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強調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要加快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手段、生產方式和生產理念的現代化,實現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緊緊地圍繞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不斷增強農業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在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讓科技領跑!
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審視,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科技支撐
近年來,世界糧食產量下滑,庫存量下降,已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資料顯示,與1999-2001年的歷史最高庫存相比,2004年世界糧食庫存僅相當于1999年的80.6%、2000年的77.5%、2001年的81.3%。2005年世界糧食期末庫存4.12億噸,比上年下降5.9%。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6年7月發布的《產量前景和食品狀況》報告稱,由于糧食產量下降、用量大增,2006年世界糧食庫存大幅降低。與此同時,聯合國扶貧機構的統計數字顯示,在近5年里,全世界貧困人口從10億增加到13億,每天有7.5億人遭受著饑餓的折磨。這些數字表明,當前世界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供需形勢不容樂觀。在全球耕地資源的硬性約束與人口剛性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糧食的需求數量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必將會進一步擴大,世界糧食產需矛盾必然加劇。
對于我國來說,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糧食安全問題,更是我們這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不容忽視的問題。據測算,2030年前后,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國家必須具備6.4億噸左右的糧食生產能力。也就是說,要在保持15億畝糧食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必須保證每年至少增加糧食單產1.6個百分點,可見任務之艱巨。我國的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時空分布很不平衡。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5畝,僅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預計到2010年,全國人均耕地的數量將下降到1.4畝左右。資源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發展的約束更加明顯,糧食和農產品增產再靠增加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已不現實。再加上2006年1月1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北京正式宣布,停止對華糧食援助,這標志我國結束了自1978年以來26年的糧食“受助”的歷史,意味著我國必須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與安全保障的自主能力。在當前國際糧食與食品安全的嚴峻形勢和我國現有自然資源條件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擔只有落實在科技進步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必須打好科技牌。這已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一個共識。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為加快發展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部在2006年,以糧食生產區為重點,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在全國選擇了200個項目縣,培養20萬個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400萬農戶,使示范戶農產品產量和綜合投入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長10%以上,單位農產品產量節約成本10%以上。一年來的實踐,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歷史的經驗表明,科技進步是農業生產的強大的動力,縱觀人類農業生產發展的每個階段,無不以科技變革為動力,以技術進步為標志。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有著發展農業的悠久歷史和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雜交水稻,基因組研究,動物疫病防控,林業生態等方面獲得重大進步,動植物良種選育,節水灌溉,人工林營造,氣象預報,防沙治沙等一大批關鍵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一切都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解決硬軟件問題的角度審視,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科技支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歷史性的戰略工程,也是一項惠及億萬農民的世紀工程,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應該是滿足農民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第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硬軟件建設,必須科學指導,規劃先行。通過新農村建設各級規劃的科學制定,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鄉村整治,防止不顧各地實際和農民的承受能力,一哄而上,搞“一刀切”,從而使新農村建設從一開始就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確保各項建設工程有序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努力改善農民的生存條件。我國的地域遼闊,不同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差異很大,經濟發展亦不平衡。就廣大農村而言,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路、水、電、氣、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問題及建設必需的公共活動場所、垃圾處理場所等。因地制宜、量財實施、長遠考慮,用現代的科技手段使每一項工程具體落實,這樣才能使有限資源所支撐的硬件建設真正成為惠民工程。
