年品牌,他們的產品形態可能早已變得面目全非,但創辦企業時最初的動念、做事的欲望、成功的體驗、濃厚的文化氛圍以及鮮明的組織性格卻得以不斷傳承、強化,并且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出巨大能量,他們的強來自自身的“要強”,不肯落伍、不肯服輸、不肯被時代和社會拋棄,因此,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一方面,從本體出發,自主創意與創新、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從自身基點出發定義事業內涵、產品價值;另一方面,面對客體和外部環境,則體現出很大的開放性和包容度,敢于嘗試別人沒有想與做的事情,不拘泥于形式,不死守一塊兒,能夠靈活變通地借助各種資源、各方力量、各個渠道,實現事業構想。
經營的體與用,如同人的成長一樣,樹立了遠大的理想,還要在實踐中接受各種磨練和考驗,有一帆風順、春風得意的時候、也會有碰壁挫敗、內外交困的難關,但那些受人尊重、令人信任、值得依賴的企業,總能從內心燃起新的希望,依靠正確的理念和方法,轉危為安、變禍為福,在持續增長中積累寶貴財富。
超越傳統的經營觀念,它不單指策劃、營銷、宣傳等某個局部環節,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產品(服務)的售賣,而是一個整體發展的概念,且無形的利益先于有形的產品。經營好一項事業,就是看到它獨特的價值和魅力,然后聚集各方資源、能量,有輸入、有輸出,讓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