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萬象更新,不知不覺中我們又長大了一歲。但無論年老與年少,在這個季節里,每個人都是年輕、活潑、朝氣蓬勃的樣子,我們永遠像孩童一樣,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憬,在心中撒播下希望的種子,期待生活更加美好、快樂、幸福!
然而,什么是生活、如何生活?朝朝暮暮、年年歲歲,時光不經意從身邊劃過,而我們的心智是否長大了,在感懷的同時能否多一些深沉思考,怎樣的生活將人引向光明、正途,且永遠像春天一樣和煦、溫暖、生機盎然、神采奕奕,與萬物一同自然而然地茁壯成長。
生活是人類一切生命活動的總稱。植物的生命活動是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凋謝;動物的生命活動有捕食、休眠、玩耍、繁殖、哺育幼崽、遷徙奔走……直至衰老死去;人的生命活動雖然也逃不出生死輪回,但卻有自我意識、文化傳承,可通曉古今、交感天地,依照精神理想建設世界、體驗生命的高級樂趣,會思考、有感情、并不斷在改造著自身的生活。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的生活日益豐富多元,但大體上不外乎三大類內容,即工作、家庭生活以及個人生活。“事業進展得怎樣?”,“家人朋友還好嗎?”“周末、假期都做些什么?”這些大家見面時常問候的話語概括了現代人的生活全貌。自己反過來想一想,確實如此,每天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圍著工作、家庭轉,偶爾也和朋友聊聊天,剩下的閑暇時間,有人讀書、有人娛樂、有人消費、有人游玩,在這個多元文化價值取向的時代,個人的私生活也多姿多樣、沒有統一樣式、標板。在國外(西方國家),人們的工作、日常生活、精神生活有嚴格區分,世俗中解決不了的困惑、滿足不了的精神追求還有教堂、牧師、唱詩班,而值得憂慮的是,當今的中國人,學了國外世俗化的工作、生活方式,卻似乎丟失了自己的精神以及精神生活。
你活得快樂嗎?這就成為當下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得意者自得也,他們大多是事業有成、家庭和睦、精神飽滿、思維活躍、精力旺盛、積極進取的人;失意者自失也,他們中的多數人或被工作所累、或被家事所煩,但這一切都因思想混亂、目標迷失、懶散消極的生活態度所致。得意與失意,不能完全依照經濟收入來衡量,用現在時髦話來說叫幸福指數。幸福是一種精神體驗,它追求藝術化的生活以及生活的藝術化。這就接近中國古人的生活方式,寓精神生活于日常生活之中,無論是勞作還是休閑,以及生活中的一切,衣、食、住、行,德、行、藝、儀,無不是人文思想的外化,“仁”與“愛”的生命實踐。
你要活得快樂,就從改造現在的自我開始做起吧!重新認識工作、家庭生活、以及自我成長的意義,恢復一個中國人的本來面目,找回生活的精神軸心。工作是人生宏遠志向的實現方式,它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需要,它帶給人一種創造的樂趣,且讓生命充滿力量和活力,憑借勤奮和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實現;家是與生俱來的情感歸屬,它給予我們溫暖以及無私的愛,但心中無大家者,絕不可能經營好自己的小家。中國古人最講孝、忠、禮、敬,家是一種人與人關系平衡的藝術,愈是至親至愛之人愈應該講究尺度、秩序和規矩,家也是一種擔負,每個角色都是沉甸甸的,只有先播種、耕耘才會有美滿的收獲;最后,也是最緊要但被大多數現代人所忽略的是“自我修養”。自我修養是持續一生的自我教育和開發過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逼渲行拇笠馐浅斯ぷ?、家庭事務外,只要還有余力、閑暇時間,就應全部用在文化知識的學習上。這個學習是個廣泛概念,不專指讀書寫字、琴、棋、詩、書、畫、游以及其他一切藝術活動,只要富有文化內涵,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美感。當然,這個文化也不單單停留在藝術層面,哲學、美學、文學、科學都應成為我們日常的學習科目。修養的目的是提高個人的素質的能力,即文化競爭力。它包括三個層面,第一是精神境界的提升。你的胸懷、眼光、對歷史人生、全球世界的本真理解,對無常命運超然、淡定的態度皆來自于此,第二是道德品行的修煉。投入社會生活,就應順應社會法則,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和諧均靠高尚的品行、德性才能得以持續,修身者必先修心,一切外在都是個人心性的產物與映照,第三是方法工具的學習。大學里的教育以及社會上的專項培訓都屬于此,將使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加輕松、高效、同時節省出更多的時間用于創造性的思考和實踐,生活也是如此,現代化的生活除了高科技外,還需要我們的創造力,美好和生活是設計和規劃出來的,每一天都應充滿新意。
過真正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生活,不要再沉迷于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的西方世俗文化之中,喚醒中國人的內在精神,效法古人、效法地、效法天、效法自然、以中和為本,讓中國文化的春風吹遍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