第三,以科技為先導,不斷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使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通過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培育新的支柱產業,幫助農民增收致富。例如,發展能源農業,可以拓展農民的就業領域,促進農民增收。能源農業包括生物質生產、加工與轉化,能源農產品與應用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和技術體系,發展前景廣闊。我國是農作物秸稈生產大國,每年可生產7億多噸,除40%作飼料肥料和工業原料外,還有60%可以用于能源開發,相當于約2.1億噸的標準煤,40%的林業剩余物未加利用,相當于約0.3億噸標準煤;禽畜糞便除一部分作為肥料外,其他部分可用于發展農村沼氣,相當于約0.6億噸標準煤。一些國家的能源農業發展表明,未來的生物質能,將主要來自能源農業。美國能源部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液體燃料油的80%將來自木本植物、草本栽培油料和藻類等。生物質能有可能提供世界的60%的電力和40%的燃料。發展能源農業,尋求替代性的生物質能,是緩解我國能源儲備少、產量低、需求大的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通過科技的介入,有望得到較好的解決。
第四,只有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努力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才能造就出一支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曾經擔心人口增長過快,現在又面臨著人口素質問題。統計表明,到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0%,農村約有6億左右的農民;到2050年,我國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時,農業人口降到15%,也仍然會有1.8億的務農人口。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農民所面對的遠不止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如果農村人口素質得不到提高,農民就很難融入到當今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就會被邊緣化,導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只能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使城鄉協調、社會和諧受到嚴重的影響。
無數的事實表明,農業只有不斷地鞏固和開拓功能,才能在經濟社會中發揮基礎作用,農民只有掌握了文化科技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準才能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提升與創新。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瞄準國際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圍繞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從解決國民經濟面臨的困難入手,運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中國農業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就一定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現與發揮。
從破解“三農”難題的角度審視,新農村建設永遠需要科技支撐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承前啟后的綜合概念,它不僅涵蓋了以往國家在處理城鄉關系、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政策內容,而且還賦予其新時代的建設內涵,其最終目標是要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發展仍處在一個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新農村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主要有:
第一,資源的短缺制約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我國的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占40%),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農業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缺水少雨的地域增加,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日益凸顯。
第二,農業的生態環境問題令人擔憂,生態環境的保護形勢嚴峻。國內幾大水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工業的污染,每年有近30億噸的畜禽糞便得不到處理和利用;每年使用的4600多萬噸化肥和約30多萬噸農藥,利用率僅為30-40%,對耕地和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威脅著糧食生產和其他農副產品的安全。
第三,在城市化過程中,60%的失地農民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生活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我國絕大部分村落,農民的主要生產方式依然是種地,即使外出打工,從事的也多是建筑業、服務業等低回報的工作,沒有穩定的收入保障。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
第四,農村人力資源外流,導致農業受到削弱,農村可能出現衰落。80年代改革之初提出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發展到90年代初開始,農民“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資料顯示,現在跨區域流動的農村勞動力有1.2億,舉家外出的農民有2600多萬人。據統計,2004年,我國農村30歲左右的青壯年勞動力50%都在進城務工。專家預測,今后20年,大約有3億左右的農民要由農村轉入城市,這些人往往是農村中的佼佼者,從而導致有的農村,只能由“三八六一”(婦女兒童)和老弱病殘維系日常生活運轉。有的村委會,甚至連理想的年輕接班人都難以找出。筆者在同一些鄉村干部座談中,很多人對此頗有感慨。
第五,我國加入WTO之后,一方面,在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的同時,由于一些國家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和技術壁壘控制,致使出口難度增無另一方面,國外農產品進口也快速增加。如:大豆的進口量已超過國內的產量,棉花的進口量也占到了國內需求的40%左右,因此市場價格受到了抑制,影響了農民的增收。
以上這些歷史形成的“三農”難題,無一例外地都被帶到了新農村建設之中。為此,正像中央在一號文件中強調指出的,科技進步是突破資源和市場對我國農業雙重制約的根本出路。
靠科技,可以使有限的資源得以充分利用,提高農業生產力,靠科技可以維系和改造生態環境,使山清水秀天藍;靠科技可以調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促進生產的發展;靠科技,可以使農村人力資源和資金等要素得到合理的流動;靠科技,可以使中國的大農業與世界同輝,甚至可以使其“向我看齊”。毋庸置疑,科技在新農村建設中所扮演的一定是支撐與引領的角色。
(本文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提供)